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明治立憲到民初立憲:憲法顧問有賀長雄的理論構想

2017-08-10 19:24:12李超
日本問題研究 2017年3期

摘要:《觀弈閑評》體現了憲法顧問有賀長雄對民初立憲的理論及政體構想,但背后蘊藏有更深層次的基本理論和原則。他對民初立憲的種種設想,實際上不過是將民初立憲的政體參照視線,從共和制國家轉移到君主制國家上,而且是將明治立憲作為效仿的對象。這些理論和原則,在他早年建構起來的憲法學理論體系中可以清晰地找到對應的原型,還可以進一步追溯到他憲法學啟蒙老師石泰因的理論學說中。由于明治立憲20世紀初以來的走向,愈來愈偏離他心目中的立憲期待,于是他將這套理論及政體構想經過一番喬裝打扮,寄托在了民國初期立憲上。

關鍵詞:有賀長雄;憲法顧問;明治立憲;民初立憲

中圖分類號:K3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458(2017)03-0064-09

DOI:10.14156/j.cnki.rbwtyj.2017.03.009

有賀長雄(1860年—1921年,以下簡稱“有賀”)是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的憲法顧問,在民國初期的外籍顧問群體中,他堪稱是備受注目的一位,在當時擁有較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近年來,中日學界關于該人物的研究也取得了許多成果,但還有值得進一步探尋的空間和待解決的問題[1]126131。筆者從有賀關于民初立憲的代表作——《觀弈閑評》出發,探尋該書背后可能蘊藏的理論原型,并探討這些理論和構想之所以形成的緣起及源頭所在,以窺視明治立憲的理論學說和近代中國之間錯綜復雜的聯系。

一、《觀弈閑評》背后的理論原型

1913年3月,時任早稻田大學教授的有賀來華赴任北洋政府憲法顧問,成為民國史上第一位外籍憲法顧問。從4月到6月,他主持一個叫做“憲法研究談話會”的學術研討班,成員有陸宗輿、曹汝霖、章宗祥、汪榮寶、李景酥、曾彝進以及他的助手青柳篤恒。所謂“憲法研究”即制憲問題,也就是如何為民國量身定制一套合適的立憲政體。經過兩個多月的研討,他對制憲問題提出了許多看法,并最終匯總成一套別具特色的制憲理論及構想,集中體現在《觀弈閑評》這本書中[2]134。

《觀弈閑評》不僅是有賀赴任后寫就的首部著作,也是他在華6年憲法顧問任職生涯中,針對中國這樣一個共和制國家的制憲問題,唯一提出解決方案的著作。“余意則主于研究憲法,以為平生從事于君主國憲,而民主國憲尚系初次。中國此次憲法問題,頗耐研究。蓋民主國憲,亦無一定形式,中國之憲法,或不成為法國式,不成為美國式,竟成一中國式之憲,為世界特開新例,亦未可知。”[3]1《憲法新聞》和《順天時報》這兩份報刊,也分別從1913年8月31日和9月14日起連載刊

登了該書內容,并另起了通俗易懂的標題——《有賀博士民國憲法全案意見披露》,實際上可以認為,該書全方位體現了他對民初中國立憲問題的理論、觀點及構想。

這本書原本共10章內容,最后一章是民國和前清皇室的關系,被北洋政府刪略,只刊印了前9章,分別是:《革命時統治權轉移之始末》《憲法上必須預先防范社會黨之弊害》《北方續養其保守力以調節南方之進步力》《共和組織論(超然內閣主義)》《大總統之資格任期及選舉》《大總統職權》《共和憲法上之條約權》《共和憲法上之陸海軍》和《省制大綱》有的章節還獨立發表在民初的報刊上,例如:第7章《共和憲法上之條約權》發表在《法學會雜志》1913年6月15日第5號,第1章《革命時統治權轉移之本末》發表在《法學會雜志》1913年10月15日第8號等。。從內容上看,大致分為理論和構想兩類,開篇第1章先提出一個基本理論,接下來是對各制憲問題的具體構想,關于立憲問題的看法則穿插其中[4]106114。

(一)“統治權轉移”理論的提出

“統治權轉移”理論不僅在當時受到輿論關注,擁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而且在國內學界的影響力持續至今:關于民國成立的法理基礎,素來有“暴力建國論”和“契約建國論”兩種觀點,前者基于辛亥革命,后者以清帝《遜位詔書》為依據,又叫“國權授受說”關于這兩種觀點之分歧,較新觀點可參見《環球法律評論》2011年第5期“清帝《遜位詔書》在辛亥革命中的法律意義”主題系列論文,章永樂的《舊邦新造:1911—1917》(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高全喜的《立憲時刻:論〈清帝遜位詔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凌斌的《從<清帝遜位詔書>解讀看國家建立的規范基礎》(載《法學家》2013年第4期),以及楊天宏的《清帝遜位與“五族共和”——關于中華民國主權承續的“合法性”問題》(載《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2期)等。。所以,提出“統治權轉移”理論的有賀,被看作是炮制“契約建國論”的始作俑者。

“統治權轉移”理論緊緊圍繞“民國成立史”探討,大致有三方面觀點:第一,認為民國成立史的起點,是南北議和與清帝退位,并非武昌起義和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第二,認為民國成立的法理基礎是南北議和、清帝退位,清帝所謂“統治權”并未被消滅,只是發生了轉移。第三,認為民國成立史最突出的特征是清帝讓與統治權,這是民國與其他共和制國家的本質區別,由此得出的意義或啟示是:“第一,能將不參與革命、不贊成共和之地方暨諸外藩仍包于民國領土之內。第二,無須遵據普及選舉法開國民會議。第三,中華民國憲法不必取法于先進共和國憲法”[5]13。

從表面上看,該理論不僅為“契約建國論”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他接下來提出民初立憲的種種構想鋪平了道路。但從本質上看,它的背后還隱藏有另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論——即“歷史傳統決定論”。

在他針對民初制憲問題發表的言論中,經常可以看到“歷史傳統”這一關鍵詞,他也不厭其煩地強調“歷史傳統”對一國從專制邁入立憲所起到的作用和意義。例如,他說道:“無論何國,其制定憲法均不能置其國之歷史于不顧。蓋現在國家權力之關系乃由其過去之關系發展而來,非分析其過去,則莫由明現在之由來。徒采取外國之現在,而編纂憲法則遺禍將無窮。故同是立憲國,而其國中之治權頗有參差不同之處。民國自武昌起義至召集國會間,其統治權移轉之次節,大與他國異其歷史,則將來民國編纂憲法亦當與他國憲法不同。”[6]1

他還寫道:“無論何國憲法,一律不得與歷史相離。現在國家權利之關系,乃從已過之關系自然發展而來者也。以故,先將已過之始末,根由分解剖開,以明現在之所以然。然后確定將來國權編制之基礎,實不易之道也。若將本國之過去置而不顧,僅觀外國之現在,操切從事憲法之編纂,深恐法理上無須采用之規條,亦一并采用,致遺后日莫大之禍源,亦未可知也。”[5]1可見,他之所以能巧妙抓住“民國成立史”這一獨特視角,是因為他對立憲問題已形成了一套觀點,其中的關鍵詞或曰“內核”,便是所謂“歷史傳統”。

(二)立憲政體模式的“新”構想

有賀對各大爭論的制憲問題逐一論述,并提出了自己的構想,包括有:大總統的任職條件和職權地位、國會的構成和職能、內閣的組成和作用以及中央和地方制度等。不難看出,他試圖闡述的重點是政體模式的構建。在這本書中,他的落腳點是為中國這樣一個嶄新共和制國家的立憲政體模式,提出一個前所未有的設計——“超然內閣制”政體模式。早在赴任之初,他便公開表達了這種設想,“我覺得有一部分人士卻無視這樣一件清楚的事實,主張民國的建立,要沿襲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那樣的道路,殊不知民國民主共和的歷史和美法兩國不一樣,并非一定要模仿美法兩國的做法,真的還不如下工夫設計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制度為好”[7]3。可見,該政體模式堪稱是他特意為民國初期的中國度身打造,絕非以美國總統制或法國內閣制作為參照對象。

所謂“超然內閣制”,顧名思義是基于“超然主義”政策的一種政體模式。而“超然主義”政策,指的是明治政府在憲法頒布后推行的一種施政理念,特征是強化政府尤其內閣的行政主導權,并使其盡量免受國會及政黨的制約,代表人物有伊藤博文、黑田清隆和山縣有朋等。該政體模式與“超然主義”政策的特征基本一致:形式上帶有內閣制的框架,但實質上缺乏內閣制的精髓,內閣的組建、政策的制定與施行均不受國會及政黨制約,甚至連內閣成員的地位和職權,也是超然于國會及其所屬政黨。

關于“超然內閣制”,有賀寫道:“大總統先行決定政治方針,不問國會內外之人,但有愿依此方針,行其政治者,則舉之組織國務員,至其方針之當否,一歸國務員負起責任,雖有時出于不得已,更迭內閣,然未必因國會失多數之贊成而以之為辭職之準繩,考其政治方針之成績何如,征諸國內輿論之向背何如,大總統獨斷特行,而使內閣更迭,是為超然內閣組織之大概情形也。”[5]44換言之,內閣成員完全由大總統任免并對大總統負責,而且大總統政治地位十分穩固,總攬統治大權卻不必直接承擔政治風險。

而且還寫道:“民國將來如何人物充為大總統,在未可知之數,若現在訂立如美國之憲法,使凡庸之士,當選大總統,則國被其害必矣。又若訂立如法國之共和組織,即使大總統為不世出之英杰,亦無用其能力之余地。若夫,超然內閣組織,大總統

能得人杰,國家固得利益,即使不得人杰,國務員負責輔佐國家,所受不利,亦屬無幾。就民國視之,將來形勢不可逆料,若采此伸縮自在之組織,尤為策之得宜者矣……是以大總統為人活潑有為,如盧斯福,然則可自行籌劃,立定方針,將此教示國務總理;反之,大總統為人敦厚,如盧伯,然則凡百政事委任國務總理,但垂拱以治而已。”[5]49可見,該政體模式的實際運作情況是:雖然大總統掌握并決定統治大權,但不負責直接施政,由內閣負責并承擔政治責任,這樣運作的最大優勢,是可以保證元首地位穩固,也可以避免因元首個人能力強弱而導致誤國的風險。不難看出,該政體模式與明治憲法體制的特征幾乎如出一轍,對政體實際運作情況的設想,則與“超然主義”政策下的明治立憲相吻合從明治憲法制定伊始,作為“現人神”的天皇即不被期望為統治大權的實際擁有者,也不被期望為介入復雜的政治糾葛,可以說明治憲法體制正是借助天皇這一傳統政治文化資源建立而成。明治憲法的設計者們發揮的是“舊瓶裝新酒”的政治藝術,盡可能化解憲法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的阻力,使敵視力量只好蟄伏在天皇精神權威之下,新制度在傳統文化的庇護下也最大程度地得到接受,參見魏曉陽:《制度突破與文化變遷:透視日本憲政的百年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79-80頁。。

從某種意義上看,日本明治維新的性質大概也暗示了天皇本人不被企盼為實際親政的主體。“推翻德川的理論就是要恢復天皇的直接統治。但實際上大家并不想讓天皇統治,而只是要他使大臣們的決定生效。”[8]82盡管在該政體模式下,大總統也同時具備超然性和統治權這兩大特征,但卻不擁有天皇那種可以超越法律的權威。如果繼續探尋,在該政體模式的背后應該也隱藏有更原始的制憲理論——即“元首無責任”和“大臣負責制”兩大原則的融合。有賀為共和制國家立憲的新政體設想,不過是將構建立憲政體的參照視線,從共和制國家轉移到了君主制國家上,而且在君主制國家的立憲政體中,顯然還是將其母國的明治立憲作為效仿對象,其實是“新瓶裝舊酒”的嘗試。可以說該政體模式的構想,歸根結底來自他對明治立憲的闡釋,也體現了他和推行“超然主義”政策的伊藤博文等人心目中對立憲國家的一種期待。

二、從《國家學》到《國法學》的

理論建構

事實上,早在有賀來華赴任憲法顧問前,已經在關注晚清中國的立憲主義改革,也與清末預備立憲活動發生過聯系,甚至還產生過間接影響。他和清末兩次出洋考察團均有過交集:第一次是幫助“五大臣”中的戴鴻慈和端方起草考察報告書,第二次是從1908年2月到1909年7月,先后為達壽和李家駒等考察官員們講授憲政相關的課程。

在很大程度上,達壽和李家駒等人的對日考察,主要是通過聽取伊東已代治組織的講師團授課這種方式,來學習明治立憲的經驗。而當時作為講師團主講人的有賀,所提出的制憲理論,無疑對清末預備立憲活動產生一定程度的間接影響。正如孫宏云教授所指,“有賀長雄對清政府預備立憲的主要建議是建立責任內閣制。他所說的責任內閣制,并非議會政黨政治下的責任內閣制,而是模仿日本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在這種制度下,立法、行政、司法三者的制衡關系被扭曲了,過分突出內閣的行政權,而無論是行政權、立法權還是司法權,最后都由天皇統攬,形成所謂的‘大權政治……從考政大臣奏折以及官制編纂草案來看,基本上采納了有賀的主張”[9]115。由此可推測,這里所謂“責任內閣制”的建議,正是上述“超然內閣制”政體模式構想的原型。

而且,從有賀對清末立憲公開發表的文章及演說中也不難看出,早在來華赴任前,《觀弈閑評》中的那套制憲理論和構想在他的腦海里已基本成型。這些文章散見在他時任主編的《外交時報》上。他反復強調,清政府始終未能使清帝超然于那場立憲主義改革,導致清帝最終不得不承擔起改革失敗的政治責任,不僅使政權慘遭顛覆,還使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退出歷史舞臺有賀在《外交時報》署名發表的相關文章主要有:《清國政體の前途》(1906年第105號),《清國內閣制度改造の機至る》(1909年第143號),《中清動亂に対する我官民の態度》(1911第168號)和《革命軍獨立の承認》(1911年第170號)等。。

在赴任前的1912年,他在早稻田大學做的一次演講中說道:“首先,考察中國四千多年的歷史可判斷中國不是一個法治國家,而是一個倫理國家,歷代統治者都試圖建立一個人際關系融洽的社會,倫理是其統治的基礎。所以,中國人向來都崇尚古代,期待圣人的出現,希望出現幾百年一遇的偉人,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以德行征服民眾,使國家團結。這點特征與西方社會截然不同。其次,從這樣的國情出發,共和制也好,君主立憲制也好,都不適合中國。將來,如果出現一位非常有德行的人,這個人帶領人們,使整個社會逐漸形成道德高尚的風氣,然后團結一致,創造出一個合適的政體。所以,我覺得必須要出現那樣一位圣人君子才行。至于這位領袖被稱呼皇帝也好,大總統也罷,并不重要,關鍵是能帶領中國國民創造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和歷史傳統,并能永久維持下去的政體。”[10]11可見,這段話暗示了他心目中立憲政體的模樣,是在“歷史傳統決定論”的理論基礎上融合“元首無責任”和“大臣責任制”這兩大原則的產物,也正是上述“超然內閣制”政體模式構想的特征。

那么,有賀的理論和構想來源何處,他從什么時候起對明治立憲有過詳盡闡釋,對立憲國家及其政體模式有過深入思考呢?要解答這些問題,就不得不追溯到他早年的學術研究生涯。

(一)憲法學研究的循序漸進

1889年明治憲法頒布后,許多知識精英紛紛為憲法作注解,日本近代意義上的憲法學也應運而生。從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初,以有賀長雄、穗積八束和一木喜德郎等為代表的學者在憲法學這一專業領域持續耕耘,使憲法學從單純的文本解釋學,轉變為對理論學說性的研究,而有賀即第一代憲法學者的一員。在他從1889年到20世紀初出版的學術著作中,與憲法學相關的著作占了大多數,還依稀展現出了一條循序漸進的研究路徑,構建起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

這套理論體系主要由5本著作搭建而成:《國家學》(1889年)、《帝國憲法講義》(1889年)、《日本古代法釋義》(1893年)、《行政學講義》(1895年)和《國法學》(1901年)。《國家學》一書,是對國家普遍性理論的研究,集中闡釋了他對立憲國家的觀點;《帝國憲法講義》一書,是針對明治憲法作的注解,主要是對伊藤博文《憲法義解》一書觀點的附和及延伸解讀;《日本古代法釋義》一書,從法制史的視角出發,探討了日本法制的發展歷程和特征,著眼點是對日本“歷史傳統”的挖掘與探討;《行政學講義》一書闡述了行政機關及其行政權的內容和分類,揭示行政權在憲法體制中的地位和主導作用;《國法學》一書針對日本“國法”展開系統研究,從“歷史傳統”中挖掘出 “國法”精神作為明治立憲的根基,并對憲法體制提出了一套闡釋,堪稱是其憲法學理論體系的集大成者。

從1889年出版《國家學》,到1901年出版《國法學》,有賀耗費大約12年功夫,逐步建構起了一套憲法學理論體系。“歷史傳統決定論”正是作為這套體系兩大支撐點的基礎理論之一。在《國法學》一書中,有賀寫道:“世上各立憲國家均廢除了血族和等族的特權,采取公民國家主義,將國民之發達作為國家目的,這是一致的。而不同之處,是各立憲國家的憲法體制有很大的差異:一個是延續等族國家的歷史傳統,君主擁有主權和國家大權,例如日本、德意志、奧地利和英國等。另一個是廢除了君主制度,全體國民擁有主權,制定共和憲法,又可分為共和政體,民主專制政體和立君共和政體等模式。總而言之,憲法體制決定于一國自身的歷史傳統,由于每個國家的歷史傳統不同,所以,世上沒有兩個憲法體制一模一樣的國家。”[11]195他認為一國立憲,首先必須探尋該國的“歷史傳統”,由于各國“國法”演變規律及特征不同,在憲法體制的構建上必然會不一樣,而這些恰是由自身“歷史傳統”所決定。

(二)理論體系的特征和地位

有賀構建起來的這套理論體系,如果從“一般國法學”的角度考察,主要構成是“國家元首”“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這三大支撐憲法體制的“機關”。在立憲國家中,這三大機關擁有不同的地位和職責,本身也是一個有機體構造,由若干部分有機組成。如果從“特殊國法學”的角度考察,則是針對明治立憲所展開的論述,主要對“天皇制度”,“內閣與各級行政機關”和“帝國議會”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從而對整個明治憲法體制作出一種闡釋和期盼。該理論體系的特征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反對孟德斯鳩首倡的“三權分立”學說,主張在元首統攬國家大權的前提下,保證行政權與立法權的相互獨立。他指出,“三權分立”學說已落后于時代,19世紀興起的“國家有機體論”則代表了當時西方最“進步”的憲法學理論。建立在該理論基礎上的立憲國家,被視作一種靈活能動的有機體構造,本身具有獨立意志,可以獨立開展活動,有追求的目標,一切意志和活動均必須符合這一目標。

關于國家權力的配置及關系,有賀認為,司法權應從屬于行政權,司法事務屬于行政事務的一種類型。在國家權力的分立上,實際是立法權和行政權的“兩權分立”,而且這兩權彼此獨立、互不侵犯,特別要避免行政權受立法權的制約。此外這兩權的職責及其關系,由元首負責協調、分配。關于國家和個人的關系,有賀主張“先國家后個人,國家的發展優先于個人的發展,如果當國家處于危難之際,個人應該犧牲自己,以保全國家”[11]83。反對“三權分立”、反對國家權力間的制約與平衡,主張效率優先、國家利益優先的國家主義思想。

第二,反對直接選舉和普選制度,排斥政黨政治,主張行政機關主導下的精英治國。他認為政府應擁有“政治權”,而且不受立法機關制約。行政機關必須擁有獨立地位,并可依據自己的意志獨立行政,要嚴格限制國會的作用,排斥政黨政治等。

他對立法機關表示出一種極度不信任,主要表現為對眾議院的憂慮。他認為眾議院采取“少數服從多數”原則,最終意志往往是多數黨的意志,這樣,競爭激烈的政黨政治不可避免。而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廣大平民永遠是占全體國民比例最大的群體,這一群體只能代表自身短暫的眼前利益,無法代表國家的整體利益。“政黨分立為反對黨和政府黨,它們經常互相傾軋,這是立憲政體的一大惡弊……政黨,是國民最大利益的不完全代表,這種代表未必是積極代表,也可能是消極代表。我覺得政黨不利于政府制定長久的大政方針,反而會起到破壞作用。”[11]346347所以,他希望國家的政治生活能始終掌握在行政機關的主導下,實行精英治國方式,避免政府施政被平民意志所左右。

第三,反對元首親自施政并承擔責任,主張“元首無責任”和“大臣責任制”兩大原則之融合,提倡“超然主義”政策下的施政模式。一方面,他認為元首作為國家代表,地位必須穩固,并要擺脫議會、政黨以及政府等其他政治團體的牽連,始終保持政治上的一種“超脫性”。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國家政治局面穩定,社會秩序有序,以及元首自身的威嚴。從這個意義出發,他主張采取“元首無責任”原則。

另一方面,他認為雖然元首統攬國家的統治權,但實際負責施政的,應是各國務大臣。各國務大臣由元首直接任免并對元首負責,不受國會或政黨的制約,不僅協助元首實際負責具體施政活動,還必須代替元首承當相應的政治風險。如果被認為治國失誤或違法,需要受到彈劾或被提起國務訴訟,并由元首直接裁決甚至罷免。從這個意義出發,他主張采取“大臣責任制”原則。

他認為實行“主權在君”的君主立憲國家,最理想的政體模式是同時采取“元首無責任”和“大臣責任制”這兩大原則的政體模式。而構建該政體模式的關鍵性問題,乃元首與大臣間的關系。“大臣完全由元首隨意任免。凡是聰明的君主,一定會舍棄自己的愛憎感情,從國家的利益出發,去協調政府和國會的關系;而不會由于國會大多數議員的意見,在大臣任免問題上受到不必要的約束。”[12]239可知,他對明治立憲的認識和闡釋,實質上是“內閣政治”而名義上是“天皇親政”,也就是期盼“元首無責任”和“大臣責任制”這兩大原則之融合。換言之,以內閣為首的行政機關,才是國家政治活動的中樞,并非作為國家元首的天皇本人,更不是國會、政黨甚至廣大平民;而且這也正是伊藤博文等人力主推行“超然主義”政策的初衷。

從整體上看,有賀一方面擁護天皇制度,可以說是日本法制史上最大 “歷史傳統”的捍衛者,另一方面也承認并愿意吸納西方憲法學思想中的若干原理和學說,例如將元首看作是一個有機體機關構造,也必須依據憲法及法律行使職權,立法機關對行政機關也擁有一定程度的監督權等。可見他并非完全否定或排斥自由主義憲政因素,只是兼采立憲主義和專制君權論的觀點。所以,他既是一名君主論者,也是立憲主義的保守派分子,還是一位漸進式憲政改革論的持有者。

由上可知,不論是“歷史傳統決定論”,還是“元首無責任”原則,抑或是“大臣責任制”原則,均可在有賀從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初所建構的憲法學理論體系中,找到清晰詳細的論述。也就是說,《觀弈閑評》一書對民初立憲的構想及其背后所蘊藏的理論,實際上完全來自他早年建構起來的理論體系,而這套理論體系的原本指向,正是日本的明治立憲。由此判斷,他任職北洋政府憲法顧問后,針對民初制憲問題所提出的制憲理論和構想,是他試圖將自己對明治立憲的理解和期待,經喬裝打扮后,把寄托的對象轉移到了民初立憲上。

三、《須多因氏講義筆記》

產生的理論啟蒙

有賀學術生涯涉獵的專業領域十分廣泛,包括了社會學、文學、歷史學、國家學、國法學、行政法學、國際公法和外交史等諸多學科。然而,可以統歸為憲法學的國家學、國法學和行政法學等,并不是他最早耕耘的專業領域。他在學界嶄露頭角,憑借的是1884年前后出版的《社會進化論》《宗教進化論》和《族制進化論》3本社會學著作。他是將進化論思想引入社會學領域的日本第一人,被譽為近代社會學理論的先驅者。而他對憲法學領域的關注,大約起步于1884年從東京大學編輯部調任至元老院任職之后,而真正開始致力于憲法學研究,則要追溯到1886年11月到1888年6月期間,他以元老院書記官的身份受明治政府公派前往歐洲深造的留學生涯。身處異國他鄉的有賀,遇到了足以使其下定決心、投身憲法學研究的立憲啟蒙老師——時任維也納大學法學教授的石泰因(Lorenz von Stein,1815年—1890年)。

(一)和石泰因教授的結緣

石泰因是19世紀德國的法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也被認為是德國新歷史學派的一位代表學者。雖然他在當時的歐洲學界也有一定知名度,但未占據主流地位,其理論學說非但未受到足夠重視,還遭到德國政府排擠,不得不從基爾大學轉移到奧地利的維也納大學。而他的理論學說卻“意外地”受到一撥來自日本這樣一個遙遠東方國家的政府官員的強烈追捧。大約自1882年伊藤博文率領考察團拜訪請教他起,明治政府就掀起長達十年的所謂“向石泰因學習”熱潮。從伊藤博文考察團算起,大約有數以百計的日本官員親自來到維也納,沐浴過他的面授機宜。這些官員包括元老8人、首相的8人、軍隊將領4人、皇族3人。而且時任宮中顧問官的官藤波言忠,還特意向天皇匯報過他的理論學說[13]203208。1890年石泰因在維也納去世之際,不僅駐奧地利的日本外交官悉數參加他的葬禮,伊藤博文、山縣有朋、伊東已代治、有賀長雄和丸山作樂等40余位官員和學者,在日本還特意為他舉辦了一場追悼會[14]110115。

石泰因與明治制憲發生關系,契機是伊藤博文率團的造訪。他對明治立憲的影響,也主要是通過對以伊藤博文為首的明治政府高層的影響。明治政府高層將他的理論學說幾乎奉為明治立憲的“官方指導思想”,以至于中日學界認為伊藤博文等制憲者實際上就是依照他對日本的制憲理論和構想,來構建起明治憲法體制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對日本的制憲理論和構想,帶有一定程度的獨創性因素,并非完全依照當時普魯士施行的憲法體制,帶有自身的特點。正如小林昭三教授所指,石泰因試圖將自己心目中對立憲國家的期待投射在明治立憲上,把日本作為制憲理論付諸實踐的一塊試驗田[15]206。

實際上,有賀之所以有幸受教于石泰因,正是由于這股“向石泰因學習”熱潮。從1886年11月起,有賀在德國的柏林大學學習政治哲學、歐洲文明史和心理學等專業,后轉道法國的巴黎大學,學習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專業。1887年春,元老院議官海江田信義率考察團造訪歐洲,在伊藤博文的推薦下,前往維也納向石泰因請教。這一次,石泰因特意為他們精心準備了一個周期很長的授課計劃,試圖將自己的理論學說完整地傳授給該考察團。同年7月26日,課程開始。但不巧的是,負責現場翻譯的曲木高配在開課未滿兩月便病倒,導致課程無法進展。于是,有賀臨時受命奔赴維也納,代替曲木高配負責現場翻譯,還和丸山作樂共同負責記錄講義。同年9月26日,課程重啟,一直到第二年1月4日才結束。這次授課的信息量之大前所未有,隔天1次,每次兩個多小時,大約持續半年,內容包括:國家與國民、國家信仰、國家經濟、歷史傳統的重要性、國家的構造與運作、各國家機關的職能和關系、日本憲政改革的目標和注意事項等,此外還有現場答疑內容。

1888年6月,有賀跟隨海江田信義回到日本后,和丸山作樂共同整理了石泰因的講義筆記。1889年7月27日,宮內省將該講義筆記刊行出版,但未公開發行,只是作為內部資料供政府官員參考。同年9月26日海江田信義將版權贈給牧野書房后,于同年11月8日將該書再版并公開發行——即《須多因氏講義筆記》一書。石泰因為期4個多月的憲法學課程,對有賀的學術研究生涯產生了巨大影響。自此,他將自己的研究領域,從社會學轉向了憲法學。石泰因早年是以研究社會學理論著稱,在加盟維也納大學后才逐步建構起一套龐大的憲法學理論學說的,除了這種學術轉型本身給有賀帶來的啟發外,更重要的是,石泰因這套理論學說及方法論,不僅啟蒙了他的憲法學,還給他帶來其他人所不具備的、足以在憲法頒布后可以大顯身手的理論養料。

(二)對石泰因的傳承和效仿

學成回國后的有賀,開始在早稻田大學等學校講授憲法學類的課程,使用的講義即他翻譯并整理的《須多因氏講義筆記》,而且,他陸續出版的憲法學類著作——《國家學》《帝國憲法講義》《日本古代法釋義》《行政學講義》和《國法學》等著作,無不受到該書的影響,帶有明顯的參照痕跡。誠如他在《國家學》這本書的序言所寫,“該書的內容和思想,主要參考的是先師石泰因博士的授課講義和行政學著作,我經過反復琢磨,將這套理論應用在日本上”[11]290。可以說,他從《國家學》到《國法學》一路走來的理論體系建構,實際上是建立在石泰因憲法學理論學說的基礎上,體現出一種明顯的師承關系,從某種意義上看,石泰因的憲法學理論,是他憲法學理論最主要的學術淵源。

在《須多因氏講義筆記》一書中,有一個反復出現的觀點,就是強調“歷史傳統”對于一國立憲的重要性。石泰因認為,不能因為學習歐洲的立憲主義而忽略對本國“歷史傳統”的研究,還認為加強“歷史傳統”教育對于立憲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可以振奮國民精神、增強國民的自信等,而且,要從一國 “歷史傳統”中探尋出最適合自身的立憲模式,而明治日本就急需培養這樣一批法律史學者,必須從國法演變的角度,為明治立憲獲取成功提供積極的幫助。不難看出,有賀即成為石泰因所期待的“歷史主義法學家”,他所建構起來的那套理論體系,就是以“歷史傳統決定論”作為支撐的理論。此外,諸如“元首無責任”和“大臣責任制”等原則,則被包含在“國家有機體論”這一理論學說中,在書中也能看到有明顯的理論痕跡。

石泰因試圖在日本實踐自己對于立憲國家的構想,事實上,明治立憲也在很大程度上貫徹了他那套理論。有賀將石泰因看作是他憲法學的啟蒙老師,回國后毅然轉向憲法學專業領域的研究中,并針對明治立憲構建起一套以石泰因理論學說為學術淵源的理論體系。但由于明治憲法本身的大綱目性質,“伸縮性”很強,出于不同的立場和意圖,可以做出差別甚大的闡釋,既可以朝著極端主義的方向發展,也可朝自由主義的方向發展[16]144。就憲法學界而言,從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初,關于明治憲法體制的闡釋權,實際上被以穗積八束等人為代表的“絕對主義君權派”所控制,該學說與有賀主張的學說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沖突,然而進入20世紀10年代,在學界逐漸興起、大有取代“絕對主義君權派”之勢的“自由主義立憲派”的主張和他的學說更是大相徑庭。同樣是東亞國家的中國正面臨著從古代專制國家向近代立憲國家轉型的歷史機遇,他堅持的那套制憲理論和構想也似乎有了一條出路。受石泰因扮演明治立憲“國師”角色的啟發,有賀試圖扮演近代中國立憲的“法律家”角色,將這套理論寄托在民初的立憲事業上。

結 語

有賀來華赴任的1913年春,是民初中國各政治勢力圍繞制憲展開白熱化交鋒的時候。這場爭論的焦點是政體模式的建構,進一步說是中央機關的權力配置問題,又集中體現在立法權和行政權的關系上。而對于政體模式的框架,各政治勢力在國會制憲期間其實已達成共識——即認同采取內閣制作為框架。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憲法顧問有賀內心中長久以來對于立憲模式的期待,似乎有了一條可以付諸實踐的出路。雖然可能該顧問頭銜的主要乃至唯一職責,是充當袁世凱的理論武器,以幫助北洋派贏得這場爭論,也為奪取制憲權提供理論上的支撐。但在他任職初期,仍對自己這套立憲理想抱有幻想,而《觀弈閑評》這本書則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他這樣一種期待。

為此,他充分運用自己積累十余年構建起來的理論體系,巧妙抓住“民國成立史”這一獨特視角,提出了所謂“統治權轉移論”,其實背后作為支撐的,是他一貫所提倡的“歷史傳統決定論”這一可以追溯到石泰因的基本理論。在政體模式的構想方面,他提出了一套所謂新設想——“超然內閣制”,并自稱是特意為中國量身打造。但通過分析該政體模式的特征則不難發現,其實它與明治憲法體制的特征幾乎如出一轍,對政體實際運作情況的設想則與“超然主義”政策下的明治立憲相吻合。因此可以說他的新設想,實際上是將立憲政體的參照視線,從共和制國家轉移到君主制國家上,而且是將明治立憲作為直接效仿對象,本質上可看作是他對明治立憲的期待。他心目中立憲政體的模樣,是在“歷史傳統決定論”的理論基礎上,加上“元首無責任”和“大臣責任制”的融合,這也是他早年試圖對明治立憲做出的闡釋。

因此,有賀對民初立憲提出的主張和構想,背后所蘊藏的理論和原則均可以清晰地對應到他從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初建構起來的憲法學理論體系。而這套理論原本指向的是明治立憲,是他將石泰因的理論學說奉為理論源泉,針對明治立憲構建而成。但20世紀初以來,明治立憲的走向愈來愈偏離他心中期待的方向,遂試圖將這套立憲構想經過一番喬裝打扮,寄托在民初立憲上。探尋《觀弈閑評》這本書的理論源泉,可以一路追溯到他早年翻譯并整理的《須多因氏講義筆記》一書中。不過令人唏噓的是,其恩師石泰因當年扮演明治立憲“國師”的風光,在民初中國紛亂復雜的政局下,不可能重現在一位日本籍憲法顧問的身上。

[參 考 文 獻]

[1]李超.民初憲法顧問有賀長雄研究綜述[J].學術探索,2015(10).

[2]尚小明.有賀長雄與民初制憲活動幾件史事辨析[J].近代史研究,2013(2).

[3]有賀長雄.有賀博士之憲法談[J].憲法新聞,1913(4)“憲史”.

[4]李超.論民初憲法顧問有賀長雄的制憲思想[J].湖北社會科學,2015(7).

[5]有賀長雄.觀弈閑評[M].北京:北洋政府校印本,1913.

[6]有賀長雄.有賀博士對于制定憲法之意見[J].憲法新聞,1913(16).

[7]有賀長雄.北京滯在中の余の事業[N].外交時報,1913.

[8]賴肖爾.日本人[M].孟勝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

[9]孫宏云.清末預備立憲中的外方因素——有賀長雄一脈[J].歷史研究,2013(5).

[10]熊達雲.有賀長雄と民國初期の北洋政権との関係について[J].山梨學院大學法學論集,1994(29).

[11]有賀長雄.國法學(上)[M].東京:信山社,2009.

[12]有賀長雄.國家學[M].東京:信山社,2009.

[13]徐國慶.人格與自由:史坦因社會國思想之研究[D].高雄:“臺灣國立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14]龍井一博.ドイツ國家學と明治國制——シュタイン國家學の軌跡[M].東京:ミネルヴァ書房,1999.

[15]小林昭三.明治憲法史論[M].東京:成文堂,1982.

[16]武寅.論明治憲法體制的內在結構[J].歷史研究,1996(3).

[責任編輯 孫 麗]

Abstract: Reviews on Watching Games manifests the theory and regime conception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nsultant Ariga Nagaos 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t contains the deeper basic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His various conceptions of 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ctually turned the regime reference line of the 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from republicanism country to monarchy country, which took the Meiji constitutionalism as the object of imitation. The corresponding prototype of these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can be traced back clearly to his early constitutional theoretical system, and furthermore to his constitutional enlightenment teacher Lorenz von Stein's theories. As Japan's political trends since Meiji 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drifted off his constitutional expectation, He disguised these theories and regime conception and placed it on the 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Key words: Ariga Nagao; constitutional consultant; Meiji constitutionalism; constitutionalism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99在线观看国产| 丝袜国产一区|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日本在线国产|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AV色爱天堂网|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成人小视频网| 国产白浆视频| 99激情网|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国产一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国产在线八区| 亚洲综合色婷婷| 5555国产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国产玖玖视频| 久视频免费精品6|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91原创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啊嗯不日本网站|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午夜| 超碰91免费人妻|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91在线播放国产| 2020亚洲精品无码|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99视频免费观看|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麻豆国产精品视频| 婷婷伊人久久| 91亚洲视频下载|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色综合狠狠操|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