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鋼琴課程被更多學生選擇。在高校鋼琴教育中,對學生音樂素養進行提升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本文首先闡述了音樂素養在鋼琴教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之后針對高校鋼琴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鋼琴教育 音樂素養 策略
一、音樂素養對鋼琴教育的重要性
鋼琴在樂器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其音樂表現力極強。鋼琴屬于演奏難度較高的樂器,在具體彈奏中變化豐富,這就使得初學者很難對鋼琴的技巧進行把握。在鋼琴學習過程中,學員自身的音樂素養對其具體的演奏情況會產生直接影響。在高校的鋼琴教學中,有些學生沒有很強的領悟能力,基本功不夠扎實,學習效率較為低下。如果學生沒有較好的音樂素養,就算擁有熟練的演奏技巧,在彈奏過程中也很難完成變通,不能在彈奏中進行創作。所以,在高校鋼琴教育中,對學生的音樂素養進行提升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二、高校鋼琴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不重視基礎理論教學
就目前的音樂專業教學情況來說,有不少學生在入學之前并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的培訓,也沒有深入探究過音樂理論,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音樂理論知識嚴重匱乏。高校在鋼琴教育中往往忽略這一問題,認為學生在之前的學習階段完成了樂理知識的學習,從而忽略了基礎理論的教學,很多學生在鋼琴訓練中因此發生了很低級的錯誤。
(二)教學內容單一
社會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對各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這就使得鋼琴教學的目標需要改變。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對教學內容進行相應調整,教學方法也還是沿襲慣用的應試教育,沒有根據社會環境有所突破,缺乏創新意識。在鋼琴教學中,學生還是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這樣的教學模式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很容易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喪失對鋼琴的興趣,從而對學習效率產生不良影響。
(三)理論與實踐結合較差
鋼琴教育應該對學生的實際演奏能力進行關注,單純強調樂理知識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所以在鋼琴教學活動中,老師需要對樂曲的基本理論進行講解,之后進行示范演奏。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老師不能全面地完成授課工作,導致學生在自己演奏的過程中出現問題,使得理論知識與音樂實踐不能進行有機結合,學生學到的知識大多較為死板,不能進行靈活的應用。
三、高校鋼琴教育中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措施
(一)重視因材施教
教學活動的開展對象是學生,只有教學目標、內容、方法都符合學生的現狀,才能讓教學活動取得最好的成效。這就要開展因材施教,在教學中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的方式非常科學,在教學改革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取得的成果也較為顯著。因材施教開展的前提是老師要對學生有較全面的了解,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教學方案的選擇。所以,在鋼琴教學中應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才能夠滿足不同基礎的學生的要求,保證教學活動有效開展,促進每一名學生的進步。因材施教需要老師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多方面了解,及時根據發展情況來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
(二)加強理論結合實踐
鋼琴教育的開展是為了讓學生具有鋼琴演奏的能力,是一門應用型課程,具有很強的實操性。在具體教學中,老師首先要保證學生具有很強的樂理知識,之后更要注重學生的實際演奏能力。所以,老師需要在教學中運用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鋼琴素養。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原則是先動腦后動手,給學生充足的理解時間,對老師所教授的內容進行理解消化,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學生通過鋼琴演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養成良好的練琴習慣
學生要想培養起較高的音樂素養就需要正確的練琴習慣,良好的習慣還能幫助學生提高演奏水平,掌握演奏技巧。在鋼琴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開展科學的鋼琴訓練,重視培養學生的練琴習慣。老師要有意培養學生樂感,幫助學生熟練應用鋼琴技能,在學生具有一定樂感的前提條件下,提升其日常訓練的難度。在使演奏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時,節奏感也得到提高。鋼琴演奏不是短時間就能有成效的活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有持之以恒的態度。老師要起到有力的督促作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學習過程中,老師還要善于鼓勵學生,對其進步給予肯定,使其在鋼琴學習過程中充滿熱情,領會到鋼琴演奏的魅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鋼琴教育中提高學生音樂素養是非常重要的,在音樂教學中的意義重大。目前,鋼琴教學中存在問題較多,例如忽略理論教學、教學內容單一等。面對這樣的現狀,必須采取對策進行解決,讓鋼琴教學能夠取得更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汪麗萍.鋼琴教育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探索[J].咸寧學院學報,2006(02).
(作者簡介:呂樂天,女,碩士,河北體育學院體育藝術系,教師,研究方向:鋼琴、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