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青蓮詩歌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詩人對自然、社會體察入微,意象選擇有新穎獨特之處,具有清幽淡遠的意境;詩歌立意較高,多種表達方式有機結合,將景物描寫與抒情、議論相結合,對現實民生寄寓深刻關注;富于想象,在對自然之景或對他人畫作的吟詠中,表現出獨特的想象力;不少詩作善用修辭;語言樸素清新、平淡醇美。
關鍵詞:王青蓮 詩歌 藝術成就
王青蓮,貴州省遵義市新舟東鄉樂安里龍淵村王氏家族第七代,早年受教于黎安理。詩歌創作受到黎安理和黎恂為代表的黎家詩歌很深的影響。詩歌創作成就斐然,著有《金粟齋詩存》行世,收錄各體詩96首,其中七古27首,五古6首,七律48首,七絕15首。對王青蓮詩歌藝術成就進行評析,有利于進一步挖掘、充實沙灘文化詩歌的藝術特色。王青蓮詩歌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意象選擇獨特,意境清幽淡遠
王青蓮詩歌的形象多來自生活,自然貼切,真實具體。在詩歌意象組合上,張弛有度,清新質樸。“小窗恰透時晴好,淺岸遙知活水生”(《丁丑除夕不寐,次日元旦喜晴即事》)中,“小窗”“淺岸”這兩個意象選擇顯示出詩人由近及遠的觀察角度,意象鮮活生動,“小”“淺”兩字恰到好處地傳達出一派閑適清幽之境。詩句“一塔晴破煙,三汊春泛碧”(《涵碧樓奉和玉松師原韻》)展現出在清淡朦朧的大背景下,高塔聳立,大地春回,萬物復蘇的蓬勃之景。意象經過精心選擇和有效組合,在此營造出清幽淡遠的意境。
二、多種表達方式有機結合
古往今來,詩可敘事、抒情、議論說理,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會增強詩歌的審美意蘊,擴深鑒賞的廣度和深度。“臨流便作濠濮想,不須羨魚始結網”(《山塘即席步韻》)傳達出做事要及早做好準備,不要臨時起意,倉促應對,然后抒情:“襟抱由來意氣投,相逢何幸盡名流。”緊接著寫景:“座中邀得嬋娟月,羽殤欲酔林塘幽。”詩末再次抒情:“愧我塵勞久未湔,喜從良夜會群仙。”詩歌立意較高,多種表達方式有機結合,將景物描寫與抒情、議論相結合,對現實民生寄寓了深切的關注。
三、富于想象
詩人在“豪飲落筆五岳搖,一品衣披癯鶴影”(《山塘即席步韻》)中描寫了詩人與友人把酒言歡之景況,酣暢淋漓,山川自然盡入筆端。同時,詩人仍保持自己淡然閑適的秉性,不偏不倚。憑借想象的翅膀,馳騁古今,翱翔八荒,把現實與夢境、仙境,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連成一片;運用想象的筆觸,描繪與現實相去甚遠的夢中之情景,渲染詩歌意境,在一些詩作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臨城驛兩夢圖詩并序》的寫作緣由是“‘蓮謂兩夢‘甚深微妙,難以臆求而滌慮洗心,或通覺悟,爰作兩夢詩,并繪圖用以自警云爾”。從標題和寫作緣由看,此詩想象色彩濃厚,是詩人傾向于浪漫主義詩歌風格典型的代表。“佛號齊聲溢海潮,一百八人恍身側。”這兩句詩中既有想象,還有夸張渲染,禮佛聲比海潮聲還要洪大,禮佛之人眾多,竟達180人。“連云高甕前境殊,謂來酬愿慈音示”寫了高聳入云霄的“甕”,夢中之景象不可謂不恢弘,詩人的一心向佛不可謂不虔誠,夸張手法的運用,顯示出“慈音”在詩人心目中不同凡俗的地位。
四、善用修辭
修辭是修飾文辭以增強語言表達效果的言語實踐,運用修辭手法所能達到的最佳表達效果是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形象。解析詩人在詩作中使用的修辭格,能夠幫助我們提高閱讀能力,改善言語表達的效果。王青蓮詩歌在修辭手法的運用上有其突出之處。無論是擬人、夸張,還是比喻等,都展現出詩人嫻熟的寫作技巧。
“認取蓬萊舊時路,春風贏得好吹噓”(和陶云汀中丞·赴吳淞口致告海神登炮臺·原韻(四首))寫春風認得舊時路,所以順風順水,暢行無阻,收到了肯定,值得吹噓。詩人在這里賦予春風人的精神品質,是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詩句“奏奉溫俞動畚鍤,平沙積壅如風除”(和陶云汀中丞·吳淞工竣放水作歌·原韻),展示出軍民一心,同甘共苦,揮動手中的勞動工具,干勁沖天,疏通河沙堵塞的景象。軍民合作的勞動效率高得驚人,像是來了一場大風,堵塞很快便得到了有效的治理,這不能不讓人贊嘆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力量。當然,這里是借夸張修辭來渲染展現的。
“稟受吁謨從臂指,條理森如發受梳”中寫到條理整飭清楚,好像被梳子多次梳過的頭發,顯示出詩人由衷的肯定與贊美。“得月樓臺近海濱,舉頭卿靄倍相親。依光也似鰲山戴,不僅春風解風人”(和陶云汀中丞·二月望夜吾園關燈·原韻八首)中寫隱隱約約的光帶好像戴在鰲山頂上,春風知人意,物我兩相親,傳達出一副人與大自然和諧相依的絕妙畫面,亦可感受到詩人將個人詩情忘我相融于自然之景的閑適和諧心境。
比喻是古今詩人常用的修辭。它將詩人奔涌不絕的情感形象貼切地傳達出來,給讀者無限的審美空間。“千檣如薺連江縻,層冰積雪無流澌”(題畫冊壽陶云汀中丞(十六首)并跋之七)和“皖公山色如屏開。合杳勢與江流回。承平天塹不作險,牙旗玉帳何雄哉”(題畫冊壽陶云汀中丞(十六首)并跋之九)這樣的詩句是其中的代表。
五、語言平淡醇美
詩人王青蓮生活在清朝嘉慶年間這一清王朝由盛轉衰的過渡期,社會矛盾還未明顯激化,相對安定閑適。詩人時而與朋友唱和,時而寄情山水,始終關注民生。其詩歌語言平淡醇美,詩人心境平和,與自然的關系達到了景與意會、物我合一的境界。用語樸素中見工致,平淡中有奇崛,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
關于王青蓮詩歌平淡醇美的語言特點,在其詩作中有不少體現。“蔥蒨桑株夾岸連,菰蒲環繞芡菱邊”(《自勖》七首之一)句中描寫的景物,映襯出詩人平和閑適的心境。詩人心靜如止水,自然的諸種景象,才能最及時、真切地為人的感官所領會。眼前之景交錯相生,詩人遠遠地就能準確無誤地分辨出來,可見詩人平時關注之用心,而且也經常在自然之景中流連。
詩人眼中的自然之景,往往流露出與當時心境相吻合的自然沖淡之感。詩人在寫“煙開遠橫眉黛,濤斂驚沙靜尾閭”(和陶云汀中丞·赴吳淞口致告海神登炮臺·原韻(四首))這些詩句時,內心正充溢著愉悅祥和之感,所寫之景頓時帶有一種靜謐悠遠的特點。放眼望去,遠處煙霧或濃或淡,如自然而又變幻的眉,波濤不再洶涌,沙灘自然寧靜,渲染出一種安靜祥和的氣氛。似淡實濃、清峻簡潔是王青蓮詩歌的語言特點,在表面的閑適恬淡下激蕩著詩人內心的真正情感。在白描式的寫景狀物中,書寫著詩人對世間百態的深切關注,對百姓喜獲豐收的由衷欣慰之情。
總的來說,王青蓮詩歌創作有近百首流傳于世,其中不少詩作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詩人通過對自然、社會的細致體察,意象選擇都有新穎獨特之處,往往具有清幽淡遠的詩歌意境。其詩歌立意較高,多種表達方式有機結合,將景物描寫與抒情、議論相結合,對現實民生寄寓深刻關注。詩人還富于想象,在對自然之景或他人畫作的吟詠中,表現出獨特的想象力。不少詩作善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同時,詩歌語言呈現出樸素清新、平淡醇美的特點。對王青蓮詩歌藝術成就進行解析,有利于進一步挖掘、充實沙灘文化詩歌的藝術特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貴州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黔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6JD118]。)
(黃曉瑜 貴州遵義 遵義師范學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 563002;貴州遵義 遵義師范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 563002)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