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的創新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針對初中學生而言,大部分的語文學習還是在課堂內進行的,因此課堂內的教學創新更具有實踐意義。舊的教學模式往往脫離了學生實際生活,我們更需要一種能夠同初中學生生活建立起聯系的新型教學模式。本文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入手,闡述當前形勢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創新。
關鍵詞:初中語文 創新 課堂教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實施,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創新已經是每一位教師所面臨的任務。當前形勢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成長需要,我們要尋求新的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所創新,教師不僅要從自身下工夫,還要了解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案,因材施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有限的課堂上學到知識,學得開心,愿意學習。這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就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創新談談個人的一些觀點,希望能在教學中有所幫助。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集中于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并且對認知活動以上的活動關注不夠,到致課堂教學質量不高。對此,教師必須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有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以及對學生自身學習意識的激發,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和過硬的自主學習能力。創設情境就是為了制造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環境氣氛,激發學生學的興趣,引人入境。教師以直觀、形象的語言觸發學生們的想象與聯想,使學生“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全身投入,提高興趣和自信心。在信息與知識大爆炸,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教育的根本,讓學生明白“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不斷地獲取知識。
當一個老師有能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興趣對求知和對創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也就是說,學習知識要有興趣,如果學生情緒不高,興味索然,心理上無準備,感知生理器官呈閉滯狀態,還談何創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啟發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達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學習那種躍躍欲試的地步,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進一步激發出來。為了刺激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應用靈活多樣的形式來啟迪學生的興趣,為創新打開大門。
二、教師要鉆研教材,改進教學手段,融入創新教育
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基本途徑,學校工作要以教學為主,教師要鉆研教材,勇于創新。教學過程是教師從教學的角度對所教學科進行研究,使知識的學術形態轉化為教育形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育原理,進行創造性的研究。有些教師認為語文教學是很簡單的,在講課過程中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含義,會進行段落概括和分析,再培養學生一定的寫作能力就夠了,其實這種認識是很片面的。語文教學內容很豐富,教師要教的不僅僅是書上的知識,還要研究一些課本以外的知識,如對寫作背景的介紹,對作者生平的介紹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優秀著作。
此外,教師還要從多方面入手,創新教學手段,全方位地整合課堂教學。在現代化條件下,我們教師可借助于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展現在學生眼前,將知識訴諸畫面,達到聲、畫交融,使教學內容更具體、更生動,讓學生身臨其境,學得愉快。多媒體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能發展學生的感性思維,能針對教學的難點和重點進行有效突破,加深學生的理解。多媒體打破了教學的時間、空間限制,豐富了教學信息,拓寬了教學渠道,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在視覺與聽覺交織的立體空間,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
三、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結構
適應學生心理活動規律的課堂才能夠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才能夠變被動傳授為主動求知。而是否能夠滿足學生的身心活動規律要看課程內容是否滿足了學生學習的需求。因此,要想使課堂教學內容滿足學生需求的目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結構進行創新改革。
(1)將課堂內教學內容的安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學生對于其熟知的生活有著最為真切的體驗,同時還有大量成功的經驗,這些都是保證初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有利條件。有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經驗,學生從情感上更容易融入到語文教學中。
(2)語文課堂教學的成效取決于學生活動。從語文教學理論上來看,課堂教學的成效取決于學生的語文審美辨識度。因此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將學習活動和學生感性審美培養結合。
(3)課堂學習主體是學生,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質疑,探究疑問中的真諦。教師需要在課堂內營造一種民主融洽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多思多問,更何況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種激發學生興趣的過程。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充滿人文情懷的文章,如果教師能夠進行有效指導,帶領學生在精神領域中探尋文學作品所蘊含的美學和藝術,這將會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信仰。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管理,學生的思想、能力和情感也將會得到全方位的培養和提升。
(4)教學方法一定要聯系學生的生活,這是優化語文課堂內教學的重要策略。從現有的教學理論來看,教學方法要聯系生活,發揮其有效性。從學生學習語文課程來看,他們的生活經驗才是學習的基礎。
四、合作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
合作學習是小組或團隊為了共同的任務,既有明確分工又相有互協作的互助性學習,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組織形式。它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使大家在互相學習中不斷地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從而拓寬思維、深化認識,在共同完成學習、工作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與工作效率。要想在課堂教學中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應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主導作用,研究和發現學生自身的主體性規律,探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體性特點,并通過一定的教學媒體,采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向學生傳輸教學信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同時,教師還應注重與其他教師之間的合作和交流,以減少備課過程中的重復性勞動,使教學活動更趨于優化。
其次,鼓勵小組式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討論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是一個深化和鞏固單元學習重點的過程。討論的基礎是傾聽,聽取反對的意見,討論的關鍵是尋找證據。教師在教學中可按照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一定的人數編成學習小組,并引導學習小組對那些有利于產生爭論的、有價值的且是個人難以完成的學習內容進行討論交流。
第三,合作學習還有許多種方法,如小組活動比賽、交錯學習法、共同學習法、計算機輔助合作學習法等等。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進行輔助教學,以最重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結語
教育是任重而道遠的,創新教育更是一個嶄新的課題,語文教學需要創新教育為它注入活力,讓它向更加正確、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作為當代教師首先要適應新課改,敢于自己創造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時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發學生封存的天資,放飛學生囚禁的情愫,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來源于教師對課程的優化設計。課堂教學時,要讓學生在課堂內體會到語文與自身生活的聯系息息相關,從而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