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名為“水滴直播”的網絡平臺中出現全國多地學校的課堂直播畫面,引起輿論熱議。網站的教育板塊有280個直播平臺,地區涉及江蘇、北京、河南、安徽等多個省市,直播內容包括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班、才藝培訓班等,直播場景多為教室,也有走廊、食堂、操場、學生宿舍等。直播基本上都是音畫同步。人們對此態度不一,有家長認為這能讓他們“見證孩子的點滴”,也有家長擔心出現安全隱患。有老師認為自從有了直播,學生的紀律變好了;有學生則堅決反對:“就算是為了監督學生,向公眾直播,也太不顧忌學生隱私了。”
提起校園里裝監控,我們都不陌生,不少學校已經實現多年了。但現在,這些監控和直播連在了一起,且是從課堂到宿舍的一播到底,則須謹慎。出現這種情況,校方的理由為:用于網絡教學直播課堂;為了掌握孩子的一舉一動;為了避免課堂紀律爭議,便于在突發事故中厘清責任。這似乎契合了多贏的需求。但直播顯然會將學生比較隱私的信息泄露出來,影響其安全。
學校教室、宿舍被聚焦直播,是荒唐的蠻教,雖有種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卻實不可取。直播不但會侵犯學生權益,還會制造一定的安全隱患。即便有家長想通過直播來監督子女的一言一行,也只能監督自己的子女,不能讓其他學生的形象及信息出現在直播中。沒有哪個學生愿意將自己置于毫無遮攔的攝像頭下,讓自己的一舉一動實時傳播到全世界。將網絡直播的攝像頭對準學校課堂和宿舍,就是赤裸裸的偷拍與散布隱私,是對孩子身心健康的漠視,必須及時叫停。
“校園直播”其實是對教育的一種異化。如果期待以攝像頭的監督來完成對學生紀律的約束,又何須老師的管理?教育本應具有彈性、多元性,能夠充分尊重人的天性并加以適當的引導,而非借助某種技術對學生進行統一的管理。在某種程度上,直播就是一種冷血的逼視——學生的一切都被納入到教師的眼皮底下,自我空間被完全壓縮,長此以往,必將形成一種技術對人的馴化。如此規訓之下,怎能培養出具有個性與真情實感的人?這一看似創新的直播,何嘗不是某些陳舊教育理念極致化呈現的產物!
以往的校園監控是有局限性的,只有學校的相關老師才能看到,對學生也有著較好的監督效果。如今要進行完全公開式的直播,哪怕只有一個人不同意,這樣的直播就不該存在,這應該是原則,也是隱私保護的現實要求。這也是現在完全公開式的“校園直播”需要反思的地方。直播時代的來臨,是趨勢,是潮流。但在洶涌的趕潮聲中,我們需要堅持適度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