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標準的特色和定位
2017年6月1日,中國設備管理協會頒布了團體標準《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就像這個日子所象征的意義一樣,它意味著這一體系的朝氣和活力。此舉翻開了我國設備管理歷史的新篇章,結束了我國設備管理無標準可依的時代,這堪稱為我國設備管理發展歷史進程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我們曾經在本刊介紹過《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標準的誕生歷程,本文則主要介紹這一標準的主要特色和國際定位。

一是強調組織保證。
眾所周知,組織保障是任何管理體系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傳統的設備管理在企業里的地位較低,不少企業都存在組織缺失或空白,甚至影響企業的安全生產狀況。一些企業雖然對安全的投入巨大,但是因為設備的劣化等原因,故障頻繁,事故不斷,甚至造成重大傷亡事故。企業的安全大鳥需要兩支翅膀,一支是“人本”安全,另外一支是“機本”安全,兩支翅膀平衡,才能騰飛。如果“機本”安全這一支翅膀折斷了,這只大鳥必然跌落,讓企業的“系統本質安全”無法保障。
企業的組織保障除了組織架構的完備性以外,還包括高層領導對設備管理的重視和參與,如對方針、遠景的制定,對管理機制的設計等等。
組織保障是設備管理進步的基石。
二是強調設備的全壽命周期管理。
了解設備管理的人都知道設備管理是指設備全壽命周期的管理,全壽命周期是從設備的前期管理開始,貫穿設備的使用、維護、修理、改造直到報廢淘汰的整個壽命周期。
例如購置設備要追求壽命周期費用LCC最小化,壽命周期效益LCP最大化,而非價格最低。還要思考設備的壽命周期風險LCR,做好風險管理。
而對于備件的采購,應追求“周期備件費用”和“周期綜合費用”最小化,而非單價最低。
三是強調“自主維護”體系的建立。
“自主維護”最早源于鞍鋼。早在上世紀50年代,鞍鋼人就提出“臺臺(設備)有人管,人人有專責”的全員參與設備管理理念。后來這一思想被日本的TPM承襲,我們在TnPM管理體系中進一步將這一管理思路強化。并形成可以落地的三圈閉環管理體系。
面向全球的智能制造新局面,企業的設備逐漸走向“裝置密集、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和智慧密集”。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力價格攀升,不斷促進了機器換人、黑燈工廠的發展。面向智能制造的未來,全員參與的“自主維護”不但不會削弱,而且會逐漸強化。
所謂的“自主維護”就是動員全員參與對設備的“清掃—點檢—保養—潤滑”,就是建立設備的第一道防護線。
將“自主維護”寫入《設備管理體系要求》標準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
四是具化潤滑管理。
對于有機械設備的工廠而言,潤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標準將潤滑管理的內容加以具化,不僅強調潤滑管理的重要性,而且指導企業將潤滑管理的細節落地。
全優潤滑管理涉及整個潤滑供應鏈的管理,其核心為“六定”、“二潔”、“一密封”、“三過濾”。這些嚴謹的設計,環環相扣,可以讓潤滑更科學、更到位、更有效。
關于潤滑管理,條款中還涉及到對流體污染控制、自動潤滑和智能潤滑的引導,規劃出未來的發展方向。
五是突出幾個重要內容。
在《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標準中,還重點突出了維修策略、維修預算和控制的設計,強調了故障管理和節能降耗,突出了智能制造、信息化和智能維護,同時進一步強調了風險分析和風險管理。這些內容可以讓企業的設備管理更加系統和完備。
六是強調了設備管理人才建設。
有兩個杠桿可以撬動設備管理人才建設:一是強化培訓,二是增加薪酬。根據目前的國情,設備管理和維修技術人才的短缺十分突出,而且還處于不斷流失的狀態。因為薪酬普遍較低,有些從事設備管理和維修的人才由于看不到發展前景,致使不斷流入生產、工藝等其他部門,或者干脆離開企業,這讓企業的設備狀態更加糟糕,逐漸形成了惡性循環。隨著企業裝置的增加和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提升,這一矛盾會更加突出。
一般標準的條款很少涉及人員薪酬設計。為了扭轉、改變上述這種情景,《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標準將薪酬的內容寫進去,旨在引導人才的反向流動,促進設備管理和維修人才回歸,逐漸形成良性循環。僅就這一點,對于緩解未來設備技術進步超前于人才進步,先進的設備與落后維修隊伍的矛盾,將起到四兩拔千斤的作用。
《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標準的編制有著深厚的國際背景。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為TPM推進制定了“TPM大賞”評價標準。這一標準主要聚焦TPM推進,而非設備全壽命周期的管理。
后來歐洲維修團體聯盟曾成立TC319小組,開始了設備管理標準和基準的研究。研究方向涉及到“術語、維修服務合同、維修文件、維修流程、風險為基礎的檢查、狀態評價、物理資產管理、維護人員資質、維修管理、建筑物的維護、維修績效KPI”等內容。雖然涌現出一批研究成果,但并未串起來形成體系。
德國CONMOTO公司獨立設計了“價值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涉及“組織、時間能力計劃、維護策略、工廠—工具、組織結構、備件管理、關鍵績效指標及可視化、度量與提升OEE、工作場地與工作流設計、員工發展、成本管理、內外資源配置”12個領域;還將企業評價劃分為6個等級。分別是:木勺子、落伍者、中下、中上、領導者和創新者。該公司應用這一評價體系對不同行業的60多家企業進行了評價,取得不錯的效果。
2004年,英國標準化協會BSI按照ISO標準結構編制了PAS(Publicly Available Specification)55,在英聯邦國家推廣,得到部分國家和地區企業的認可和實施。
2005年,中國設備管理協會全面生產維護委員會頒布了TnPM五階六維評價體系,并經過5次改版升級。這一體系共設計了6個評價指標族群,5個等級階梯和1000分的評價系統。該評價體系參考了ISO的基本結構,雖然涉及了設備全壽命周期管理的方方面面,但在風險評估方面仍顯薄弱,部分條款的邏輯嚴謹性不足。盡管如此,這一本土化的評價體系得到廣大企業的普遍認同,已經有國內80余家企業主動申請入階評價,其中最高階為4階。該體系也成為《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標準的設計基礎。
2014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PAS55的基礎上拓展為“資產管理體系標準”,即ISO55000,并正式頒布。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資產管理”為對象的國際標準,也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資產管理涉及有形(物理)資產和無形資產,設備屬于有形資產的一部分,其他的有形資產還包括建筑物、構筑物和其他設施等等。
為了讓ISO55000在中國落地,中國設備管理協會組織專家于2016年7月1日正式啟動中國設備管理標準的編制工作。經過11個月的努力,動員了幾十個行業上百位專家,經過多輪次的修改,終于在2017年6月1日正式頒布了這部《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標準。
這一標準不但告訴企業在設備管理上要做什么,還告訴企業怎么做,如何做的最好。它向上可以與ISO55000對接,向下可以緊接企業地氣。
標準是靠市場來檢驗的,能夠被廣大企業所認同、接受的標準才有生命力。我們將把《設備管理體系 要求》標準放到市場的大海中去錘煉和成長,希望她不斷升級,從V1.0逐漸升級到V2.0,V3.0……
未來,中國設備管理協會還將組織專家在這一標準的基礎上設計適應不同行業的子標準,如:石油、化工、礦山、鋼鐵、軌道交通、港口碼頭、機場、煙草、機械、電子、電氣等等。同時還要逐漸形成各種專業標準,例如:潤滑、防腐、密封、MRO等等的專業管理標準,以期為中國的標準化建設做出貢獻,也為中國設備管理的騰飛插上翅膀。
(中國設備管理協會團體標準工作辦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