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向前
揭秘李小龍的功夫成長足跡(一)
文/周向前

一代武術宗師李小龍功夫高超獨特,然而其功夫成分如同一道道神秘符號,通常只被人們簡單地理解為“詠春拳加拳擊”,或者如網絡盛傳的26種功夫元素。對于這些說法,我只能抱之一笑,我覺得要讓大家真正理解李小龍功夫的主要成分,有必要分析一下他的功夫學習歷史,這樣能很好地幫助大家真正理解其功夫元素的主要內核。所以,我想專門撰文分析一下李小龍的功夫成長足跡。
在談李小龍的功夫足跡之前,先簡單介紹下中國武術中的內家拳知識?!皟燃胰钡奶岱ㄗ铋_始見于明末清初大學者黃宗羲寫的《王征南墓志銘》,后來這一詞被武林廣泛應用。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被稱為三大內家拳,與形意拳一脈相承的大成拳等也算內家拳。
其實內家拳主要側重練整勁、練發力,練法偏靜、偏松,所有內家拳練到最后的技術是相通的。內家拳中的站樁是中國武術最獨特也是最重要的訓練,它有幾套訓練方法,分別可練兩種力量,一是“周身一家”的整勁,這技術是公開的,很多習武者都練會了,但實用性不強。還有一種秘而不宣的站樁可練肌肉的彈力,增加爆發力,實用性強。但這是秘傳,是中華武術的精髓部分,可掌握者寥寥無幾,但如果習武者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話,可以自己領悟出第二種練法。由于內家拳出的武術人才也比較多,加之各種因素,導致內家拳的奇聞故事就特別多。
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先生是一名粵劇演員,同時也是太極拳愛好者,有幾十年的太極拳練習經歷,他跟隨梁子鵬學過太極拳,并閱讀過大量太極拳的書刊、雜志和小說。據說李小龍幼時,極愛聽武俠故事,李海泉先生一有空,便將武俠武林故事講給兒子聽,年幼的李小龍深受父親的影響十分熱愛太極拳,認為這門神奇的拳法是仙人所授、將軍所傳,李小龍對荒誕離奇的說法深信不疑。于是從7歲開始跟其父親李海泉學習“內家拳”——吳氏太極拳,這是生性喜歡武術的李小龍第一次接觸武術。
雖然李海泉業余,太極拳也出功夫慢,李小龍也沒有直接從其父親那里學到實用的技術,但白紙好寫字,年幼的李小龍對什么都新奇。父親李海泉的這段太極拳家教,對李小龍的啟蒙意義不可忽視,內家拳在李小龍幼小空白的心靈中已經深深扎根,使其和內家拳結下不可分割的聯系,從而影響其一生,甚至李小龍后來創的截拳道的標志圖都是太極圖。
自幼喜愛打斗的李小龍跟其父學習一段時間之后,太極拳已不能滿足其渴求,他不愿再堅持下去。李海泉想將其送至老師梁子鵬的身邊繼續學習,而傳統拳師擇徒是有嚴格要求的,并非來者不拒,拳師認為這個人會影響他的權威或聲譽時,是不會將其收入門下的。
梁子鵬聽說李小龍調皮好斗,內心是拒絕收李小龍為徒的。只是礙于李海泉的面子,他同意讓李小龍做其掛名弟子。掛名弟子可以像其他弟子一樣聽課學藝,但不能算入門弟子,不會被寫入門派武術傳承譜系。
梁子鵬出生于1900年,是一名商人,武術只是其副業。他早年在上海跟隨陳子正學習過鷹爪拳,又跟尤彭熙學習過大成拳和形意拳,還跟隨吳翼翬學習過八法六合拳,被譽為大成拳南傳香港第一人。他在香港主要傳授太極拳、大成拳、形意拳,并將大成拳中站樁的“爭力”融入太極拳的拳架中,追隨者甚多。梁子鵬的幾位師父中,尤彭熙先生為醫學博士和知名皮膚病專家,尤彭熙還有另外一個身份,為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在上海授藝時收的一個徒弟,在王老的眾多弟子中,還算有名的一位。
傳統武術界非常注重師承,陌生的武林人士一見面都會問對方:你的師傅是誰。所以在傳統武術界看來,尤彭熙可謂來頭不小——當年武術界的泰斗級人物王薌齋的弟子。
由此可以看出一個清晰的師承脈絡:王薌齋——尤彭熙——梁子鵬——年幼的李小龍。
大成拳、內家拳技術一脈相承,年幼的李小龍無疑學到了內家拳泰斗級人物王薌齋的部分站樁技術,受到了“內家拳”的深刻影響。小孩的求知欲旺盛、模仿能力極強,最容易接受知識,老師對小孩子無意的一句話都可能影響到其一輩子。李小龍這段跟梁子鵬的學習經歷太重要了,年幼單純的他對梁子鵬所授的知識會不加辨別的照單全收,梁子鵬傳授的內家拳(主要是大成拳)顯然啟發了李小龍,為其日后創新出“秘傳站樁”奠定了堅實基礎。
李小龍13歲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詠春拳只是廣東的一個地方拳種,在李小龍成名之前是默默無聞的。按內外之分的話,詠春拳算外家拳,它不會像內家拳那樣注重靜、放松,更多的是拳腿招法,這符合李小龍的胃口。筆者認為,詠春拳終究有其局限性,其對李小龍的協調性、反應、拳腿力量、身體素質等有一定的幫助,但并不能系統完整地培育出李小龍以后那樣的功夫。
筆者認為,李小龍應該是到了高中階段,重新審視了之前學過的內家拳站樁,并不斷加以改良訓練,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偶然的靈光乍現,終獲成功,練出來“彈力內勁”。只是他在第一時間就遵從了保守的傳統規律,未對外承認,并悄悄開始了野心計劃。
當然,由于李小龍刻意隱瞞淡化了自己與梁子鵬的關系及學習經歷,時隔數十年后要完全還原真相已經不可能,所以李小龍具體領悟出內家拳真傳,成功練出“彈力內勁”的年份無法考證。只能綜合有限的信息去猜測,盡可能還原真相。
李小龍練出內勁后,應是慢慢發現了傳統武術的不足,開始把眼光投向其他民族的格斗術。他在高中時代,就托人在美國買回拳王的拳擊錄像帶,開始了解學習拳擊并在1958年3月參加了校際拳擊比賽,奪得冠軍。1958年,他還跟邵漢生先生學習過“節拳”、“功力拳”等北派拳法。但彼時身處香港的李小龍,對世界的格斗術了解還少,見識有限,水平也有限。
1959年5月,19歲的李小龍只身來到出生地美國,準備在這里讀書,作為“武癡”,他一到美國就開始搜集各門派格斗信息。當時,在美國他比香港更能接觸到拳擊等現代先進格斗術,從而如饑似渴地自學拳擊,了解世界先進的格斗技術,并進行反復訓練,將自己在香港練成的內家拳精髓和一些武術基礎與其他民族科學的格斗術結合起來。踏入美國的李小龍不再像年幼時那么頑皮,變得有擔當,他除了讀書學習,還會打零工賺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但一有空閑時間就會學習和訓練武術。
1962年,22歲的李小龍功夫已有小成,開始開班授徒,在西雅圖唐人街開設第一家武館,命名為“振藩國術館”。李小龍坐館時除了收徒授武外,自己也不停跟學生一起訓練。他在西雅圖開館時結識了得力弟子嚴鏡海,嚴鏡海曾是舉重運動員,又是健身專家,他是西部華人武術界的泰斗,對力量訓練有著很深的理解。嚴鏡海對李小龍忠心耿耿,對其事業給予了大量無私的幫助。比如他曾毫無保留地把一套獨特的肌肉訓練方法傳授給李小龍,李小龍按照嚴鏡海傳授的方法苦練不輟,使其肌肉變得更加發達,爆發力亦更強,使其寸拳的威力得到很大提升。
(待續)
(編輯/吳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