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孫微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近日,在徐志摩寫下這一名句的英國劍橋大學,來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詩人、文學家、藝術家和學者,會聚于康河畔,誦詩交流。在第三屆“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上,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詩人吉狄馬加被授予“銀柳葉詩歌終身成就獎”,并接受了《環球時報》專訪。
環球時報:您如何看待徐志摩及徐志摩詩歌藝術節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吉狄馬加:徐志摩無疑是現代史上一位重要的詩人。我們今天回看詩人,無論是語言還是詩歌形式上,以徐志摩為代表的詩人們都在不同階段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的創辦不是偶然。1921年徐志摩在劍橋就讀,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的名篇《再別康橋》寫的就是那段生活。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要想讓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進行更好的對話,需要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詩歌是重要的方式之一。每一屆徐志摩詩歌藝術節都有中英以及“一帶一路”國家的作家和詩人出席,圍繞徐志摩、東西方文化交流展開討論,它在世界上已經產生了廣泛影響。
環球時報:在物質生活豐富、科技進步飛速的當下,詩歌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吉狄馬加:任何時代都有很多讀詩和愛詩的人,詩歌的魅力是別的藝術形式不能取代的。詩人在這個時代應發揮更大的作用。進入21世紀后,人類社會取得了科技革命的一個又一個重大勝利,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極端宗教勢力以及各地盛行的民族主義,帶有很強排他性的狹隘思想被傳播,恐怖事件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可以說,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展開了沖突和博弈,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就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溝通好了,就能削減很多矛盾沖突,深層次的溝通能讓彼此進入對方的心靈,使彼此更信任,促進人類的共同發展與和平。
環球時報: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為你讀書”等綜藝節目開始在國內走紅,您如何看待當下的詩歌熱?
吉狄馬加:詩歌通過多種方式尤其是網絡來傳播,說明詩歌回到了我們社會的大眾生活。物質往往在一個階段被人們看重,有時甚至擠壓了人類精神生活的空間,但是,人類需要健康的精神生活。詩歌是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的重要藝術形式,詩歌除了審美還有教化作用,詩歌一直在撫慰人類的心靈。詩歌的回歸說明我們更理性了,更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環球時報:詩人離不開滋養他的文化,能否分享一下彝族文化對您的影響?
吉狄馬加:作為一個有著古老文化傳統的彝民族的詩人,從我認識這個世界開始,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文化就深刻影響著我。我的民族繁衍生活的地方,在中國西南部廣袤綿延的群山之中。彝語中,我的故鄉被稱為“尼木涼山”,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圣地。彝族人對詩歌的尊崇和熱愛是與生俱來的,在我們古老的諺語中,把詩歌樸素地稱為“語言中的鹽巴”,可見,數千年來詩歌在我們的精神世界和現實生活中扮演了何等重要的角色。不過,一個置身于時代并敢于搏擊生活激流的詩人,不能不關注人類的命運和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況,從他發出的個體聲音的背后,我們應該聽到的是群體和聲的回響。我以為,只有這樣,詩人個體的聲音才會更富有魅力,才會更具有讓他人認同的價值。▲
環球時報2017-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