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自從16年8月10日電視劇《小別離》開播,“低齡留學”這一話題再次引起大家關注。原著作者魯引弓說:“……從曾經色調明快的報效家國、洋插隊撈金,到如今糾結憫悵的兩難選擇,理念在變,年齡段在變,這一次留學潮來自家長對未來生存的焦慮。”對留學的趨之若鶩,透露了家長們,甚至是社會大多人的什么心態?又該如何正確看待低齡留學?
對于大多數選擇初高中就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的父母來說,“擔憂”、“焦慮”是最主要的心態:對國內教育質量的擔憂,對孩子升學及發展的擔憂,對未來就業的擔憂,對食品安全、空氣質量的擔憂……這些父母認為,國外能提供更好的條件,能讓孩子在寬松的環境中學習、成長,回國后就是“海龜”身份,在就業方面競爭力更大。不僅是這些父母,社會上好一部分人都有“出國更有前途”的想法,這其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如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對未來生存、發展狀況越來越焦慮的心態。
焦慮刺激著人尋找出路,有能力的父母就把“送孩子出國”當成希望。但低齡留學有利有弊:留學能開闊視野,培養適應力,獲得優質教育,提高未來競爭力;其弊端是在出國后,孩子面對語言、生活、教學模式、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差異,內心有較大壓力,短時間內無法建立新的友誼,產生自卑心理和抑郁情緒,更甚者由于文化傳統、價值觀的差異,導致孩子無法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性格。國內的心理學研究者認為,低齡留學生必備的條件包括: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目標,具備一定的生活和學習自理能力,具有廣泛的興趣愛好,性格外向且善于交流,與父母關系良好,有一定的外語能力。父母最好根據孩子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判斷是否要讓其低齡留學,而不是一哄而上。
其實,父母擔憂孩子的未來,希望為后代提供更好道路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這其實都是出于對孩子的愛,想讓孩子擁有美好的將來,也希望孩子將來不埋怨自己。但若因此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追求更好的外在條件,而忽略內在培養,未免就舍本逐未了。
父母能夠,或者說應該給到孩子的,不僅僅是眼前“性價比高”的成功道路,而是讓孩子能夠在安全、自由、充滿愛的環境里成長,這才是使得孩子們健康成長、成才的基礎。即便是選擇留學,也應該意識到留學經歷是為了告訴孩子如何適應社會,并給孩子勇氣面對生活,不管今后遇到順心的或不順心的事情,使其敢于做出選擇并承擔選擇的責任,要讓孩子知道家人將永遠陪伴、支持、相信并愛著他們,而不是將留學當做競爭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