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新民+王偉偉

【摘要】方法:將80例感染后咳嗽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予以復方甲氧那明膠囊(上海三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口服1粒,每日3次;治療組在復方甲氧那明膠囊口服1粒,每日3次的基礎上加用自擬方。結果:兩組有效率有顯著差(P<0.05),起效時間有顯著差異(P<0.01)。結論:復方甲氧那明膠囊加用自擬方能提高治療感染后咳嗽的療效,縮短起效時間。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自擬方;感染后咳嗽;療效;起效時間
【中圖分類號】R7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7--02
感染后咳嗽,又稱感冒后咳嗽,是指當感冒本身急性期癥狀消失后,咳嗽仍然遷延不愈,除了呼吸道病毒外,其他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導致此類遷延不愈的咳嗽。患者多表現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可以持續3~8周,甚至更長時間。感冒后咳嗽臨床上非常多見,經抗菌藥物治療后無效,轉變為慢性持續性咳嗽,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筆者近年來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感染后咳嗽,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診斷標準 根據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哮喘學組制定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中感染后咳嗽的診斷標準。1、咳嗽出現前有呼吸道感染等病史。2、臨床表現以咳嗽、咽癢為主,干咳或咳痰量少不易咳出,抗生素治療無效。3、血常規及X線胸片未見異常。4、排除呼吸道感染后易誘發的類似感染后咳嗽的病變,如咳嗽變異性哮喘、鼻后滴漏綜合癥、急性支氣管炎或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展期等。
一般資料 80例患者均為本院門診或住院患者,其中治療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18~45歲,平均33歲,病程23~78天,平均40天。對照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20~46歲,平均35歲,病程21~72天,平均42天。2組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用西藥復方甲氧那明膠囊口服1粒,每日3次。治療組除上述治療外,加服自擬中藥方治療。方藥組成:金蕎麥25g,炒黃芩15g,浮海石15g,桔梗12g,浙貝15g,桑白皮12g,蘆根12g,苦杏仁10g,百部10g,枳殼15g,萊菔子12g,生白術15g,米仁2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7天為1個療程,2個療程統計療效。
3.療效標準
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并結合臨床觀察擬定。臨床控制:咳嗽癥狀消失;顯效:咳嗽癥狀明顯好轉,由重度轉為輕度;無效:咳嗽癥狀無改變或加重。咳嗽程度劃分為輕、中、重3級。輕度:間斷咳嗽,不影響工作和生活;中度:癥狀介于輕度及重度之間;重度:晝夜頻繁咳嗽或陣咳嚴重,影響工作和睡眠。
4.治療結果,見表1.表2.。
5.討論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現的咳嗽、咽癢癥狀遷延不愈,其病理機制與感染后所產生的氣道高反應密切相關。呼吸道感染導致氣道高反應性的機制可能與細菌、病毒等感染損傷呼吸道上皮細胞,致使其功能紊亂,促使膽堿能神經釋放乙酰膽堿,增加緩激肽釋放,以及影響免疫機制、炎癥介質釋放等因素有關。中醫認為,呼吸道感染后咳嗽以外感風邪為主要原因,以風邪束肺,肺失宣肅為主要病機,日久郁而化熱,并可夾雜他邪為患,同時因抗生素的使用導致脾胃損傷。
本人經過多年臨床實踐,自擬中藥方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取得較滿意療效。方中金蕎麥、炒黃芩、浮海石清熱解毒,清肺化痰。桔梗開宣肺氣,祛痰,排膿。浙貝化痰止咳。桑白皮瀉肺平喘。蘆根清瀉肺熱,潤燥緩咳。苦杏仁止咳平喘。百部潤肺止咳,可用于諸般咳嗽。枳殼、萊菔子理氣通絡,降氣化痰。生白術、米仁健脾化濕,米仁尚能清熱排膿。而西藥復方甲氧那明膠囊由氨茶堿、鹽酸甲氧那明、那可丁、撲爾敏組成。其中鹽酸甲氧那明為B腎上腺能受體激動藥,可松弛支氣管平滑肌;那可丁為外周性止咳藥;氨茶堿也可松弛支氣管平滑肌,還可減輕支氣管粘膜充血、水腫;撲爾敏為H1受體阻斷藥,可對抗組胺H1型效應,上述四種藥物配合組方,可明顯緩解感染后咳嗽的咳嗽等癥狀。從臨床觀察看,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感染后咳嗽,在臨床緩解程度及緩解時間上,優于單純西醫組,具有明顯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