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于漪曾說:“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最為基本。”人的一生,伴隨著閱讀成長和發展。青少年時期是學生學習閱讀最好的時期,以后就是通過閱讀來學習,所以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核心內容。在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語文教師更應該教學生遠離快餐式的淺閱讀,去進行深度閱讀。
關鍵詞:閱讀期待 策略 生活實際 反思
傳統的閱讀教學采用講授的方法,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為了升學考試,語文教師們運用題海戰術,學生解讀的不再是一個個鮮活的帶著作家情感的文本,他們為了解題去閱讀,文本對于他們而言就是要攻克的冰冷的堡壘。在強大的題海戰術下,學生們掌握了很多的答題技巧,但是閱讀水平卻一落千丈。新教育理念下,語文教師開始反思傳統閱讀教學的弊端,嘗試各種新的教學方式。但是在網上看過的一些語文公開課里,一些老師單純追求教學形式上的創新,課件做的猶如科幻大片,朗讀時花樣百出,課堂上氣氛熱烈,學生也很活躍。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學到知識,師生的閱讀活動只停留在淺顯的表層,給人的感覺像是一種浮夸的表演。這種閱讀只是淺嘗輒止,隔靴搔癢,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沒有真正走進文本核心,沒有體會到文本所要傳達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是閱讀教學的任務,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文本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掌握知識,獲得能力。淺嘗輒止、流于表面的閱讀是毫無用處的,它在浪費教學時間的同時,也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無論何時,語文課堂都應該讓學生進行有深度的閱讀。
一.對深度閱讀的界說
那么文本深度中的“深度”指的是什么?要到什么程度才算對文本的解讀有深度?不少學者就如何進行“深度閱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學者認為一是要有深識,在閱讀中獲取豐厚的知識與素養。二是要深悟,“悟”不是所謂的一知半解之悟,它是在讀書破萬卷基礎上的悟。三是要深思,古人講“熟讀細參”,“思”就是細參之后的深思熟慮。這實在是道出了深度閱讀之要義。
我認為深度閱讀包括兩點,一是“深”,“深閱讀”與“淺閱讀”對立,“淺閱讀”就是走馬觀花的閱讀,只注重文字表面的意思,把文字當做純粹的符號去看待,讀完之后最多只能記住一些精彩的片段和句子。而“深閱讀”就是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全面把握文本,在閱讀中獲得知識和情感與審美的體驗,并有自己獨特的感悟。二是“度”,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度,過深的挖掘文本也是一種誤區,我們在閱讀時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去深度解讀文本,要根據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需要去解讀文本。
二.深度閱讀在教學中的操作策略
1.引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閱讀期待”指的是讀者在進行閱讀之前內心所預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和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閱讀期待對于維系讀者的閱讀活動,推動讀者深度閱讀有著重要的作用。經驗豐富的教師能利用各種條件去調動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生只有對文本產生了興趣,教學活動才能繼續順利的開展下去。如王崧舟老師在教《只有一個地球》時,先從設問開始,“問”出語文的情韻和意味,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師:《時代周刊》是世界著名的一本雜志,他們每年都要在世界范圍內評選一位年度新聞人物。評出的這個人,在這一年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整個國際社會都有很大的影響。舉兩個例子,比如說,2001年的時候,《時代周刊》評選出的年度新聞人物是紐約市市長朱利安尼。那一年紐約發生了“9·11”恐怖襲擊事件,整個紐約幾乎變成了人間地獄。朱利安尼領導紐約市民全力救災,重建家園,短短的幾個月時間,紐約市民就重新過上了正常有序的生活。厲害吧?
生:(自由應答)厲害。
師:再比如說,1992年的時候評選出的年度新聞人物是我們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是誰?
生:(大聲回答)鄧小平。
師:對,鄧小平。因為那一年鄧小平發表了非常重要的南巡講話。這次講話將中國的改革開放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也對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是,1998年的《時代周刊》卻評選了一位非常特殊的新聞人物。當時結果一公布,舉世嘩然,你們想知道是誰嗎?
生:(自由回答)想!
師:你們的眼神已經告訴我了。(課件呈現地球的畫面)誰?
生:地球。
師:當聽到這個答案時,我看你們都很吃驚,因為前幾次評選的都是人物,而這一次卻是星球。想知道為什么嗎?答案就在這篇文章里。大聲的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把生字讀準、句子讀通。讀完之后,問一問自己,你的心情如何?
教育家阿莫那什維利認為,衡量教師好壞的一條重要標準就是你的學生是否有閱讀的愿望。王老師的這個導入設計,就是在談話中創設出問題的情景,引發了學生強烈的閱讀期待。在一種迫切的探究心理的驅動下,學生很容易進入到與文本廣泛而自由的對話中。
2.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要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體驗”,已經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在閱讀過程中,要讓學生拿自己周圍的世界和書里的世界作對比,拿自己與作者或書中的人物作對比,在認識作者的同時更好地認清“自我”,使閱讀成為今日之新我不斷超越昨日之舊我的過程。
有這樣一個教學案例:有位教師在教學《鳥的天堂》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對鳥的動態美有更直觀和形象的認識,她在教學中拋出了這樣一個具有趣味性的話題:“假如你是一只小鳥,你可能會說什么?”這時課堂中沸騰開了,很多學生都喜歡能夠自由飛翔的小鳥,因此他們爭著把自己當作小鳥,說出自己心里的想法。這位教師討論完之后,教師又問另外一個問題“那你又會對來這里游覽的人說些什么呢?”學生討論的興趣更濃了,有的說要保護自然界的動物、保護可愛的小鳥,有的說小鳥是我們的朋友,但是我們不能為了見它而把它關在籠子里。這時一位學生大聲地說:“老師我可以唱嗎?”還沒等老師應答,他便唱了起來:“請把我的歌帶給你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整個課堂活躍起來了,這是自然生成的語文課堂,這是一群多么可愛的孩子啊。這位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把文章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接通,她把自己也當成了學生,走下講臺與學生進行親密的互動。如果教學時只局限于書本,那很可能就把學生引向了讀書的“死胡同”。可見,語文教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語文來源于生活,又反映了生活,生活給了語文教學更大的空間,它讓語文真正地成為了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傳播文化的綜合學科。生活就是語文的源頭。
3.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反思和質疑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教師只是起輔助作用。引導學生“深度”閱讀,教師要有清醒的角色意識,教師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學生,而是通過恰當的方法和策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參與閱讀的水平,在師生的良性互動中讓學生自主“獲得”,主動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意見,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否定學生的回答,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鼓勵學生反思和質疑。
我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曾提出主題教學的課堂應當有三個“維度”:溫度、廣度、深度。她認為深度好比人的神經,沒有神經人就無法生存下去。同樣,只有讓孩子思考更加深入,才能讓孩子的精神之樹茁壯成長。一位語文教師在執教傳統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時,課堂圍繞藺相如人物形象逐步展開了討論。當學生無比佩服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時,教師卻出示了朱熹弟子黃義剛的話:“藺相如其始能勇于制秦,其終能和以待廉頗,可謂賢矣。但以義剛觀之,使相如能以待廉之術待秦,乃為善謀。蓋柔乃能制剛,弱乃能勝強。今乃欲以匹夫之勇,恃區區之趙而斗強秦。若秦奮其虎狼之威,將何以處之?今能使秦不加兵者,特幸而成事耳。”一石激起千層浪,黃義剛的話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引發了一連串的精彩辯論;有的學生認為藺相如沖動,為了一時的利益,將國家陷于危難之地;有的學生認為藺相如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國家尊嚴,是在深思熟慮之后做的決定,不是逞匹夫之勇。這時候教師又問學生:站在現代的角度去看,如果你是藺相如,你會怎么去維護國家的尊嚴和利益?這個問題又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
這位老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拋出與固有思想相對立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和思考,從而打破了思想的禁區,洞開了思維的空間,使學生的思想活躍起來,敏銳起來,對事件、對人物、對文章內涵有了更深層的理解。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有血有肉的復雜人物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高中的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教師要做的就是創造機會,鼓勵學生去質疑和反思,而不是教學生人云亦云,成為一個沒有思想的復制品。
三.總結
在浮躁的現代社會,我們需要教育學生靜下心來去深度閱讀,但是我們也要把握好深度閱讀的“度”,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閱歷和知識水平去一味的深挖。深度閱讀應該契合學生的心智發展,同時也不能耽誤學校的教學進度,教師要在均衡多方面因素的情況下帶領學生進行深度閱讀。
迪金森曾說:“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動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向遠方”。讓我們教學生去進行有深度的閱讀,讓他們讀有所得,進而愛上閱讀。
參考文獻
[1]周音美.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法探微[J].語文教學通訊,2015,(08).
[2]張朝虎.建立在生活基礎上的語文教學[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0,(11)
[3]吳華英.關于閱讀期待的期待[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011,(02)
(作者介紹:陳晶晶,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