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對耳穴埋豆在治療頸型頸椎病疼痛護理中的干預效果進行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隨機從我院收治的60例符合頸型頸椎病癥狀的患者,對其進行隨機編碼,然后選擇其中的單數號碼患者為對照組,采用的是常規治療護理模式,而對于觀察組患者,其在治療過程中采用的是耳穴埋豆治療方法。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對比兩組患者在臨床治療中收集的數據可以發現,在治療完成之后,兩組患者的疼痛癥狀都有明顯改善,而對比兩組患者之間的臨床疼痛時間點得知,觀察組患者要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兩組患者之間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結論:對于頸型頸椎病,采用耳穴埋豆配合常規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耳穴埋豆;頸型頸椎??;疼痛
耳穴埋豆對頸型頸椎病疼痛的護理干預效果研究
王智敏
重慶市綦江區中醫院 重慶 綦江 401420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7--01
對于頸椎病,其又被稱為是頸椎綜合征,該疾病在臨床中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疾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是頸肩部疼痛,這是頸椎病的早期癥狀。在當前,對于該疾病的治療主要是通過非手術方法進行治療。而采用耳穴埋豆療法是治療該疾病的重要措施。在本文中的,而耳穴埋豆療法進行了具體的分析,下面是具體報道內容: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本次研究中,隨機選取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間收治的60例頸型頸椎病患者,對這些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了解可以判斷,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其臨床癥狀全部符合我國對頸型頸椎病的判斷標準。對于這些患者,其年齡主要集中在30到60歲之間,平均年齡達到了45.2歲。對這些患者進行隨機編碼,其中單數號碼為對照組,采用的是常規治療方法,剩下的30例患者采用的是耳穴埋豆治療方法,為觀察組。但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由于一些患者因個人原因無法參與后續實驗,最終參與研究的患者人數為55例,觀察組患者為27例,對照組為28例。在選擇患者時,將妊娠期女性以及耳部存在異常情況等的患者排除在外。對比兩組患者的年齡和性別等數據差異,其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治療時都需要采用常規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內容為:按摩和理療等,而對于觀察組患者,其除了常規治療方法之外,還需要接受耳穴埋豆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為:首先是對患者進行穴位的選取,一般情況下選擇的是頸椎和神門等穴位。然后護理人員采用耳穴診斷儀對患者的痛點進行尋找,且每一次進行探尋時需要選擇一側位置,不可同時在兩側選取,影響探尋的準確性[1]。然后將75%濃度的酒精在患者耳廓位置處進行涂抹,消除患者耳廓內的細菌等,并將需要埋得豆防止在患者耳穴位置處,每處穴位只能防止1粒,然后護理人員通過拇指對患者進行揉壓,其力度從輕到重。在進行力度增加的過程中,其不可超過患者能夠承受的極限,因此,該治療需要選擇具有豐富經驗的護理人員完成。而對于患者自行按壓的情況,護理人員需要囑托患者每天早晚各按壓一次,且每次按壓之間的時間保證在4h以上的間隔,對患者進行2個療程的治療,每個療程為8天。
1.3 評價標準
對于本次研究,對患者的疼痛進行量化評定,其采用的是VAS評價方法,將患者的疼痛分為10個分數,其中0表示患者感覺不到疼痛,而10則表示患者的疼痛最為劇烈。通過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分,其中疼痛分數為0分的患者為無痛,而輕度疼痛分數為1到3分,當話只能和的疼痛分數為4到7分時表明其為中度疼痛,而當患者的疼痛為7分以上時,患者的疼痛為中度疼痛。在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疼痛進行評定,并由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是SPSS18.0軟件對患者的臨床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組間差異采用t檢驗,當P<0.05時表明兩組患者之間的疼痛情況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和治療每個療程的疼痛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發現,觀察組患者疼痛改善情況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且治療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觀察組患者的疼痛情況也要優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之間的疼痛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下面是具體的統計數據:
3.討論
在中醫理論中,其認為耳部同人體內的脈絡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在人體內出現問題時,耳部會出現一些對應的癥狀,且對于不同的疾病,耳部的癥狀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是耳穴的來源,其通常也被稱為腧穴。在中醫治療中,其通過對患者對應部位進行刺激,觀察患者的疼痛情況能夠判斷患者的疾病類型,這是由于這些穴位同患者體內的脈絡和臟腑之間相通,通過對患者的這些穴位進行刺激能夠幫助患者平衡體內的陰陽氣血,從而實現患者體內的陰陽平衡,從而實現對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在對頸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時,耳穴埋豆治療方法就是根據這一中醫理論研究出來的,通過對患者的穴位進行刺激,其能夠使患者的癥狀得到環節,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2]。而在現代醫學理論中,其認為對患者的耳部穴位進行刺激能夠使患者體內的循環速度加快,從而調動患者自身產生抗痛因素,緩解患者的疾病癥狀。
對于本文研究的頸椎病,其是中醫“骨痹”中的一種,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患者頸肩部疼痛,且其無法進行正常的活動。通過對相關資料進行查閱研究,總結了耳穴埋豆治療方法,著名的中醫學家施老認為對患者的相關耳穴進行刺激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從而實現患者頸椎病的治療。
在本次研究中,其采用的耳穴埋豆治療方法主要選擇的是患者的枕小神經,這一穴位分布在患者的頸部、項部和肩部等,通過對這一穴位進行刺激,能夠對患者的疼痛進行換屆,疏通患者頸部脈絡。而神門穴位的刺激是中醫治療中的主要穴位等。對于中醫耳穴治療方法,其同選取的耳穴數量之間沒有太大的關系,而是需要學者對應的穴位治療,其臨床效果更好[3]。
而對于耳穴埋豆中的豆,其采用的是“王不留”,這是一種非常堅硬的藥材,該藥物主要是治療風毒和疏通患者血脈等。通過該藥物的壓揉,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通過本次研究得知,采用耳穴埋豆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的疼痛情況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且兩組患者的臨床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妮亞,柳曉芳,王曉英.耳穴埋豆結合情志護理對頸性眩暈病的效果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6,(05):82-83.
[2]高新霞,周寇扣.耳穴埋豆對頸型頸椎病疼痛的護理干預效果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8):160-161.
[3]陳燕,勾俊杰,馮曉英.穴位埋線聯合耳穴埋豆治療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1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