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瑤
摘 要: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醫療行業的良好發展歸根結底取決于高層次人才。高層次人才是公立醫院非常重要的優勢資源,也是自身實力的突出代表,當前公立醫院也正在花大力氣引進各種高層次人才。本文基于對相關理論的簡單闡述,剖析當前高層次人才選拔的典型問題,由此提出優化方案。
關鍵詞:公立醫院;高層次人才;選拔;人力資源
中圖分類號:R19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3-0181-01
1 引言
在新醫改的形勢下,作為精英人才的聚集地,高層次人才的質量直接決定了公立醫院的競爭實力。高層次人才對公立醫院來說,具有實際價值[1]:(1)強化了公立醫院的人才支撐,(2)高層次人才促進了公立醫院的全面發展與自身水平的提高,(3)在醫院內部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導向。高層次人才具體是指在人才隊伍各個領域中層次比較高的優秀人才,或處于專業前沿并且在國內外相關領域具有較高影響的人才。這類人才素質高、能力強、貢獻大、影響廣,常常具有特別旺盛的創造力,在個人素質上表現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合作能力、敬業精神的新型人才。高層次人才具有數量稀缺、配置較難、投入成本高、教育周期長以及產出高效益性等特征。
2 公立醫院高層次人才選拔存在典型問題
2.1 選拔前缺乏詳細規劃
在高層次人才選拔啟動前的準備工作往往是公立醫院較為忽視的。一方面,缺乏對醫院實際需求的考察,對于需要引進的各專業人才沒有一定明晰的計劃或者目標,特別是針對于專業、性別、年齡這些細化指標更是模糊不清。此外,公立醫院只是注重短期需求,缺乏缺乏長期的人才規劃。另一方面,公立醫院在社會調研方面也有所缺失,不僅選拔面向范圍較為狹窄,而且在畢業高校和醫院工作經歷上,無法找準定位,有針對性地去設置引進方向,這就致使公立醫院在選拔高層次人才的準備中存在一定盲目性,可能會造成人才不匹配的風險。
2.2 選拔過程科學性與透明性有待提升
高層次人才的選拔過程需要兼具科學性與公平性,然而當前在整個過程中存在幾點突出問題[2]:(1)對人才評價不全面,考核指標老舊、單一、流于形式,不能夠全方位地考察人才的能力、素質以及與崗位的契合度。(2)整個選拔過程缺乏制度約束與有效監督,考核與評價過程透明度不高,可能發生暗箱操作等負面行為,影響選拔的質量。(3)選拔效率較低,從招聘信息發布到最后結果公示,整個周期較長,也反映出選拔機制的僵化與滯后。
2.3 忽視選拔后的跟蹤與培養
通常情況下,公立醫院將選拔后的結果公示或者入職手續辦理完畢作為選拔結束節點,可能忽視選拔過后人才的情況追蹤與培養。一方面,缺乏與新引入高層次人才的互動交流,不能夠深入了解人才的特點與優勢,致使后續崗位匹配存在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針對高層次人才入職前與以后的培養與提升,公立醫院沒有較為明晰的設定,這也為高層次人才的流失造成了風險性。
3 優化方案
3.1 深入調研,完善選拔方案
選拔前的規劃與準備是優化整個選拔機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選拔前的準備過程中,公立醫院應努力做到:(1)樹立新的人才理念,轉變選拔理念,正確對待性別機制,充分認識到高層次人才選拔對公立醫院的巨大意義。(2)深入了解醫院需求,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定,找準人才需求定位,有方向、有針對性地拓寬選拔渠道,大膽引入海外人才。同時考慮高層次人才選拔投入與產出的效益,進行科學權衡。(3)設置高層次人才的戰略規劃,將眼光放遠,將選拔與引進規劃進行科學細化,與醫院長期發展戰略相結合。
3.2 科學選拔,實行陽光操作
在高層次人才選拔過程中,要敢于打破僵化老舊機制的束縛,實施科學、靈活、公平的選拔引入機制[3]。(1)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與評價。應設置多樣的考核方式,既要考察人才的專業水平與個人能力,同樣也要考察其職業精神與道德水平,既要檢測理論研究能力也更加注重實際工作能力的評估。評價方式應公平公正,在全面的基礎上避免夾雜過重的個人主觀想法。(2)完善選拔的約束機制,設置專門的監督管理體系。在整個選拔過程中要嚴格按照選拔流程,避免“論資排輩”“任人唯親”等負面情況的發生。監管部門要對整個過程實時監督,杜絕不合規行為的發生。
3.3 保障后續,努力留住人才
在選拔人員確定之后,公立醫院應繼續保持跟蹤與交流,做好后續工作,盡最大努力留住對醫院發展能夠有所貢獻的人才。(1)加強與人才的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與需求,共同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2)形成多元的激勵機制,保障人才的基本生活,通過多重激勵手段使人才產生歸屬感與認同感。(3)加強對高層次人才的培訓,包括入職培訓及后續提升培訓等,滿足人才提升需要。
參考文獻
[1]孫彥玲.我國高層次人才項目選拔問題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6(9):82-87.
[2]王錦秋.總后積極探索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模式[N].解放軍報,2012-12-09.
[3]胡濱.天津市醫學高層次人才的選拔現狀分析[J].繼續醫學教育,201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