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的飼養管理要點

1.弱仔豬的飼養管理。
弱仔豬是決定豬場生產水平和效益的關鍵因素之一。弱仔豬由于體質差、初生重輕、成活率低,如果不加強護理,一旦死亡造成母豬資源的浪費,增加了飼料成本,降低母豬的年產仔量。弱仔豬的判斷標準主要是看出生重,一般出生重低于1.1千克、臍帶細小、掙扎無力、爭搶奶頭無力等可以判定為弱仔。弱仔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母豬懷孕期間及產后的飼養管理;第二,疾病因素。仔豬體重增長最快是妊娠期的第13~14周至分娩前這段時間。因此這段時間加強對母豬的營養的供應顯的至關重要,飼料中要保證充足的蛋白質、能量、礦物質和維生素,以滿足母豬自身的營養需要和仔豬生長發育的需要,保證胎兒有良好的出生體重。
豬的多種細菌和病毒性傳染病均可導致弱仔產生,如豬細小病毒、偽狂犬病毒、繁殖與呼吸綜合征(PRRS、藍耳病)、豬瘟病毒等病毒以及布氏桿菌、鉤端螺旋體、附紅細胞體、鏈球菌和弓形蟲等細菌性疾??;另外,飼料中的黃曲霉毒素也是弱仔豬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2.保育仔豬的飼養管理。
一是做好豬場疫病的防疫工作,降低免疫應激水平。制定好適合豬場的免疫程序,有條件的豬場在免疫之前要對仔豬體內的抗體水平進行監測,在合適的時間段進行免疫,既要保證不受母源抗體的干擾,又要及時的免疫接種保證仔豬體內有高水平的抗體。保育階段的仔豬正處在被動免疫減弱,主動免疫剛開始建立的免疫空白階段,這個階段豬舍如果消毒不徹底,剛進入保育舍的仔豬可能因為處在免疫空白期而引起發病。因此,在保育仔豬進入保育舍之前要進行徹底的清掃、消毒。在注射疫苗的過程中,規定的注射部位注射,同時要做好消毒,防止相互之間的交叉感染,對免疫的仔豬要做好登記,免疫后要及時監測體內的抗體水平,保證良好的免疫效果。對于免疫不合格的豬要及時補免。

二是減少應激因子。保育階段的仔豬對溫度、環境、飼料的變化比較敏感。保育舍首先要做好保溫工作,溫度控制在28~30℃為宜;飼養密度不要太擠,一般控制在0.3~0.5平方米每頭,同時要加強對豬舍的通風,避免空氣污濁,引起呼吸道疾病發生。轉入保育舍之后要調教在固定的地方排泄,固定的地點采食,通常經過3~5天的調教,仔豬就可形成固定的區域排泄。另外要保證充足飲水,可在飲水中加入適當的電解質、多維素提高仔豬抵抗力,降低應激反應。
3.斷奶仔豬的飼養管理。
仔豬斷奶過程是仔豬受到的比較大的應激之一,首先要適應環境的變化如轉群、分群、并群等群體充足帶來的變化;其次是采食上的變化,從母乳到教槽料,仔豬的胃腸需要適應,從以乳糖、乳蛋白為主的液態母乳到不易消化的固態糧的變化。因此仔豬在斷奶的過程中要循序漸進,注意提前過度,防止出現較強的應激,導致仔豬發病甚至死亡。
實踐證明,仔豬25~28日齡是最合適的斷奶日齡。斷奶后的仔豬要選擇合適的教槽料,來提高仔豬斷奶后的日增重。斷奶是實行趕走母豬留下仔豬的方法,仔豬留在原圈舍內一星期左右再轉到保育舍,以減少應激。同時,要控制好保育舍的環境溫度,通常的做法是在轉入斷奶仔豬前一星期左右做好保育舍的環境消毒,將保育舍的環境溫度調高到28~30℃,斷奶后一星期時間內豬舍的環境溫度差控制在2℃內,同時要做好通風,避免保育舍環境污濁,以免引起斷奶豬呼吸系統疾病。
(初艷亭 海陽市畜牧獸醫站 26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