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聲波和信號不絕于耳,充滿了整個世界,而其中的大部分信號人類是聽不見的,動物卻可以聽見。究其原因,不得不提到它們的神奇耳朵。
可以聽到人類聽不到的聲音
科學家研究發現,動物們使用的聲音,人類能聽到的還不到10%。人類的耳朵能聽見頻率在20~20 000赫茲的振動波,對于其他頻率則是充耳不聞。但是,不同的動物所聽到的聲音頻率的范圍也不相同,例如貓科動物能分辨出30~4 500赫茲的聲音,狗的聽覺的最高極限是60 000赫茲,狗熊和獼猴聽覺的最高極限是80 000赫茲,豚鼠聽覺的最高極限是100 000赫茲,鼠和鼩鼱等的聽力范圍可高達90 000~120 000赫茲,尖耳鼠蝠聽覺的最高極限甚至可以達到25萬赫茲。
頻率在20赫茲以下的振動波叫次聲波。雖然人耳聽不見它們,但卻可以用自己的身體感受到它們,從而產生某種莫名其妙的不安,甚至能讓人難受得喊叫起來。但是,使用次聲波進行通訊卻是一些動物的拿手好戲,因為音調低沉的次聲波能通過地面貼著土層傳播,聲音的來源無法被辨認,所以不易被捕食者發現。次聲波還具有傳播距離極長的優點,頻率低于1赫茲的次聲波,可以傳到幾千以至上萬千米以外的地方。因此,一些雄性動物經常用蹄子踏擊地面,通過發出次聲波來發號施令。最大的陸生動物——大象彼此之間也常用次聲波進行聯絡。有的海洋生物甚至能利用某種頻率的次聲波擊昏和殺死獵物。
頻率在2萬赫茲以上的超聲波是另外一類人耳聽不到的聲音,卻被鳥類中的油鴟、金絲燕,哺乳動物中的蝙蝠、海獅和鯨類等廣泛利用,例如海豚和海豹可以發出和聽到水下高達18萬赫茲上下的聲音。不過,雖然海豹水外聽力的上限只有22 000赫茲左右,但由于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空氣中的5倍,同時還由于其他一些差異,哺乳動物在水中和空氣中的聽力是不同的,在這兩種介質中的高頻限也難以進行比較。
動物耳朵 各有妙用
哺乳動物的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為哺乳類動物所特有,內有彈性軟骨支持,成為高度精巧而靈敏的集音裝置。不過,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各類哺乳動物耳廓的構造卻很不一樣,從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耳朵”。
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碩大的“招風耳”。大的耳朵可以增加收集聲音的面積,從而更清楚地聽到聲音。一般來說,夜行性的或在開闊地帶生活的哺乳動物的耳朵都比較發達,如蝙蝠、兔類、犬類及有蹄類等,其中有些種類的耳朵常具有特殊的凹褶,以便更好地接受聲波。生活在非洲的土豚能夠準確地聽到在樹木或其他物體內部白蟻活動的聲音,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的指猴也可以聽到鉆到樹干里的昆蟲幼蟲活動的聲音,然后用前肢上很細的中指將這些幼蟲挖出來吃掉。在樹林中蹦來跳去的松鼠的大耳朵還有保護自身的作用,能防止眼睛被樹枝刺傷。
耳朵最大的動物是非洲象,直徑約為2米,聽覺非常敏銳。由于耳部的褶皺很多,大大增加了散熱面,所以更像是兩把調節體溫的大蒲扇,在炎熱的夏季,它就是靠不停地扇動兩只大耳朵,使耳部的血液加速流動,達到散熱降溫的目的,還能順便驅趕熱帶叢林中的蚊蠅和寄生蟲。
兔子那長長的耳朵也非常有名,除了聽覺功能外,也可以調節體溫,豎立時可以散熱,緊貼在脊背上時則可以保溫。有趣的是,與生活在炎熱地帶的兔子相比,生活在寒冷地區的兔子的耳朵要短得多。同樣的結果還會在狼、狐貍、貓科動物等類群中見到。
很多哺乳動物的耳肌十分發達,可使耳廓自由轉動,從而能更有效地收集到不同方向的聲音。狐貍和狗的耳朵像一個喇叭筒,聽到聲音后就豎起兩只耳朵,將耳朵轉向傳來聲音的那個方向。每一只耳朵都能獨立進行工作,不以另一只耳朵為轉移。兩只耳朵的活動不是一致的,這樣就提供了準確確定聲源在何處的可能性。貓科動物的耳朵也可隨聲音的方向轉動,就像一個雷達天線,能區別15~29米遠處相距約1米的兩種相似的聲音。
作為聽覺器官,動物即使在睡覺時,它們的耳朵也仍然在工作,只不過睡覺時的耳朵對聲音的反應不像在清醒狀態中那樣靈敏。然而,動物的大腦里有個“警戒中樞”,這使得其聽覺成為一個可靠的衛士,能夠及時向它們報告危險,迫使動物醒來,采取行動。例如樹袋熊在睡覺時,雖然兩只大耳朵和頭部一起垂下,但是外界一有動靜,耳朵立刻就會有所感覺,剎那間便驚醒了。家貓在睡覺的時候,通常把耳朵擠在前肢下面,這樣,一方面把耳朵保護好,另一方面把耳朵貼在地面,一旦聽到有什么聲音,就可以立刻采取行動。
由于突出在身體之外,不少動物的耳朵也是頗具美感的裝飾器官。例如樹袋熊長滿密毛的兩只大耳朵,高高地豎立在頭部的兩邊,看上去格外神氣。小熊貓的耳朵大而直立,上面還鑲著白邊。大熊貓的一對毛茸茸的黑色耳朵豎立在頭部的上方,成為其樸素大方的黑白兩色皮毛的一個組成部分,活潑而可愛。最有趣的是猞猁,兩只直立的耳朵的尖端都生長著聳立的黑色筆毛,約有4厘米長,其中還夾雜著幾根白毛,很像戲劇中武將頭盔上的翎子,為其增添了幾分威嚴的氣勢。
人的耳朵雖然形狀不像其他哺乳動物那樣多姿多彩,卻也是一對構造極具美感的器官。從審美的角度看,最美觀的耳朵的大小應該是發際線到下頜長度的1/3。不過,在我國民間卻流傳著“耳大有福”的說法。事實上,人類的其他器官在成年后基本上都停止了生長,但唯有耳朵例外,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生長,其中主要表現在耳垂的長度在持續增加。也有人認為,老年人耳垂部位脂肪組織增多,組織松弛,從而導致耳垂長度相應增加。因此,不論每個人出生時耳朵是大還是小,但到了老年,他們的耳朵總是比較大的,至少比自己年輕時要大。因此,長壽人的耳朵自然要大而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