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全民健身對更好滿足居民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2017年7月11日晚6時,北京市通州區西馬莊村社區,天還沒有完全黑,來西馬樂園鍛煉的人已經過百,在這里,有蹬力器、俯臥撐架、室外漫步機、柔韌訓練器、太極柔推器、腰背按摩器、彈振壓腿器、臂力訓練器、劃船器等十幾種健身器具,老人小孩都玩得不亦樂乎。
這些設備統一由通州區政府捐贈。西馬莊村社區處于城鄉接合部地區,村莊面積約250畝,戶籍人口1700人,西馬樂園其實是一個小公園,社區居民在茶余飯后,來這里遛遛彎,活動活動筋骨,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在北京,社區配套健身器材已經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根據《北京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到2020年,市民健身意識和科學健身素養不斷增強,每周參加一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1200萬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1000萬人,市民體質達標率超過93%。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更加完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保持在2.25平方米。
當然不只是在北京,在全國,室外健身器材的配建,是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領域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是公共體育服務領域的重要民生實事之一。根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結果,截至2013年底,全國各地配建的室外健身器材超過330萬件。多年來,各級政府體育主管部門用體育彩票公益金、財政資金采購配建了大量室外健身器材。
國家戰略
早在1952年,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新中國的全民健身指導方針,即“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即“12字方針”。“十二五”時期是新中國體育史上極為重要且不平凡的5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體育事業寄予厚望,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重視發展體育事業。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我國體育工作的根本方針和任務,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
2014年10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發布,首次提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建設“健康中國”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特別提出要“發展體育事業,推廣全民健身,增強人民體質”,即“18字方針”。
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歲),而如今,中國已經是“東方巨人”,2015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超過76歲,接近中高收入國家水平。為紀念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國務院批準從2009年起,將每年8月8日設置為“全民健身日”。
我國對體育改革創新的推動力度很大,尤其是“十二五”時期,結合中央對國家體育總局巡視工作整改推進,不斷深化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群眾性和商業性體育競賽活動審批,以中國足球協會與國家體育總局脫鉤為“龍頭”,實施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改革,推進體育社會組織改革,對綜合性運動會進行精簡壓縮,取得了顯著成績。
“這么多年來,我們國家的體育受到兩個觀念的制約:第一談到體育就是為國爭光;第二個就是強身健體。那么,現在我們對體育的認識,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現代體育,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有它的教育價值、文化功能、社會功能。”在一次論壇上,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司長劉國永說。
“我們要從系統文化時代、大健康時代這個角度,來認識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是全社會把體育的綜合價值和多元功能形成共識產生的必然結果,”劉國永說,“全民健身可以使體育運動本身具有的規則意識、團隊合作、公平正義、積極向上等充分發揮,對塑造健全的人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諧社區關系等方面具有多重作用。”
“全民健身作為一種健康生活方式,百姓喜聞樂見、門檻低,具有參與人群廣、滲透性強等特點,無論是傳統體育運動,還是現代體育運動,或是新興時尚體育運動,”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國誼賓館辦公室副主任呂紅超說,“它們不僅直接對身體健康有益,還對引導心態、釋放壓力,以及公平公正、誠信和規則意識等道德素養的提升有積極作用。”
健康預防
全民健身對降低醫保支出,破解醫保難題,解決健康中國建設面臨的挑戰也具有重要意義。如今,人們對醫療衛生的需求越來越高,隨著老齡化的到來,財政負擔也越來越重。因此,主動式、低成本、長收益的健康策略就是全民健身,它對健康促進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積極探索基層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和醫療衛生結合的新模式,推廣居民利用醫保卡余額進行健身鍛煉。蘇州在2006年就率先嘗試將醫保個人賬戶與健身卡掛鉤,現在江蘇省13個地市中有10個地市開展了醫保個人賬戶用于健身消費項目。2015年開始,四川省、安徽省、云南省、重慶市、深圳市等省市相繼開始探索試行醫保健身“一卡通”制度,允許職工將醫療保險個人賬戶資金用于體育健身消費。
2015年末,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66582萬人,根據測算,若其中10%符合條件的人群能夠參與健身,人均支出超過1000元,那么,其直接消費超百億,同時還可以降低醫保支出。通過全民健身,促進全民健康,為醫療衛生服務直接減壓。
從國際趨勢看,特別是發達國家都實行了全民健身戰略。2015年,歐洲發布《歐洲2016—2025身體活動戰略》,提出通過跨國家、跨部門、跨層次地同利益相關者合作,讓所有公民的生命質量更好,壽命更長,形成經常進行身體活動的生活方式。《健康歐洲人2020》提出,身體活動對改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降低慢性病風險、提高全面健康水平、增加社交機會和社會歸屬感有重要作用。讓身體活動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帶動消費
全民健身可以帶動體育消費,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且是體育產業發展的原動力。《國務院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文件都指出,全民健身對更好滿足居民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據了解,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體育產業會呈現“井噴式”發展態勢。2007年,在20歲及以上人群中,我國年人均體育消費為593元,2013年為645元,2014年為926元,中國目前的人均GDP大約在8000美元,因此,體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根據統計數據,2014年,在我國20歲及以上人群中,有39.9%的人有過體育消費,全年人均消費926元,假設全國人民體育消費人均為926元,按照13.7億人口估算,體育消費規模為1.27萬億元,相當于GDP的2%,已經成為越來越大的消費新領域。綜合考慮人口增長、人均收入增長、人均消費增長以及消費結構變化,預計到 2020年,體育消費規模有望突破2萬億~2.3萬億元。
形式多樣的馬拉松、啦啦操、八極拳、鐵人三項……幾乎每個周末,在中國,形形色色的體育健身活動都會如期上演。
馬拉松賽事是中國全民健身事業走向黃金發展期的見證者。由于經濟有效、簡單易行,跑步成為很多國人健身的首選。據統計,目前僅在中國田徑協會注冊的各類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數量就達到282場,參賽人次約500萬。
更重要的是,各類跑步賽事已經從一線城市向全國各地“下沉”,很多地方區縣也紛紛推出具有特色的馬拉松賽事。太白湖、金雞湖等比賽與水親近;大連長山群島馬拉松、寧德三沙山地馬拉松則與水結緣。一時間,馬拉松賽事蔚為壯觀,“跑馬”風尚蔚然成風。
“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外地出差,我背包里總是準備有一雙跑鞋、一身運動衣,差不多保證每周50公里的運動量,我‘半馬目前最好的成績是2小時9分鐘。”1987年出生的蔣琳在北京一家媒體工作,自從她接觸到馬拉松后,就深深地喜愛上了這項運動,“我下一步準備去跑9月份在山東的‘全馬。”
今年4月21日江蘇揚州馬拉松是蔣琳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面對成績證書,其閨蜜在微信朋友圈評論稱“我敬你是條漢子”。對蔣琳來說,跑馬已經成為她追求的一個愛好,她需要不斷地挑戰自己、證明自己。
“三雙手合力”
寧夏回族自治區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柏森撰文介紹,當地每年舉辦的各級各類全民健身活動超過780項、3000多場次,直接參與人數超過180萬人次。結合寧夏自然稟賦和體育實際,舉辦了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重要比賽,比如,環湖賽(寧夏賽段)、石嘴山全國鐵人三項賽、吳忠黃河金岸國際馬拉松賽等,今年還首次成功舉辦了銀川國際馬拉松賽。
“目前,我區各級各類體育社會組織達415個,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14872人,我們將進一步激發和釋放體育社會組織活力,重點培育和壯大各類體育協會,不斷完善體育社會組織規范化、社會化、實體化運行機制,到2020年,使全區經常性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由目前的29%上升到33.8%,人數達到240萬人,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張柏森說。
廣場舞是老年人最熱衷的健身活動之一。而老年健身愛好者,正是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主要服務對象。據統計,我國登記在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已有180萬人。作為全民健身的“使者”,他們扎根基層,在社區、街道和鄉村,指導人們科學健身。
內蒙古在未來5年內,向公眾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公共體育場館,而體育場館所屬戶外公共區域和戶外健身器材全年免費開放。河北借冬奧申辦東風,提出到2022年建成冰雪運動大省。屆時,河北省經常性參加冬季項目健身人口比例達到40%、3000萬人以上。每個設區市將建成至少一個高標準的冰雪項目場地,有條件的地方將建設一批滑雪場或室內滑冰館。
陜西省建設“全民健身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把場館、設施等資源融為一體,解決群眾“想健身、到哪兒健身、如何科學健身、參加健身賽事活動”等一系列問題,實現全民健身的科學化、智能化、掌上化。
全民健身的總目標是,到2020年,政府全民健身事業投入總額世界第一,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世界第一,人均體育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體人民的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指標達到中高收入國家水平,建成“全民健康社會和全民健身型社會”。
“十三五”期間,全民健身的發展著力點是,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三雙手合力”推進全民健身事業發展;處理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的關系;充分發揮全民健身拉動消費,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作用;繼續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制定和頒布實施《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實施全民健身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創新全民健身科技機制;弘揚體育文化。
“體育總局要建設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把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產業凝聚起來。搭建平臺,撬動社會、資本全面參與。未來還將推動創建運動休閑城市、體育強縣。”劉國永認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是保證全民健身實施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