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8月10日文章,原題:中國新媽媽為何青睞昂貴的月子會所? 在中國,從紅糖水煮雞蛋到住家月嫂,隨著大眾消費需求的提升和服務的專業化,以往私人化的“坐月子”也開始規模化經營。提供產婦護理等專業服務的月子會所近幾年在中國蓬勃發展,很多一線城市的月子會所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僅僅在北京就有超過200家月子會所,收費在5萬到20萬之間,大大超過了地區的平均收入。
消費觀念的提升和產婦對自身保養的重視,使得月子會所盡管收費高昂依然成為很多家庭的首選。與傳統的月嫂以帶孩子為主不同,月子會所最大的特色是強調對于產婦的專業護理。高端的月子會所還會包括產婦美容美發、體形恢復以及針對性服務等。
此外,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為期一個月的月子中心,讓產婦避免了可能出現的祖父母輩和子女的“育兒大戰”,而且減輕了老人的負擔。來自上海的王女士去年剛剛在月子會所坐完月子,她表示自己去月子會所最重要的目的是去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老人有自己帶孩子的方法,我說的他們也不會聽,到了月子會所,醫生的話他們還是聽的。我坐月子期間也就不用和老人發生爭執了。”越來越多的中國祖父母輩也支持月子會所這樣一個新生事物,剛升級為婆婆的劉女士表示,“我們都三十多年沒有照顧過孩子了,現在的80后、90后生孩子又寶貝,最好就是先去月子會所適應一下,我們的壓力沒有這么大,也樂得清閑。”
隨著中國消費升級和二孩政策效應的展現,中國的月子中心產業也將迎來快速發展期。然而,監管的缺席、醫療資質的缺乏以及良莠不齊的護理人員,也將成為整個行業發展的隱患。▲
(作者蘇婭)
環球時報2017-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