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
摘 要:康縣土紙,依據當地當地資源,所產的土紙按原料分。有構皮紙、竹穰紙、草紙等,統稱為草紙。按大小規格、制作工藝、用途分,稱為二簾紙,以祭祀用紙為主。2015年,在蘭州服裝職工大學任教的康縣人鞏萬鈞老師創辦了近云軒紙坊,用康縣手工造紙法,造出了書畫用紙,稱為古宣紙。為此筆者對康縣土紙進行了考察論證和初步研究。
關鍵詞:康縣;西河;造紙;手工紙;構樹;竹穰
中圖分類號:TS7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3-0202-01
手工造紙,亦稱土紙、土法造紙。傳統紙品有竹料紙、草料紙、皮料紙三大類50多個品種。如元書紙、坑邊紙、斗方、粗高、名糟、三頂、桑皮紙、綿紙、桃花紙、蠶種紙、雨傘紙等。其中以嫩毛竹手工精制的元書紙最為高檔而聞名中外。元書紙張面光潔,色澤白凈,不受蟲蛀,不會變色,用于寫字作畫滋潤而悅目。昔日武壇練功,用此紙作墊,任武士彈跳而不破碎。
1 康縣造紙的歷史發展回顧
據《康縣志》載:造紙不僅是解放前康縣的主要工業項目,也是甘肅的特種工業品。歷史上,縣境內林密竹茂,具有造紙的良好條件,故手工造紙業很興盛。據考證,康縣造紙技術最早于清康熙末年由陜川傳習而來。岸門口造紙距今已有270余年歷史,大堡、鞏集、蔡家溝等地亦有220多年歷史。初始,造紙者并不多,其后獲利優越,故發展很快。1919-1923年,經營者多達4000戶以上。1929年遭旱災后,紙業頓衰,產量驟減。1933年后,又逐漸恢復發展。因資金缺乏,常受小紙商剝削,壓低紙價使不少紙農停業。解放后至1954年,造紙業依然興盛。1954年底,全縣各地尚有紙農2000余戶。1955年建立初級農業合作社后,大多停產。1958年后,因破除迷信,對用作祭奠神鬼的四才、二連等燒紙加大稅率,私人造紙因利薄而大都停業。1979年后,私營造紙業又開始興起,至1985年,北部的大南峪、大堡、長壩、鞏集等鄉鎮有180戶人家,中南部的岸門口、賈安、白楊、三河、秧田等鄉鎮的50多個行政村1500多戶農民,從事造紙業。自1985年以后康縣手工造紙產量逐年減少。以至于2009年,僅剩大堡鎮莊子村五、六戶,康縣文化局申報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康縣造紙術》。2010年,省上審批了《康縣造紙術》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時。 2015年,在蘭州服裝職工大學任教的康縣人鞏萬鈞老師在老家康縣周家壩鎮李壩村鞏壩創辦了《近云軒》古宣紙坊,用康縣傳統的造紙工藝,造出大三尺和小五尺兩種規格的書畫專用紙,掀開了康縣造紙術嶄新的一頁。
2 西和手工麻紙制造
西和手工造紙現無確切文獻記載,通過對現有市級非遺西和麻紙制造—非遺傳承人的采訪和西和縣志零星的記錄,西和麻紙的制造也有近千年的歷史。
西和麻紙的制造主要在西和縣的西高山鄉和大橋鄉具有制造手工麻紙的傳統。截至目前只有西高山鄉的劉河、朱河等村延用古法手工麻紙的制造,約有三十余戶農戶從事這一行業。西和麻紙的生產工藝包括選料、浸泡、踩踏、刀切、清洗、捶打、攪拌、托簾、撈紙、榨水、上墻、捆扎、剪切、包裝等生產工藝。
通過調查西和麻紙的非遺傳承人胡鳳鈺先生,其個人作坊年生產不同規格手工麻紙約600多刀,年收入12萬元左右。
西和麻紙在十年前也是當地農戶以手工制造方式生產以滿足于農村各種民間祭祀活動,后來逐步推廣,增加尺幅以滿足書畫市場的需求,十年的時間里,西和麻紙已經自然成為了甘肅手工書畫紙的一個品牌。
3 康縣、西和手工造紙的現狀
(1)康縣造紙的規模現狀。康縣造紙的作坊目前只有兩家,其一家是位于大堡鎮莊子村李家山社的農戶5戶,年產值約15萬元,利潤約10萬元,戶均2萬元。主要是用于祭祀燒紙的二聯紙、四聯紙,多以構皮和廢紙制作,銷路穩定,供不應求。其二家是位于周家壩鎮李壩村的康縣近云軒古宣紙紙坊,該紙坊自2015年正式投產,2016年紙產品已銷往北京、蘭州、敦煌、廣東、福建、山東、臺灣、美國等地,得到國內外書畫家好評。2016年5月12日隴南市非遺中心授予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康縣造紙術鞏壩生產性傳承保護基地。
(2)西和造紙的規模現狀。西和造紙術現在西和縣西高山鄉的劉河村、朱河村約有三十余戶從事手工麻紙的制作,多利用農閑時間,據調查年產量約6000刀,產值50余萬元。西和縣投入千萬元資金在劉河村建起西和麻紙博物館。
4 康縣、西和手工造紙的未來發展
康縣手工紙制作在康縣近云軒古宣紙紙坊承辦人鞏萬鈞老師的帶領下,地方文化部門大力支持,鞏老師多年的研發,康縣手工書畫紙已在國內手工書畫紙市場嶄露頭角。近云軒古宣紙紙坊多年來與大堡鎮莊子村造紙戶不斷交流,互相支持,在技術研發上互通有無,莊子村近年來也開始了抄制三尺、四尺高質量書畫紙。近云軒紙坊未來幾年將進一步研發新產品,進行基礎設施投入,增加六尺、七尺、丈二古宣紙的研發生產,以滿足國內高檔古宣紙的市場需求。
參考文獻
[1]《西和縣志》2014年版.
[2]《康縣文史資料》1994年版.
[3]《康縣志》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