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楠:我覺得是因為不走尋常路吧。近年來明星真人秀大熱熒屏,比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極限挑戰》,一個節目火了就有很多同性質的節目冒出來,一周幾十檔、全年上百檔的綜藝節目大同小異,尤其是明星真人秀,一個當紅明星甚至接了好幾檔節目。再看《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不以明星為賣點,所有人為內容服務,試圖通過節目來發掘和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觀眾在收看節目的同時仿佛又上了一堂生動的國學課,所謂“寓教于樂”就是如此吧!
尹雪松:“玩玩鬧鬧”“唱唱跳跳”“嘻嘻哈哈”基本可以概括了時下熒屏流行的幾大類綜藝節目。可是在玩累了、唱膩了之后呢?總該有一些有營養的節目,讓觀眾在賞心悅目之余,又能有所收獲。我們從小到大都沒離開過詩歌,從咿呀學語時的“床前明月光”,到李白、杜甫、白居易……傳統文化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只是我們忙得忘記了。
這些“清流綜藝”正好填補這個空白,喚醒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記憶,成為爆款,善莫大焉。
黃鎣:在這個熒屏綜藝不是曬娃就是相親,不是唱口水歌就是拼“毒舌”的當下,“清流綜藝”走紅堪稱必然,要把原因說透說全,少說也得幾萬字。我認為身處碎片信息化的時代,每天成千上萬條信息撲面而來,除了聳人聽聞的標題和賣萌搞笑的表情包,我們還能記住啥?大家的表達也越來越網絡化:當看到天邊飛鳥,我們驚嘆“哎,我去!好多鳥”,卻忘了還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當我們失戀后大呼“藍瘦,香菇(難受,想哭)”,卻不知道“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更加百轉千回。老祖宗錘煉和積累了上千年的大美文字,為何今人的表達卻越來越簡單粗糙?當然這并不代表大眾就好這一口。越是浮躁喧囂就越需要沉潛豐潤,因此弘揚傳統詩詞的《中國詩詞大會》、“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的《朗讀者》以及“用書信打開歷史”的《見字如面》走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正如蒙曼老師說的:“中國人的詩心一直都在,但需要被激活。”另外這些節目把貌似高不可攀的文化變成了一種日常的東西。《中國詩詞大會》的很多詩歌都是我們小學初中時就學過的;《朗讀者》將文字與人的故事相結合,令經典有了更加直白的詮釋;《見字如面》讓觀眾在幾十分鐘內就可以掌握很多歷史常識,了解很多人情世故。
(節選自《燕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