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粉

【摘要】目的:本文將闡述并淺析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炎的臨床效果。方法:研究對象選取了我院自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接收的闌尾炎患者共90例。并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采取開腹闌尾切除術,觀察組則采取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對比兩組患者的最終臨床效果。結果: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可知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為77.78%,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并且觀察組術后出現腸粘連、切口感染的發塵率明顯小于對照組,兩組在治療效果及術后并發癥的對比上兩者均有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炎取得的效果要明顯好于開腹闌尾切除術,腹腔鏡闌尾切除術不僅切口小、恢復快,還容易將腹腔內的滲液清洗干凈,防止術后感染,值得推廣和應用于臨床治療。
【關鍵詞】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開腹闌尾切除術;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7--01
引言:
闌尾炎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癥,患者出現右下腹疼痛,常伴有腹瀉、嘔吐、惡心、發熱等癥狀,導致這一病癥發作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在臨床上主要應用手術進行治療。對此,筆者在本文中對兩種治療方法的臨床價值進行了對比和研究,具體如下。
一、臨床資料和方法
1.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了我院自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接收的闌尾炎患者共90
例,并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觀察組有24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在15-65歲之間,平均年齡是(30.2±6.1)歲;而對照組則有27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在16-58歲之間,平均年齡是(29.8±6.0)歲。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臨床資料,并無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
2.方法
2.1 給予對照組開腹闌尾切除術,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然后在其麥氏點做出3~5cm的手術切口,進行手術切除闌尾,闌尾切除后沖洗腹腔滲液,如有感染需要放置引流管進行引流,最后進行縫合等常規操作。
2.2 給予觀察組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患者需采用全身麻醉,然后利用三孔法進行手術,需在患者腹部打三個孔,第一個孔在肚臍上緣(1.0cm,鏡子),第二個孔在肚臍與恥骨聯合中點(0.5cm,輔助操作孔),第三個孔在反麥氏點附近(1.0cm,主操作孔)。在這個手術過程中,還需要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在完成以上操作之后探查患者的腹腔,提起盲腸將闌尾的位置找出,明確之后進行闌尾周圍組織分離。采用分段離斷法進行分離,將闌尾系膜及闌尾血管離斷,并電凝殘端系膜,并使用細絲結扎好血管。再用鈦夾雙重夾住闌尾根部,不易夾閉者應用線結扎,進行闌尾切除,將切除的闌尾置于標本袋中拉出,以防污染切口,最后就是沖洗腹腔,然后縫合切口。
3.評價指標
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則為有效;癥狀并未得到改善甚至出現了加重情況則為無效。
4.統計學意義
通過應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并用t檢驗,百分比
表示計數資料,當P<0.05時,差異統計學意義成立。
二、結果
1.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
在接受不同治療方法之后,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三、討論
闌尾炎是一種常見的炎癥性疾病,而且具有非常快的發病速度,患者在剛開始發病時,會出現右下腹疼痛、壓痛、反跳痛,如果處理和治療的不夠及時,這可能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傳統的治療中,開腹闌尾切除術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治療手段,不過由于創傷較大,恢復慢,較容易引發出血、腸粘連、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等缺點,所以急需一種打破這種劣勢的新技術新手術方式來應用于臨床。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在此背景下也產生了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其具有非常廣泛的優勢,不僅改變了開腹闌尾切除術的缺點,還具有病程短,減輕患者術后切口疼痛程度的優點。通過本次臨床對比研究分析可知,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臨床治療效果要遠遠高于開腹闌尾切除術的臨床治療效果,而且在并發癥發生率上,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要明顯低于開腹闌尾切除術,通過對比差異統計學意義均成立(P<0.05),因此,對于臨床治療來說,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是值得推廣和應用的。
參考文獻:
[1]孫桂富.對比分析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與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的療效及安全性[J].中外醫學研究,2014,(32):141-143.
[2]韓克凱.用開腹闌尾切除術與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炎的療效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14,(13):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