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左傳
【摘要】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是一種全新的用于處理人體淺表創面和深部引流的方法,其主要作用是能夠徹底去除腔隙或者創面的壞死組織自己分泌物,對多種疾病,尤其是骨髓炎等骨科疾病有著很好的治療效果,給外科帶來了新的治療技術。本文就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開放性骨折合并軟組織損傷患者創面的處理中的應用進行分析,探討其在臨床中的重要作用和作用效果。
【關鍵詞】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骨折患者的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7-0-02
當前,臨床上對于開放性骨折合并軟組織損傷的患者的創面處理方式主要是一期清創創面,換藥治療,二期閉合創面,但是這種治療方法所需要的時間長,而且容易并發創面感染、骨髓炎等并發癥,而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的在骨科的應用,能夠加速創面的愈合,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
一.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的方法
首先,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需要根據患者的創傷部位選擇合適的體位和麻醉方式。首先患者需要接受常規的手術處理,包括對創面進行消毒處理、骨折復位固定以及血管神經的修復等,然后再對患者進行負壓封閉引流技處理。醫生需要在術中將污染、壞死組織和異物徹底清除,將潛在的死腔充分敞開,然后用生理鹽水或者雙氧水反復沖洗創口,把負壓封閉引流的泡沫材料按照創面的大小和形狀進行裁剪,將其置于創面中,同時保證泡沫材料能夠與患者的創面進行充分的接觸,最后將泡沫材料與周圍正常皮膚進行縫合和固定。在患者的整合創面上還需要覆蓋一層透氣性良好的生物膜,避免外界空氣中細菌的污染,把負壓引流裝置連接于引流管內,整個手術就基本結束。術后,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相應的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二.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的術后處理
負壓封閉引流術引流成敗的關鍵在于保持有效的負壓,所以護理人員在患者術后一定要保證各管道連接緊密、通暢,有效固定,還要保證管道內有合適的引流壓力。其次,護理人員還必須密切關注引流管是否保持通暢,護理人員在引流期間需要經常查看引流管是否受壓和折疊,觀察引流管有無堵塞,如果引流管出現引流不暢的情況時,護理人員可以用10~20毫升的生理鹽水進行沖管,以恢復到正常的引流狀態。最后,護理人員還需要觀察引流液的性狀,包括引流液的質量、顏色、性質等,正常情況下,患者在經過治療后,引流液的量會逐漸減少,而且引流液會逐漸變清,如果患者出現異常情況,比如引流液中出現大量血液時,則需要立即通知醫生尋找原因并做出相應的處置措施。
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的優點
骨科的骨折病人常常伴有軟組織的缺損,傳統的處理方式所需時間長,長時間的創面暴露很可能會使患者合并有多種細菌感染,從而引起多種并發癥,甚至會引起骨折延遲愈合或者不愈合,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通過增強引流效果,可以減少傷口處細菌的定植,同時能夠促進壞死組織和細菌的清除,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還可以在短時間內加強組織創口的炎癥反應,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和修復細胞的增殖,從而能夠有效促進創口的愈合。引流是外科常用的一種基本操作和治療手段,雖然臨床上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能夠對感染的控制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預防感染的發生和控制感染的擴散方面也能起到重要作用。與傳統引流方式相比,負壓引流的負壓作用可以及時、徹底的將患者創口內的滲液、膿液以及壞死組織等吸出體外,還可以加快患者局部血液循環的速度,從而使深部創口能夠快速閉合,縮短創面愈合的時間,而且負壓封閉引流采取的是面狀引流,擴大了引流面積,有利于對創面受損組織及其產生的帶有毒性的分解產物進行全方位持續引流,保證引流的效果,有效促進患者的愈合,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
總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交通業的發展,臨床上骨折的發生率也呈現上升趨勢,如果患者的骨折和相伴發的軟組織損傷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和修復,很可能會引起功能喪失,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經過大量的臨床實踐和研究發現,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治療骨折及創面軟組織損傷方面可以起到相當好的效果,可以有效減少感染的發生率,并且能縮短患者創口愈合的時間,所以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黃小軍,林慶培,羅偉初.VSD聯合外固定支架用于治療下肢開放性骨折合并軟組織缺損的臨床療效[J].臨床醫學工程,2015,22(11):1407~1409.
[2]呂志東.負壓封閉引流術(VSD)在骨外科針對創傷軟組織缺損治療中的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43~44.
[3]張健,彭吾訓,殷富裕.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骨創傷創面軟組織損傷可行性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815,26(23):5477~5478.
[4]陳巨鵬,呂厚忠,黃海洋.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治療骨創傷中軟組織損傷創面的應用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5,21(20):27~28.
[5]張允富.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33例骨創傷創面軟組織損傷的療效[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5,24(2):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