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后為何感覺時間過得更快
為什么長大后人們感覺時間過得更快?很多理論都嘗試解答這一問題。一種理論認為,我們體內的生物鐘是在不斷變化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新陳代謝的速度變慢,我們的心跳和呼吸都會變慢,進而導致我們覺得生活的節奏加快。另有理論指出,對時間的感覺與我們吸收的新信息有直接關系。由于新刺激越來越多,我們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就會變慢,因此,時間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快速溜走了。還有一種理論與第二種觀點截然相反。這種理論認為,在刺激較多的情況下,大腦會存儲更多對細節的記憶,因此,就會感到日子過得比實際情況更加漫長。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周圍的一切越來越熟悉,家庭和工作環境已經無法對我們構成刺激。對于孩童而言,這個世界充滿了新奇,一切是未知的,每一秒都會給他們帶來驚喜。而成年人無法百分之百地體會到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因此,就會感覺時間過得很快。
人摘除大部分內臟還可以存活嗎?
通常情況下我們都認為,人的身體是十分脆弱的。但科學研究表明,人的身體比我們認為的更加強壯:如果摘除了脾、一個腎、一葉肺、75%的肝、80%的腸、90%的胃以及腹股溝區域的幾乎所有器官后,人照樣能存活下去。
動物可以與人共同欣賞音樂嗎?
科學家早就發現許多動物包括我們最熟悉的貓、狗等寵物,都有欣賞音樂的能力。有的專家經過研究甚至還認定,動物喜歡的音樂主要有古典音樂和搖滾樂,但不包括節奏快速的現代樂。但最近動物學家研究表明,不同種類的動物對不同頻率、節奏、響度和諧振的音樂認知可能會有天壤之別。人類喜歡的音樂是在我們的聽覺頻率之內的,節奏也和我們的心跳節奏類似。但對于動物來說,由于其聽覺頻率范圍、心率和人類大不相同,所以它們跟人類也不可能“共享”同類別的音樂。一位叫查爾斯諾頓的科學家表示,目前他正在著手譜寫一種“動物音樂”,根據不同動物對音高、音調以及節奏的特殊要求,做出特別的設計。因為他發現,不同的音樂甚至可以調節動物的情緒。或許不久,人類也該嘗試欣賞一下“貓樂”“狗樂”或“牛樂”到底是什么樣。
吃蔬菜是不是越新鮮越好?
現代人吃東西,不但講究營養,還要講究新鮮,比如郊區蔬果采摘游就非常熱門。事實上,蔬果也不是越新鮮越好的。比如,剛采摘的蔬菜往往還帶有農藥殘留。如果存放一些時日,有害物質也會逐漸分解、衰減。有人會說,放一段時間,營養不也流失、衰減了嗎?其實,對于青椒、菠菜、甘藍來說,蔬菜中最重要的維生素C,并不會因為存放了幾天就降低。經過冷藏的卷心菜,甚至比新鮮卷心菜含有更多的維生素C。當然,西紅柿、土豆和菜花等存放幾天后,維生素C確實會有所下降。
半數以上讀者偏愛紙質圖書
近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情況。調查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較2015年增加了0.02本。對我國國民傾向的閱讀形式的研究發現,51.6%的成年國民傾向于“拿一本紙書閱讀”,有9.8%的國民傾向于“網絡在線閱讀”,有33.8%的國民傾向于“手機閱讀”,有3.8%的人傾向于“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1.0%的國民“習慣從網上下載并打印下來閱讀”。在數字化閱讀發達的今天,紙質圖書仍受到超過一半讀者的青睞。對這一現象,專家認為,這說明傳統的紙質圖書仍然具有生命力。
中國道教廟宇為何多建在山上?
中國道教要進行修持、修煉,脫離塵俗,必然要找到行人車馬少的地方,建設“山寺”“道院”。道教尊奉老子、張天師等,建廟求仙,自己修行,使之長生不老,所以在廟宇建筑設計時都要求在深山中,選擇天然勝地。例如在懸崖絕壁處建廟、架橋,橋上建屋,有大有小,遠近不一,高低疊錯,樓臺殿閣建造其間。這樣一來,好像是仙山樓閣,仿佛仙人要在這里下凡,所以道教建筑絕大部分如此,他們選址盡量在山路難以攀登的山頂或山懷之中。同時,在山中還使廣大信士登入空門,引其入勝,思想開闊,使人神往,體現仙境高不可攀,令人向往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