走一步,再走一步(節選)
◎莫頓·亨特
我從石架向下望,感到頭暈目眩;我絕對沒法爬下去,我會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頂的路更難爬,因為它更陡,更險。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①
1.聽見有人啜泣,竟然不知道是誰。最后才發現是自己。“我”當時已經被嚇傻了。心理描寫生動傳神,既有點夸張,又很符合當時的情景,充滿了童真童趣。
提示:心理描寫是對人物在一定的環境中的心理狀態、精神面貌和內心活動進行的描寫。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暮色開始四合。在一片寂靜中,我伏在巖石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這時,樹林里有一道手電光照來照去。我聽到了杰利和我父親的聲音!父親的手電光照著我。“下來吧,孩子,”他帶著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②
2.小朋友們都走了,只剩“我”一個人在懸崖上,“往崖頂的路更難爬,因為它更陡,更險。“暮色開始四合”,到“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這是景物描寫,烘托了氣氛,渲染了“我”極度恐懼的心理,為“我”后文克服心理障礙,感悟人生哲理張本。
提示:景物描寫具有渲染烘托,襯托人物心情,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我下不去!”我哭著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聽我說吧,”我父親說,“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眼睛看著我電筒的光照著的地方,你能看見石架下面那塊巖石嗎?”
我慢慢地把身體移過去。“看見了。”我說。③
3.“我”接受了父親的指導,從一小步開始,克服了心理障礙,逐步找到了自信,從最初的“哭泣”,到“頓時有了信心”,再到“信心大增”,到最后“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我”完成了心理的變化,最終戰勝了怯懦。
“好,”他對我說,“現在你把左腳踏到那塊巖石上。不要擔心下一步。聽我的話。”
這似乎能辦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巖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頓時有了信心。
很好,”我父親叫道,“現在移動右腳,把它移到右邊稍低一點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個落腳點。”我又照著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我想。④
4.在脫險的過程中,父親一步步指導我,“移、探、踩、爬、踩、投”,一系列連續性動作,寫出了“我”接受了父親的指導,從一小步開始,逐步找到了自信的過程。
提示:現實生活中,一個人不自覺地表現出的細小動作,不是克制或是做作的話,是最能反映一個人的個性、習慣和修養的。
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后,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巖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會兒,然后,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我曾屢次發現,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時,我便可以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程是多么漫長。⑤
5.作者借自己登山脫險的經歷,感悟到人生路上,“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是典型的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作者這句話運用了議論的方式,點明全文的主旨,也蘊含著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
【技法總結】
寫人敘事類文章,巧用細節描寫和借事說理是重要的方法。恰當的細節描寫,能夠讓作文表達更細膩,更富有情感。
借事說理的好處是:以講故事的形式講道理,人們容易接受,效果較好。借事說理的重點是所借的事例要典型,道理要有說服力。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所選事例,最好是自己的經歷,自己的體驗,這樣才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其次,我們還要處理好“借事”與“說理”的關系。“理”和“事”要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事”要在水到渠成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得出“理”,切忌“貼標簽”。故事要敘述清楚,要有真切的體驗,道理才能水到渠成,才能給人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