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繼紅
摘 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當前和未來的時期,加強農村精神文明的提高,緊密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努力提高農民的質量,努力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農村供水和排水工程是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在農村地區。飲用水安全是農村居民的基本生存需求。農村污水廢水的收集和處理是一個重要的措施來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確保“清潔村莊”。現在新農村建設需求主要是農村供水和排水施工重點和施工標準,并初步探討相互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農村水利;新農村;供排水;新農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3.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3-0219-01
1 前言
大力弘揚黨的政策在農村地區,并進一步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新農村的建設,最根本的是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思維為指導新農村建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共產黨的政策和政策在農村體現人民的意志,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努力促進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民的整體素質。有效地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是一個重要的支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國家公共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標準是保護“整潔村”的一個重要措施。與此同時,農村供水和排水工程是重要的農村基礎設施,是改善生活質量,提高生活環境的一個重要手段[1]。
2 我國農村供排水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
2.1 供水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
農村供水,是指大部分的農村,村莊和其他定居點和分散農民滿足農村居民,企事業單位的日常用水需求。黨和政府一直重視農村居民的飲用水問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飲用水的工作一直在增加,飲用水的工作進一步科學化、標準化,這樣在農村地區嚴重缺水的問題基本解決。以及明確的表示十年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農村供水達到一定的影響力成就。
2.2 排水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
農村排水是指排除農村雨水、生活污水以及生產廢水,過程有收集、運輸、處理和利用。排水工程在確保生產、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等等。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缺乏完善的排水設施,因此,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農村的排水能力是相對較差的。一般農村缺乏污水處理設施,現有排水管道逐漸建立和現有排水管道逐漸建立伴隨農村的發展并不是很科學,與雨污水融合附近附近的水,導致周圍的水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3 新農村供排水建設標準探討
3.1 供水
農村水價格定得太低,不足以支付項目的正常支出不利于項目的良性運行,設置過高,人們買不起水,然后與項目的初衷。許多因素影響水的價格,主要是成本的水,水供應,和用戶的經濟條件下,水位和習慣,等等,不能通用。因此,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水供應項目價格很難明確規定。隨著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屬于一個強大的水利建設項目的社會福利,應該清楚,供水價格不能超過水用戶的經濟能力。同時,為了維持正常運行的水生植物,水計量應該做,實現測量費用,并逐步推動水兩部分價格,多余的累積費用增加,促進節水型社會[2]。隨著農村的普及水和生活水平繼續提高,不僅需要安全的飲用水和衛生,和供水壓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壓力太大,可能導致管網破裂和不必要的能源浪費,水壓力太低,容易造成沒有水或水的不便。供水壓力應根據當地的建筑高度,地形和管道損失和其他因素來確定。經濟條件更好的農村地區,應采用頻率控制和自動控制技術,實現恒壓供水。
3.2 排水
雨一般清潔,通常不需要特殊整治。當沉積物中的水或浮動的更多,你可以設置阻攔裝置用來阻攔沙子或污水,治療后直接到附近的水。生活污水一般來自廚房、衛生間、浴室和家禽家畜和家禽糞便。生活污水含有大量有機物和細菌。易腐有機物產生惡臭,細菌可能含有大量的病原體。因此,必須妥善處理生活污水。生產廢水是指農村生產活動,產生的廢水和污水的成分和復雜性的本質不同是由于生產和過程。未被污染的或略污染(例如冷卻水),可以直接排放或重用。含有強酸、強堿、汞、砷等有毒物質,或含有放射性元素,細菌和其他廢水,必須治療的標準之前,在排放之前。目前,農村排水,沒有明確的標準,城市排水或農田排水標準,可以用作參考農村排水施工。
4 結語
農村供水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有許多潛在的不安全感。應采取適當的處理技術,適合改善提高當地農村建設和管理模式,關注水質、水、保護水供應率、水供應方便,水壓力和水的價格和其他控制指標,這樣人們真正用到安全、方便、健康干凈的水。應該實現農村排水雨水和污水分流,雨水可以直接排入附近的水,應該將共同收集的生產廢水拉到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達到統一科學的排放標準,國內污水的排放標準由于廣泛較寬,應該充分利用農村自然自然凈化潛力。同時,為了增加可用水資源的總量,還應該考慮再生水的重用。
參考文獻
[1]金兆森,張暉.村鎮規劃(第二版)[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2]洪嘉年.農村水環境污染防治的認識和建議[J].給水排水,2006(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