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吳泳
黃治武:愛我少林 尚武崇文
文/本刊記者 吳泳
少林弟子百杰系列報道之一


黃治武校長與素喜大師

當年來校留影釋德揚大師(第二排右二)釋小龍(前排中)與黃治武校長
核心提示真正近距離接觸前,對他是早有耳聞的,也見過他剛健篤實、英氣勃發的照片。但直到踏進他的辦公室,緊緊握住迎面伸來的一張孔武有力的大手時才意外發現,眼前這位男士雖然身材魁梧,面方口正,可談吐卻是那樣隨和與平靜,目光是那樣彬彬和儒雅。
反差有些猝不及防,誰能猜到,這位謙和溫潤的男士,就是少林寺首位廣東籍武術教練,就是曾在列車上見義勇為孤膽力擒歹徒的少林高手呢。
他尚武崇文,師從嵩山少林寺第三十代住持僧素喜禪師衣缽傳人、第三十一代武功傳人、當代少林武功代表性傳人釋德揚法師,一以貫之地以“專注教育事業,弘揚武術文化”為終生責任。
22年前,他走出少林創建了廣東省第一家少林學校。
22年后的今天,很多火爆一時的武校大多銷聲匿跡,而他創辦的湛江市少林學校(文武兼修學校)不僅頑強堅守,而且壯大成了一家擁有2000余學生,榮膺“全國十大武術名校”、國內首家“中國空手道示范學校”“武漢體育學院武術訓練基地”“全國青少年體育工作先進集體”等20多項國家(省)級榮譽稱號的名校。
他就是少林寺第三十二代俗家弟子、湛江市少林學校、湛江二中崇文實驗學校董事長——黃治武。
有人說他過于執著,也有人說,正是他的堅守,才成就了他的事業和對社會的貢獻。
心甘情愿,用22年來做一件事。黃治武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用心做不一定能做好,但不用心就一定做不好。”
今年9月,黃治武掌舵的少林學校和崇文實驗學校在校學生將達到4000多人。今年高考,學校創造了375名學子入圍本科線、102名學子入圍一本線的成績,在湛江市乃至華南地區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議。

少年黃治武
今年6月30日,廣東省湛江市三嶺山森林公園南側,少林學校。
清晨4點多,東方便泛起魚肚白。5點50分,一身運動裝的黃治武已精神抖擻出現在紅霞滿天的校園里。
黃治武基本一年365天都住在校內,風雨無阻,每早環湖漫步一小時。他露出內斂的微笑,隨即邁開大步。
學校北邊,“三嶺疊翠”,山如眉黛,峰嶺懷抱中是赤溪水庫。從高空俯瞰,水庫頗似龍頭,又像位橫刀躍馬的武士。
一夜驟雨,煙霞氤氳。黃治武像往常一樣習慣沉默和寧靜,偶爾路遇頭戴斗笠的鄰人,他都會先一步真情流露地笑著打招呼,對方則如見家人,報以不加掩飾的歡笑。
喜歡默然的他,大腦其實一直都在飛速運轉。他不停思考的,不僅有當天兩所學校主要工作的輕重緩急,更有通盤考慮的遠景規劃和落地路線。
“森林公園湖光山色,在這里可以給學生們建一個少林文化園。”
“少林寺今年7月底要召開無遮大會暨少林七十二藝比賽,這是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少林文化事業的一件盛事,我們也在關注。”
黃治武的思路時而天馬行空,時而步步為營,小到學生宿舍樓建設和校園特色文化的進一步提升,大到學校的遠景規劃、少林禪武文化的弘揚,無不聲聲入耳、事事關心。
一路行至一大片院落時,黃治武的腳步忽然慢了下來:“這是我剛到湛江市區創業時的第一處校址。”22年了,故園仍在,幾度風雨。
這是一所典型的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學校,鐵柵欄大門已銹跡斑斑,粉壁斑駁,院內金沙漫地,平房稀落。
晨風乍起,青云飛揚,時空似乎瞬間穿越回20多年前。
那時,22歲的黃治武帶著滿腔抱負與熱血,毅然返回故鄉,于1995年農歷四月十八日創辦嵩山少林寺廉江分校。1995年底,在湛江市體委和市教委的支持下,他輾轉將學校遷到湛江市霞山區三嶺山——正是眼前這所故園,正式創辦了湛江市少林學校。
“創業難,可具體到一個學校,一個人身上,到底是怎么難的,不親身經歷是很難有那種切膚感受的。”黃治武說,起初學校只有42個學生,為了辦好教育,他每天一安排好日常工作,就騎著摩托車四處奔忙,幾乎每天都要到深夜才能再騎著摩托“突突突”返回。校園是租別人的地,大門一過22點就落鎖,門衛老伯上年紀了,習慣早睡早起,早就對黃校長的“神出鬼沒”不滿。時間長了,他干脆半夜不給校長開門。
很多個深夜,黃治武披星戴月帶著滿身疲憊和重重心事,略為慰藉地趕回家一般的校園時,迎接他的卻常常是冷冰冰的鐵將軍和稀落落的犬吠。體諒到門衛的不便,黃治武擦擦汗水,鎖好摩托車,仗著一身少林功夫,翻越兩三米高的鐵門回校。
黃治武如今也記不清了,那些年,他到底翻過多少次鐵門。
搬到三嶺山不到數月,湛江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強臺風突如其來,排山倒海般幾乎把學校夷為平地。整排教室房頂全被掀翻,四周圍墻全被刮倒,水電頓時全斷,食品供應緊張。附近老居民至今都還記得,那些日子,黃治武每天都騎著摩托甚至步行上街去給學生買東西,每次都要走七八公里。黃治武說,自已苦一點無所謂,一定要保證學生的安全和營養。
“苦心人,天不負”,就是這年,少林學校奇跡般取得豐碩成果——該校學生在湛江市全年度武術比賽中幾乎包攬了所有項目的前三名,學生人數也發展到了300多人,少林學校一炮打響。
22年過去了,三嶺山形勝依舊,赤溪湖碧波幽幽。

萬畝湖山,默默見證了黃治武和少林學校多年如一日的拼搏與堅守。
就這樣,沿著環湖小道健步繞行,高高低低行經山稔子、學校故園、水庫大壩等地后, “早課”結束了,耗時剛好1小時。
沖過涼后,黃治武匆匆吃早餐——只是一碗簡單的湯粉。飯后,他會在8點半前趕到自己宿舍數百米外的校長辦公室,有條不紊展開工作。
在黃治武簡潔大方的辦公室里,異常醒目的是兩大幅書法。一幅是斗大的“禪”字,龍飛鳳舞、飄逸灑脫,令人息心忘慮,正是他師父釋德揚法師為其題寫的。另一幅是草書“拳法自然,生命亦自然”,為中國武術九段江百龍教授題、武術名家陳淑夫所書,頗有人生哲理。
天下功夫出少林,黃治武的禪拳精神,亦淬礪自少林。
他常向學生們講的一句話就是:“愛我少林,尚武崇文。”
如果一切回溯到30年前的1987年,我們可以看到,那時年僅14歲的黃治武,正和哥哥一起不辭險阻趕往2000多公里外的嵩山少林。幾經輾轉,他進入少林寺武術學校。彼時 ,“少林十八金剛”、中國武術七段陳同川先生正在該校任教,黃治武便跟隨他苦練武功。
黃治武的師弟釋行凡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廣東到少林寺學武的學子千千萬萬,但師兄非常特別,以至很多老鄉懷疑他不是廣東人,是北方人。”
行凡說,這除了因為他身材魁梧、普通話標準,更在于他異于普通嶺南人的習性和做事風格。那時少林周邊的廣東學子,大多因氣候、飲食等諸多差異,對少林生活很不習慣。早上起不來,吃飯吃不香,最怕的是寒冬來臨滴水成冰時節,還要頂風冒雪練武。很多人一入冬,等不及放寒假就溜回廣東避寒去了。
黃治武則平日嚴格按照學校制度訓練,絕不偷懶。一到假日,一些老鄉呼朋引伴跑下山去吃香喝辣,變本加厲“犒勞”委屈已久的味蕾和肚皮。有的看錄像、溜旱冰、打桌球,盡情放松。黃治武卻更顯得“孤僻”,他從不參加老鄉們狂歡節般的娛樂,而是獨自留在學校加壓負重練拳,或者去找教練聊武術,找優秀同學切磋拳法。
他喜歡“遠離人群”,暗自努力。
冬天氣溫常驟降到-10℃以下,黃治武兩頰、手腳、耳朵時常起凍瘡,又疼又癢又腫,還不能抓撓。他只是找些外用膠布匆匆一貼,依然雷打不動地冒著風雪練功。為了“以毒攻毒”,他還時常咬牙用冷水沖澡擦身,這更讓老鄉們目瞪口呆。
苦學3年后,黃治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由于表現突出,他旋即被聘為少林寺武術教練,從而成為該寺首位廣東籍教練。黃治武14歲到22歲間的8年青春,都無悔地揮灑在了少林。
談起自己在少林寺脫穎而出的秘訣,黃治武平靜地說:“我只是守紀律,守規矩,嚴守‘一定要學成’的信念而已。”
面對一再追問,他又微笑著補充:就是堅持,始終不忘自己是干什么來了,每次想放棄時,只要想想自己的初心和目標,“然后睡一覺,第二天一早依然會像打了雞血一樣,渾身是勁去拼。”
他說,其實當初不少同學天資比他高,成績比他好,但他們很多練著練著就放棄了。
黃治武卻一直在堅持。
在少林磨礪期間,黃治武拜少林寺武僧總教練釋德揚法師為師,法號行武,從而時常得到法師的點化和激勵。

湛江市少林學校校長黃治武
釋德揚法師24年來慈悲喜舍,一直都在關注和教導著黃治武。“師父數十年如一日,不遺余力在世界范圍內弘揚、傳播、推廣少林功夫及其文化體系,這種精神和表率也始終感染和激勵著我們,要全力以赴弘揚少林精神和中華傳統文化。”
武校時期的授業老師陳同川先生,則教會了他吃苦、堅守、正直和厚道。中國武術九段江百龍教授則是黃治武后來讀研究生時的導師。“江老師交給我的,更側重于學術、辦學、教學及學校管理等領域的理論思辨和實戰經驗,這為學校的穩健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釋德揚法師(右5)、本刊趙國華總編(右6)與黃治武校長(右4)
在少林學校副校長行凡師弟眼里,黃治武最讓人佩服的,就是那種吃得苦中苦,耐得寒中寒、百折不撓的勁頭和海納百川的心胸。
而在崇文學校小學部校長胡小琴、少林學校董事長助理杜達光和很多教師眼里,黃治武身上另一個閃光點就是寬廣的胸懷和淡然的氣度。下屬鬧情緒發火,黃治武總是淡定地面對和微笑開解,即使有人出格,他也從不計較,善門永開。
22年來,黃治武一手建起的湛江市少林學校從小到大、三易其址,而今已發展為占地200余畝,擁有4000多優秀學子的華南地區名校。黃治武先后被評為“全國體育工作先進個人”“全國民辦教育先進工作者”“改革開放30年湛江基礎教育十大人物”。
有好友開玩笑說,黃校長不僅有魄力,而且有眼光,正是這“藏風聚氣”的湖光山色,助力他成就了一番利國利民的事業。
也有人說,真正“藏風聚氣”的,并不是大好湖山,而是黃治武鍥而不舍、堅韌剛健、海納百川的氣概和胸懷。
“敢摘一片云,填補西南天!”
這是22年前,黃治武辭別少林,毅然返回湛江辦學時,師父釋德揚法師特地贈他的詩句。這句詩,黃治武多年來一直銘記在心。
“當年摘下一片云,如今霞飄西南天。”
而今享譽華南的少林學校和崇文學校,正是由嵩山少林走來的黃治武,經過22年的甘苦堅守和不懈精進,赤手帶領同仁開創出來的。
“當所有人都放棄的時候,你更應該堅持。我用22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心辦教育。這也是我要用一生去堅守和做好的一件事。”黃治武凝視著已經封頂的全新9層學生宿舍樓和新建的大型綜合館,句句鏗鏘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