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方市場VS買方市場
一票難求
上世紀七十年代,一般工人的月工資為三四十元,而一輛自行車的價格為160至180元。而且,僅僅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得到,因為生產自行車的廠家太少,自行車的銷售要憑票供應。效益好一些的工廠每年會分配到一些購車票,但僧多粥少,怎么分?公平起見,那就憑運氣,大家一起抓鬮。手氣好的抓到了,即便一時用不上或者不會騎車也非買不可,機會難得啊。有些單位的購車票實在緊俏,人們需要“走后門”,才有可能弄到一張票。
隨時隨地有車騎
最初的共享單車在校園誕生。2014年,北大畢業生戴威與4名合伙人共同創立OFO,致力于解決大學校園的出行問題。次年5月,超過2000輛共享單車出現在北大校園。到現在,已經有包括摩拜、優拜、OFO、小鳴、小藍、騎唄等在內的多家共享單車企業誕生。
只需要交100-300不等的押金,甚至免押金,你就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解鎖一輛停在路邊的自行車,以極低的費用,輕松騎到地鐵口、家門口或者目的地。除了騎行之外,不用擔心任何關于停車的問題。
對比解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家人節衣縮食好多天才能買上一輛自行車,這輛自行車,有工具的實用性,比如便利了交通,當然還有一些精神層面的,比如滿足了整個家庭的虛榮心,畢竟那時候能擁有一輛自行車,體現了家庭經濟條件上的優越,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個人能力的強悍。
而社會發展到現在,自行車已經成為人們最普通的一種代步工具,商店里的自行車琳瑯滿目,供人們隨意挑選;公共自行車覆蓋面廣,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共享單車更是致力于為人們提供更便捷的交通服務。在城市交通日益擁堵、環境日益嚴峻的當下,共享單車除了是一門新生意,它也是互聯網力量帶來的一次自行車復興。
交通工具VS生活方式
自行車大國
“一條寬闊的缺乏風景的街道,除了偶爾經過的公共汽車、東風牌或解放牌卡車,小汽車非常罕見,繁忙的交通主要體現在自行車的兩個輪子上。許多自行車輪子上的鍍光已經剝落,露出銹跡,許多穿著灰色、藍色和軍綠色服裝的人騎著自行車在街道兩側川流不息,這是一部西方電影對七十年代北京的描述——多么笨拙卻又準確的描述。所有人都知道,看到自行車的海洋就看到了中國。”(蘇童《自行車之歌》)的確,中國曾經是一個自行車大國。在大多數人的記憶中,自行車應該都占有著或大或小的一處位置。自行車的使用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達到頂峰,之后處于迅速衰退的狀態。
低碳出行
進入2000年之后,隨著全社會環保觀念與日俱增,選擇自行車代替私家車成為綠色出行的標志,“設置專用道,還路自行車”,保障自行車路權和安全的呼聲日益高漲。自行車也不再是單純的實用型代步工具,而漸漸有了時尚、運動、休閑等新的定位。如今的共享單車就是人們為滿足低碳出行而發展起來的新興行業。共享單車的出現,引發了“綠色出行”的熱潮。
對比解讀
科技在進步,經濟在發展,因此,作為交通工具的自行車有其發展與衰退的必然性,“自行車大國”,成為了一個時代永恒的記憶。
共享單車的出現不僅方便了人們出行,更為重要的是,它正在引領人們出行觀念的二次轉變。這一共享形態也是中國人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追求和環保意識的凸顯。
溫馨回憶VS城市亂象
自行車上的故事
“我小時候,她(姥姥)總是騎著一輛黑色自行車,前面有大梁的那一種。車前面帶著表妹,后面帶著我。我很想跟表妹搶前面大梁的位置,因為小時候的我們都覺得坐在前面就代表著跟姥姥更親。我從小是一個肢體很不協調的人,不敢像妹妹一樣疊著腿坐在大梁上,所以每次只能坐在后面。姥姥經常這樣帶著我們,去別的村子里和鎮上趕集或者買點日用品。”(阿布《姥姥的自行車》)
“我最溫馨的記憶是騎著自行車送我的兒子上學。他或者坐在車前杠上,大喊大叫著,指揮我左轉右轉,或者坐在后座上,摟著我的腰。等他大一些了,我開始教他騎自行車。我還記得有一天,他偷偷一個人騎車出去,把車圈摔得變了形,膝蓋流著血,哭著回家了。”(一位退休教師王占山的講述)
共享單車是面照妖鏡
共享單車以其方便快捷的租用方式受到公眾的普遍青睞,但因此帶來的安全問題也逐一顯現。共享單車就像一面照妖鏡,照出了人們素質的差距。有人把共享單車鎖起來“獨享”,有人甚至直接把鎖破壞;有人不按劃定的停車區停放,隨處亂停;也有人隨意刻畫破壞座椅,有的甚至在座椅里藏釘子等,想到的想不到的惡,都呈現在我們面前。共享單車也照出了無孔不鉆的詐騙市場。共享單車掃碼使用,犯罪團伙馬上更新理念,采取覆蓋、張貼假二維碼的方式,把罪惡的黑手伸向了每一個普通人。共享單車還照出了政府部門的積弊。共享單車匆匆上市,很多地方行政手段卻沒跟上,導致管理混亂,給城市管理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對比解讀
自行車載物載人,更寄托了很多人的情感。一個個自行車上的故事串聯起來,可以編成一部溫馨感人的成長史。
而共享單車的出現,卻上演了一個個令人咋舌的丑陋故事。其實,很大程度上,共享單車的良好運行要依靠“騎行者”的自律與文明。制度再完備、管理再細致,終歸不能面面俱到。要知道,“騎行者”的文明不掉鏈子,共享單車的運行也才不會掉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