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鴨常見的維生素臨床缺乏癥

肉鴨消化道短,體內合成的維生素很難滿足需要,當日糧中維生素缺乏或吸收不良時,常會導致特定的缺乏癥,引起肉鴨機體內的物質代謝紊亂,甚至發生嚴重疾病,直至死亡。
1.肉鴨缺乏維生素A。往往罹患呼吸道疾病,初期有鼻滲出液,后期發生癱瘓。兩眼流淚,初期淚液透明,后期渾濁,逐漸變成奶樣分泌物,有的上下眼瞼黏連,眼內形成干酪樣物,造成全球眼炎,有的一眼或兩眼失明。只要有少數雛鴨出現上述眼部的病變,就表明全群缺乏維生素A已到很嚴重的程度,如不及時補充維生素A,會造成大批死亡。雛鴨1~14日齡即出現癥狀,從而造成初生雛鴨活力不足,生長發育停滯、體質漸進性消瘦、羽毛蓬松無光澤、喙和腳蹼顏色變淡。易患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引起采食量下降,骨骼發育不良,運動失調,癱瘓。弱雛增多,死淘率高,成活率低。
2.肉鴨缺乏維生素D。最早可在出殼后10~11天出現癥狀,兩腳無力,走路不穩,出現癱瘓(翻個)。10~20日齡為發病高峰日齡,6~10月份為發病高峰季節。尤其是進入夏季,隨著氣溫升高,肉鴨癱瘓發病率更多。
3.肉鴨缺乏維生素E。發生腦軟化癥,表現運動失調,站立不穩,全身衰竭,常大批死亡。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皮下水腫——滲出性素質,肌肉營養不良,出現白肌病;肌肉萎縮,生長速度降低。飼料中含有拮抗維生素E的物質,如四氯化碳、碳酸氫鈉、飼料酵母等;維生素E與硒及硫氨基在機體內代謝過程中有著密切關系,當飼料中缺乏硒及硫氨基時,導致維生素E的需要量增加。維生素E在生產配合飼料加熱、制粒過程可被破壞。長期飼喂貯存過久或發霉變質的飼料,且在配制混合飼料時添加維生素E不足或拌不均勻,造成維生素E的缺乏;飼料中不飽和脂肪酸及其它過氧化物過多,使飼料中有效維生素E含量降低,尤其是當貯存時間長、不飽和脂肪酸酸敗時,維生素E破壞更為嚴重。生長發育快,其消耗維生素E增加而未適當補充時,也會發生缺乏癥;球蟲病、慢性消化道疾病、肝膽功能障礙等疾病,會影響維生素E的吸收和轉運,即使飼料中有足量的維生素E,也可能會發生缺乏癥。

4.肉鴨缺乏維生素B1。妨礙生長,引起神經系統疾病,碳水化合物代謝功能紊亂,體內水平衡失調,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典型癥狀是不愿走動,強迫走動時步態不穩。多發性神經炎,頭偏于一側或后仰,團團打轉,嚴重時抽搐、倒地死亡。肌肉麻痹,腿伸直,頭頸扭轉。有些軟體動物尤其是蜆肉中有一種硫胺酶,能破壞硫胺素。放養時采食了,造成維生素B1缺乏,俗稱“蜆瘟”。肉鴨對維生素B1缺乏很敏感,為避免缺乏或遇到上述情況,都需要給肉鴨補充添加液態復合維生素。維生素B1在飼料生產過程中,遇熱易被破壞。
5.肉鴨缺乏維生素B2。機體的物質代謝發生障礙,出現多種癥狀。主要是跗關節著地,趾向內彎曲成拳狀(卷曲爪)。生長受阻,死亡率高。肉鴨尤其是迅速生長期更容易發生B2缺乏癥,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日糧、低溫環境以及抗生素的使用等因素,會加大對B2的需要量。
6.肉鴨缺乏泛酸。易發生皮炎,羽毛粗亂,生長受阻,脛骨短粗,喙、眼及肛門周邊、爪間及爪底的皮膚裂口發炎,形成結痂。泛酸與維生素B2的利用有密切關系,一種缺乏時另一種需要量增加。此外,泛酸很不穩定,與飼料混合時容易受破壞。
(劉剛 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