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互聯網+交通運輸”新業態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對于共享單車發展,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洪洋說:
“國務院發布了鼓勵‘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對交通運輸也提出要求,要加快‘互聯網+便捷交通發展。在便捷交通方面,包括共享單車還有網約車等等。對于共享單車,建議是以鼓勵為主,創造更好的條件,鼓勵這個新業態更好發展。”
四川省成都市啟動了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工作,作為低碳出行的“標配”之一,共享單車當前在成都發展頗為迅猛。中國首個鼓勵共享單車發展的相關政策《成都市關于鼓勵共享單車發展的試行意見》也在成都正式發布。成都市長羅強親自騎上共享單車,體驗低碳出行。他說:
“四川盆地由于先天的氣象條件原因,擴散條件比較差,更需要低碳發展。”
共享單車上掃碼即開的智能鎖,使用的是物聯網技術。物聯網是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實現了人與物、物與物間的通信與協作。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北京物聯網研究會理事長,北京市物聯網產業規劃首席科學家王志良說:
“未來物聯網的價值將是“數據”,如果群眾的數據能夠轉化為具有見地的信息,那么商業用戶就能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行為分析,這將極大促進企業以及用戶的生活,并給當前社會帶來變革。”
深圳商人趙書平推出“共享雨傘”服務,在中國各地投放了約30萬把傘,但幾乎有借無還,趙書平否認這項服務失敗,就算民眾把傘帶回家,還是可營利,還指出這項計畫的初衷就是“藏傘于民”。他說:
“我們的初衷就是讓大家方便,方便就是讓我們的雨傘拿到家里,辦公室里,這是我們要做到的。和自行車不一樣,不存在私藏私用。”
而共享單車競爭越來越激烈,在廣受用戶好評的同時,共享單車的表現也越來越像“排污企業”:在公司獲得利益、用戶得到便利的同時,卻將部分運營成本轉嫁給社會。蘭州大學社會與經濟發展研究評價中心助理研究員寇星亮說:
“共享經濟的本質,就是為了充分利用閑置資源。共享熱潮之下,還需我們冷靜地看待該種模式的發展。如何提高政府的社會治理水平成為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