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褚振江
中國軍民融合發展研究的先行者
——記國防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原主任姜魯鳴教授
文/褚振江
在北京紅山腳下一棟清凈幽雅、建筑古樸的辦公樓里,記者慕名采訪了國防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姜魯鳴。如何統籌國防和經濟兩大建設?如何科學系統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整合全國力量捍衛國防安全?作為我國軍民融合發展研究的先行者和全國國防經濟研究的領軍人物之一,姜魯鳴在國防經濟研究這個寂靜的戰場上奮勇戰斗了30年。
傳統觀念認為,國防和經濟就像“劍與犁”,天然矛盾。姜魯鳴卻用潛心研究的結果證明——劍犁相配也能奏出和諧的交響曲。只有軍民融合、協調發展,才能構筑確保國家經濟安全“馳騁”的高速路和立交橋。
1985年,經濟史碩士畢業的姜魯鳴被分配到國防大學任教,那時,正趕上學校邁出軍地融合研究的第一步。
曾經一度,我國的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是相對封閉的兩大體系,國防投入與經濟建設投入在資源上互相競爭,此消彼長,導致國防建設的成本高,效果差。而國際上早已出現了兩大體系的融合模式——國防領域與民用領域的技術成果、人才資金等雙向擴散、交流,共生共長,國防建設成本降低了,效率大大提高。
“實現國防與經濟的良性互動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解決我國國防經濟發展瓶頸的主要途徑。前些年,我們在‘寓軍于民、軍民結合’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用現代經濟發展的標準看,國防和經濟兩大建設體系總體上還是‘兩張皮’,國防建設是在國民經濟建設的‘體外循環’。”
他舉例向記者說明:譬如,美國、英國、日本高速公路網遍布全國,其中有許多路段都專門修建了應急飛機場;韓國的一些大型運輸船設計為軍民兩用型,戰時不用改裝即可成為容納700名士兵、10架直升機和10多輛戰車的輕型航母……
而在中國呢?姜魯鳴專程去軍工企業實地考察,見聞令人瞠目——技術落后、設備老化、廠房破舊,有的企業甚至還在使用北洋時期的老機器。軍工企業屬于國家戰略產業的細胞,技術和設備理應是最先進的,但一次次對軍工企業的調研結果,使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憂慮。

姜魯鳴教授在講臺前
國家的大筆國防投入沒充分發揮效用,癥結就在于國防建設游離于國民經濟之外,兩大系統互不相融。實現互動機制的核心問題是提高軍民兼容度,保證國防領域中民用經濟效應最大化和經濟領域中國防經濟效應最大化。
犯其至難,才能圖其至遠。姜魯鳴深知,作為一名國防經濟理論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是一位洞察時代、觀瀾潮頭的思想先行者。“國防經濟學的生命力在于探尋滿足實際國防安全需求的科學答案,實現軍民融合發展,就必須構架‘犁’與‘劍’的立交橋,我愿意做一個架橋的人。”
在業界眼里,姜魯鳴的學術科研可謂戰果斐然,創造了許多“最早”、“最先”和“首次”。上世紀90年代,他最先把西方相關學說引入研究,帶領團隊翻譯了介紹當代西方國防經濟學的《國防經濟學手冊》、《國防經濟學》,在學界引發了一場“中國國防經濟學轉型”問題的大討論。
他從史學視角研究國防經濟,撰寫了《中國國防經濟歷史形態》、《中國國防經濟史》等專著,促成了中國國防經濟史學的產生。
進入新世紀,他提出“軍民融合發展應當建立現代制度保障體系”、“必須實現三層涵義的富國強軍”、“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實現八個納入”等重要觀點,引發了人們的深層思考。
在我國軍民融合發展進程中,他深感肩上責任之重,理論成果逐漸噴涌而出——
針對經濟社會和國防建設中的重大現實問題,他先后寫下了數十份研究咨詢報告,引起高度關注,一些建議進入了相關決策……他提出的“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需要在三個層面建立制度保障”等觀點在國內產生了重要影響。
他的《中國國防預算制度的創新》一書是我國首部系統研究中國國防預算制度的著作。該書出版后,國家財政部國防司、總后勤部財務部等國防預算決策和管理部門批量購書,對相關部門工作和決策均起了重要參考作用。
他主譯并審校的《國防經濟學手冊》一書是國內第一部系統介紹當代西方國防經濟學原理以及前沿問題的譯著,主編的《現代國防經濟學導論》是國內第一本運用現代經濟學方法和工具闡釋國防經濟原理的專著。目前已成為國內軍隊和地方高校國防經濟專業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的基本教材之一。
他連續多年參加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白皮書》的撰寫,并參與了國家“國民經濟動員‘十一五’規劃”的起草,全國人大“軍民融合促進法”提案的起草以及國外軍民融合法制建設研究。負責或參加國家社科基金等重大課題19項,先后有16項成果分獲國家級、軍隊級、省部級等共22個獎項,多項研究對全國國防經濟研究和有關部門工作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姜教授的研究始終是和時代同頻共振的,總是先一步引領著研究方向,折射出他登高望遠的睿智與遠識。”他的同事沈志華如是評價。
“科研是興趣也是使命。能寫幾本在書架上擺得住的書,能提出幾個對國防建設發展有用的觀點,能做些對國家有幫助的研究,是我的價值所在。” 姜魯鳴說。
在一年內拿下國家重點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創辦《中國國防經濟》雜志;籌辦10屆全國國防經濟學學術年會;榮立集體三等功并獲十幾項獎勵……國防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成立11年來碩果累累,是整個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晶,其間,首任中心主任姜魯鳴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
10年最好的光陰,被中心繁雜的行政事務充斥著。白天忙于教學,晚上挑燈夜戰。重度失眠癥就是在這個時期落下的。青燈黃卷的孤獨,苦中求樂的求索,壯心不已的使命,已經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姜就是一個陀螺,小鞭子就在他手里,每天抽得自己團團轉。”現任中心主任羅永光說。
每每三更半夜,老伴見他還在電腦前曲背勾脖,就心疼地“喝斥”:“不要命了!有這么拼命的嗎?”她心疼他的身體——經常睡不足四小時,教學中咳過血、做過7次胃鏡,還患過心臟病。
他當兵時“閉門讀書”的故事已傳為佳話:那時的他是甘肅臨夏駐軍的一名電影放映員,一到星期天,戰士們互相串門、熱鬧嘈雜。他苦于無法安心讀書,便帶上幾本書,兩個饅頭、一壺水,求戰友把自己反鎖在一間小倉庫里,開始了精神世界的漫游。幾年下來,他閱讀了當時能夠找到的哲學、歷史、經濟、政治、文學等領域的書籍,通讀了一些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打下了比較厚實的理論基礎。
那年,國家財政部國防司翟剛司長帶領全司18人專程到大學,通過校領導專門點名聽了他講富國強軍一課。課后大家感喟:這一課站在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用很專業的分析,闡釋了國防和經濟建設的關系,對做好統籌好國防費資源工作很有啟示意義。
從教30年,姜魯鳴幾乎在國防大學各主要班次都講過課,在很多重要班次擔任教學組長,近幾年先后6次獲優質大課獎,還出色地完成了為中央軍委軍事學習講座授課的任務。
200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研究進行了第15次集體學習。那一天,主講人之一便是姜魯鳴。“準備的時間不是很長,講課前有一點緊張,講課時倒也不緊張了。”時隔多年,姜魯鳴還記得那一天的準確日期。作為一個軍人,一個學者,能走進中南海,為政治局常委講課,內心也有幾分自豪。在講解我國融合發展的現狀和問題部分以及對策建議時,姜魯鳴提出的一些觀點和建議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
而他則為胡錦濤同志當場所作的重要講話激動不已:只要堅定不移地走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就能不斷化解種種融合難題,國防和軍隊建設就能不斷開辟新領域,建立新機制,注入新活力。
近40年來,姜魯鳴親身感受到走軍民融合發展道路,給國防和軍隊建設帶來的深刻變化。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軍民融合發展道上已邁出了可喜步伐:明確將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政策法規環境不斷優化,重點領域融合發展成效顯著,越來越多的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參與國防建設。軍用飛機和艦艇等項目的研制,從材料、元器件到技術服務,民用企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軍工企業也加入到民品生產隊伍中來。軍民互動,大大提升了軍工企業的技術水平和能力。伴隨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各地申報創建國家級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的熱情持續高漲,園區建設喜報頻傳。
一些地方院校及地方經濟學者開始參與國防經濟研究。北京理工大學成立了國民經濟動員培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了國防與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中央財經大學成立了國防經濟與管理學院……由此,形成了軍地相互交流與合作的良好發展局面。軍民融合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強大動力機。
令姜魯鳴振奮的是,黨和國家對軍民融合越來越重視,黨的十八大確立的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三大舉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在國家層面建立四大融合機制,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健全軍民融合發展的三個體系,特別是近期中央決定成立習近平同志任主任的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這體現出國家對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極端重視。
姜魯鳴說,《關于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頒發,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成立,就是最大的時、利、和。以前“民參軍”障礙重重,許多民企“報國無門”,恰如“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而今“民參軍”障礙逐步清除,渠道日益暢通,企業家們正在感受“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的喜悅。
位卑未敢忘憂國,文章社稷一戎衣。早已到了知天命之年的他,更加殷切地守望著軍民融合的發展:“我們迫切需要通過深度融合實現軍民之間的‘車同軌、書同文’。否則,國家就會像‘一麻袋土豆’,陷入‘有資源無聚合、有實力無能力’的境地。”姜魯鳴表示,在國家、國防和軍隊管理日趨復雜的今天,只有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才能更好地凝聚國家力量,形成中央、地方、軍隊、企業、社會等各方協同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格局,加快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才能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進軍民融合,才能源源不斷地獲取維護興國強軍的強大物質力量、精神力量、制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