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近日,《2016年企業海外財務風險管理報告》在京發布。報告指出,中企海外并購有效率僅有1/3,加權跨境跨文化整合因素,只有不到20%的海外并購能夠真正成功。
近年來,中國海外投資并購無論從交易金額還是交易數量來看都呈快速增長的趨勢。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中國企業實施的海外并購項目共計142個,實際交易金額為165.6億美元。但如果加上中外雙方基本達成并購意向的項目,外媒報道認為今年一季度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并購總規模將近千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僅以對美項目為例,2016年中國對美直接投資18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64億美元)激增近兩倍,超過2015年全年(153億美元),其中并購項目55宗,總金額高達170億美元。
海外并購成為中企新熱點的同時,挫折與風險也隨之而來。國資委研究中心、商務部研究院等聯合發布的《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顯示,我國“走出去”的企業,僅有13%的企業盈利可觀,有24%的企業處于持平和虧損狀態。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領先企業如聯想、TCL、中海油等在全球資本市場上開展規模較大的投資并購。2015年以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包括鋼鐵、水泥等在內的傳統產業面臨結構調整和產品服務轉型升級的新機遇,很多企業決定“走出去”。
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中經常遇到出價過高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中國溢價”,賣方覺得中國企業有中國市場作為依托,因此并購價格經常會在合理估值的基礎上再上漲。
在如此大規模的企業“走出去”的浪潮中,各種各樣的投資風險必然如影隨形。如果考慮到企業在投資后100天或者更長時間里面臨的整合難題,包括實現協同效應,迎接跨境跨文化的挑戰等,可能只有不到20%的中國企業能夠通過海外并購最終實現企業價值的增長。
中國企業并購動機不明確,盡職調查不充分,決策不科學,成本收益及風險管控缺乏預案,是海外并購失敗的重要原因。另外,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委托代理問題也可能在并購中帶來的風險。可能由于經理人的報酬與企業規模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某些企業出于蛇吞象的心理進行海外并購,而盲目的規模擴張最終導致無效率并購。因此,對于風險管控,盡職調查是關鍵點。財務稅務盡職調查,是“走出去”風險管理的第一步。海外投資項目的財務稅務盡職調查一般通過網上資料室進行,這樣可以節約大量的現場調查時間和成本。在財稅盡職調查階段,企業的核心要務是充分挖掘項目可能涉及到的5個風險點,即關聯交易、表外負債、虛增收入、稅務違規、稅法爭議等。中國企業應充分認識到對稅法的不同解讀有可能帶來訴訟風險或導致投資后稅務成本大幅增加。
合規是目前大型跨國公司、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特別關注的一個風險。2009年1月12日到2015年9月1日的近6年中,世界銀行一共處罰了654家企業和個人,其中有38家中國企業和個人。從趨勢來看,中國的不合規處罰數量仍在不斷的增加。處罰的原因當中主要的一個就是,企業和個人沒有按照世界銀行的采購標準競標,或者做了違規活動,就會上世界銀行的黑名單。如果一個企業上了黑名單,就有可能幾年甚至終生不得參與世界銀行的項目,而且國際銀行又是聯網的,因此一旦世界銀行處罰,其他的國際銀行如亞行、非行都會連帶處罰。
開放的中國走向世界,必然會遇到新的問題,而海外并購過程中的法律、財務、政治、市場等風險及整合階段產生的各種問題都成為持續困擾中國企業的難題。中企海外并購時還特別缺乏清晰的“投后管理”重組戰略,導致在市場、經營、資金及技術、人員等方面往往沒有做到有效整合和資源合理配置。如何更好地運作和實施海外并購,我們還需要更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