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鉞淅
摘 要:文化產業的觀念形成于二十世紀初期,這是一項具有較高特殊性的經濟形態和文化形態,通常文化產業的目標是為了滿足于人們的文化需求,其文化意義可以理解為文化的創作與銷售,在狹義上來說就是建筑設計、音樂創作、文學創作、舞蹈、攝影以及工業設計等等。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其從無到有、從局部到全局,完成了改革性的轉變,但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例如管理不規范、定位不明確以及創意缺失等現象,這些問題都嚴重阻礙著文化產業的穩定發展。鑒于此,本文就針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問題做一些分析,并提出相應建議,希望能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有效參考價值。
關鍵詞:文化產業;發展;問題
在我國文化體制的不斷改革背景下,文化產生逐漸形成一項具有特殊意義的新興產業,并且在后續文化體制的改革中形成了經營性質的文化產業和公益性質的文化產業,使文化產業的體制障礙和認識障礙得到有效解決。然而在我國當下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我國傳統文化遭到現代文化的沖擊,以致許多文化遺產被丟棄、被損毀,使得文化產業出現嚴重的混亂現象。其次,人們對于文化的價值衡量也逐漸出現多種觀念,而更多的是盲目追逐于主流文化,導致許多富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傳統文化被人們所遺忘,甚至被新時代人民列為古板無趣的文化。由此可見,雖然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極為迅速,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嚴重缺失了傳統文化的保護理念,為此就要針對文化產業多個因素進行深入研究,從而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與保護。
1 文化產業發展下的資源保護問題
1.1 現代文化及物質需求與傳統文化的沖突
根據現狀來看,在我國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背景下,許多傳統文化及文化遺產逐漸被人們所遺忘和損毀,更多的是追求主流文化的模仿和創新,這就是使得文化產業發展中產生一定的方向偏失,要知道文化產業的創新有著較高嚴格性,不僅要確保其具備良好的文化元素,還要保證其具備完整的思想元素。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下,文化資源已經能夠依靠網絡信息技術的力量形成全球共享的模式,使得各個國家民族都可以借鑒其他多元文化,但我國作為具備五千年文化的歷史大國,相比其他國家的文化資源更具有歷史性、廣泛性以及實用性,本該充分利用這浩瀚如海的文化資源進行創新探究,然而事實情況是人們未能正確認識到傳統文化及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主觀的認為這些文化資源是古板無趣的老文化,以致傳統文化及文化遺產中的真實意義未能得到有效發掘,導致我國五千年文化正在快速流失和損毀[1]。同時,我國廣大人民越來越追求生活物質上的享受,這在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本是無可厚非的訴求,但是當人們追求到預期的物質需求目標后,又會衍生出更高層次的物質需求,這種充滿侵略性的盲目追求,使得我國傳統文化和文明精神的建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礙。
1.2 文化產業的保護措施
想要解決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沖突、解決物質享受與文化產業的沖突,就必須要在滿足于人們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過程中促進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而兩者如何有效融合就成為當下重要的考慮因素。不僅如此,為了有效促進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還需要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工作,使人們了解何為現代文化、何為傳統文化、何為文化遺產,舉例來說,我國人們都知道北京故宮就是文化遺產,而北京故宮曾在歷史長河中是作為帝王宮殿,具有極高象征意義,認清這類文化遺產是極其簡單的,而在文化遺產中還有著許多普通民宅之類文化遺產,又存在著如絲綢之路、大運河之類的交通文化遺產,還存在著農業文化遺產以及工業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往往就是被人們所忽視的,這也是文化宣傳中的重要意義,只有充分認清文化產業,才能使人們自覺保護文化遺產[2]。此外,我國現階段的文化遺產保護措施主要依靠相關法律,然而我國人民在無法正確辨認出文化遺產的情況下,也就無從談起如何去保護文化遺產了,即使觸犯了文化遺產的相關法律也可能無法認識到事件嚴重性,因此在保護文化產業的工作中,首先就要做好文化產業的宣傳,提高人們對于文化產業的認知度。
2 文化產業的利用開發問題
根據現狀來看,文化遺產的破壞情況也取決于文化產業的開發利用,一旦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過度利用和不當利用情況,勢必就會阻礙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可若是不去開發利用,就會使得文化遺產得不到傳承延續和發揚,繼而導致文化遺產失去保護意義。同時,在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許多文化景區被開發改造成文化旅游景區,雖然其目的是為展示我國文化產業,但相關部門在開發中過于追求政績,相關決策人員對于文化產業的認知又有一定誤區,常常將一些文化景區中的關鍵景點改造的更具現代性或服務性,又或是將一些偽文化融入到文化景區的改造中,這就導致文化開發中產生嚴重偏差現象,使得文化景區完成成為一件現代商品,也誤導了人們對于文化遺產的正確認知[3]。因此,在文化產業的開發利用中,必須秉持科學合理利用文化遺產及發揚傳統文化的基本原則,在文化產業的利用開發中,不能使得文化產業成為一件純粹的商業產品,不能扭曲文化產業的精神內涵、歷史價值以及物質機理。
3 文化內容生產和傳播渠道的問題
隨著我國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而文化內容的生產力度一直較為緩慢,這就極大影響著我國文化建設的持續發展,而想要解決這種現象就必須提高文化產業的社會影響力,從而吸引社會投資提高文化生產力度,在這個過程中也要正確認清文化生產和傳播渠道之間的關系,并做好文化戰略布局。同時,有些人會將文化產業稱之為內容產業,這種稱呼是不具備專業性的,因為文化產業不僅僅包含著景區、道路之類的文化遺產,更包含著技術文化遺產、思想文化遺產以及文學藝術等文化遺產,有些是可以觸摸到的文化遺產,有些是無形的文化遺產,對于無形的文化遺產就需要通過一些載體將其展示,例如計算機設備、紙張以及其他載體等,所以應該將文化產業區分理解為內容與渠道的融合體[4]。就目前來看,我國文化產業的傳播渠道主要是書面出版、網絡傳輸、現場演出及電影院廳等,其中書面出版的渠道在網絡傳輸的影響下越發脆弱;其中現場演出和電影院廳渠道又有著一定局限性,其接受面小、且經濟需求高,嚴重影響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其中網絡傳輸就成為當下可靠的傳播渠道,但網絡環境具有極高復雜性和模糊性,人們在搜索文化資源時,面對不同資源無法作出正確分析,甚至有些文化資源是經過編輯修改后的二次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會誤導人們對于文化產業的正確認知[5]。因此,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如何改變傳播渠道的弱勢是當下重點研究目標,不僅要改善網絡輸出的復雜性,同時也要提高書面出版的渠道影響力。
4 結語
總之,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文化內容的生產和發揚,更要注重文化產業的資源保護和傳播渠道,在實際的操作中還要不斷提高人們對于人話產業的認知度,只有人們了解了文化產業,才能正確進行文化產業的開發與利用,從而促進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惠林.關于文化產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6:63-75.
[2]高書生.關于文化產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編輯,2011,01:4-8.
[3]南帆,劉小新,林秀琴.對話: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問題[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0:4-10.
[4]葉蕓.關于文化產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黑龍江史志,2012,15:50-51.
[5]管寧.切莫見喜不見憂——關于文化產業發展若干問題的反思[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0: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