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
家住北京東四街道豆瓣社區的居民,這兩年過得很知足。這份滿足感,源自這個老舊社區在改造過程中見縫插針增設的18處健身區,更源自社區居民從這些體育生活化健身工程中收獲的別樣幸福。
豆瓣社區健身環境的改善,得益于北京市前幾年啟動的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工程,即在老舊社區見縫插針完善健身硬件設施。這一工程目前涉及東城區、西城區、石景山區共97個社區,其中包括豆瓣社區在內的35個社區已經完工,18個社區正在建設,另有44個社區也將陸續開工。
毋庸諱言,在豆瓣社區這樣的老舊社區,健身場地是有歷史欠賬的,而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能夠充分滿足市民就近就便健身同樣是一件近乎奢侈的事。健身場地有欠賬,就要想方設法把欠賬還上,盡管這個還欠賬的過程未必一帆風順,但只要群眾有強烈需求,即便是看似奢侈的事,也要常抓不懈讓群眾需求得到滿足,畢竟就近就便的健身與人們的幸福指數直接掛鉤。
其實,遠不止北京,全國各地在健身場地上都有歷史欠賬。統計表明,截至2015年,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只有1.57平方米,這一數字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我國健身場地的欠賬問題由來已久,以往并沒有感覺到問題突出,是因為早些年人們的健身意識尚未覺醒,對于日常健身并無強烈需求。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健身意識越來越強,健身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健身場地欠缺的問題自然就成了推進全民健身的一大阻礙。
在新的起點上,切實推進全民健身,從根本上厘清群眾的健身邏輯至關重要:即便沒有好的健身習慣,社會進步與時尚變遷足以構筑與時代更契合的生活方式;即便沒有成熟的健身組織,共同的愛好、統一的行動足以培育一個堅定和諧的健身組織;甚至沒有科學的健身指導也沒什么了不起,參與鍛煉的人多了、研究健身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會催生科學健身從無到有、從懵懂走向成熟。唯有健身場地、尤其是就近就便的健身場地,如果沒有各級政府在頂層設計層面全方位統籌,那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充分滿足群眾需求的。
健身是什么?是強身健體,是心理調節,是交流溝通,是生活樂趣,更是實現全民健康的前提與基礎。既然健身已經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推動全民健身自然也就成了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而從籠而統之地提供體育場地到就近就便提供體育場地,從簡單粗糙地提供體育場地到科學合理地建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全民健身的穩步推進也恰好能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
健身的邏輯其實并不復雜,推動健身也有了天時、地利、人和之便,接下來統籌各方資源要做的,無非就是將人們對健身生活的美好向往由期待轉化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