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謹思
從“冰凍地帶”走向“烽火前沿”—俄羅斯戰略破局新支點
代謹思

在傳統的地緣認知中,無論國際政治格局如何波瀾壯闊、變化萬千,北極這一天寒地凍、人煙罕至的世界“冰點”很難與群雄逐鹿、龍爭虎斗的國際“熱點”聯系在一起。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高新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探索、開發和利用北極成為可能,北極以其豐富的油氣資源、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優良的通航條件逐漸進入國際視野,世界各國尤其是環北極國家圍繞北極地區領土糾紛不斷加劇,軍事部署迅速升級,對北極事務的參與熱情顯著升溫。
不久前,俄羅斯軍方公開了一組“北極三葉草”軍事基地照片,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該軍事基地位于北極圈內的弗朗茨約瑟夫群島上,是俄羅斯開發北極的“橋頭堡”,綜合建筑群占地1.4萬平方米,可以存儲足夠150人消耗和使用一年半的燃料和食物。“北極三葉草”能起降多種戰斗飛機,包括裝有核彈頭的遠程戰略轟炸機,從這里起飛能夠無障礙打擊美國所有領土。俄羅斯還計劃向這一地區部署導彈防御系統和短距離防空武器,必要時空降兵可飛抵基地開展營救行動。俄軍方此次向全世界公開“北極三葉草”基地,不僅是對俄羅斯北極戰略的力量展示,更是克里姆林宮突破西方戰略圍堵的強勢宣言。小小的“北極三葉草”,必將在大國交鋒的刀光劍影中掀起“大風浪”。
自烏克蘭危機以來,“政治孤立,經濟制裁,軍事打壓,輿論唱衰”成為俄羅斯面臨的最大地緣困境,從“西看”到“東進”而后揮師北上,“雙頭鷹”在殘忍的博弈和血淋淋的斗爭中不斷尋找新的突圍點,一個又一個艱難而又痛苦的抉擇和考量不斷打磨著“雙頭鷹”的傲骨與鐵喙。
豐厚的資源為俄羅斯大國復興注入了鮮活的“血液”。北極地區蘊含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礦物質和漁業資源,據初步估算,該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約占世界未開發油氣資源的1/4,其中蘊含的原油儲量大概為2500億桶,天然氣儲量估計為80萬億立方米。據俄羅斯科學院評估顯示,北極地區集中了俄羅斯和全球大部分礦藏,包括40%的黃金、60%的石油、60%~90%的天然氣和90%的鉻和錳、47%的鉑族金屬以及100%的原生金剛石。普京在第四屆“北極—對話區域”國際北極論壇上明確表示:北極礦物原料藏礦總價值超過30萬億美元,其中能源資源的價值超過2/3,可探明的北極礦產儲量總價值約為1.5~2萬億美元。
俄羅斯作為重大能源輸出國,石油和天然氣在俄羅斯經濟成分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據統計,僅僅北極地區的石油產值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以及全國出口的22%。烏克蘭危機后,由于遭受西方經濟制裁,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不但沒有顯著提高,反而出現了經濟衰退的現象,加快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為克里姆林宮的迫切考驗。隨著北極冰雪的消融,經過環北極邊境地區的油氣管道將沒有了冰山的阻隔,通往亞洲、歐洲和美洲的最短通道有望開辟,北極地區豐富的油氣資源將能加速開發,更加源源不斷地運往世界各地。通過北極資源的開發和挖掘,俄羅斯不僅能緩解飽受經濟制裁的燃眉之急,也為俄羅斯民族復興提供了長遠的戰略資源保障。
顯著的戰略地位為打破西方地緣遏制提供了“突破口”。從俄羅斯當前的安全形勢來看,波羅的海和東歐方向,北約歐盟雙東擴,不斷擠壓著俄羅斯的地緣戰略空間;中東方向,敘利亞局勢風起云涌、劍拔弩張,不久前美國總統特朗普下令使用巡航導彈對敘利亞實施打擊,美俄在敘利亞的妥協與緩和更加遙遙無期;環顧高加索和俄東南部地區,顏色革命、恐怖主義頻仍,不斷擾亂著克里姆林宮的戰略神經;東亞西太方向,半島局勢日益惡化,薩德部署已成事實,美國在東西兩個方向上鉗制“雙頭鷹”的戰略布局昭然若揭。
在四面楚歌、八方圍困的情況下,“向北突圍”無疑為俄羅斯打破地緣困局提供了有利契機。俄羅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通過北極地區可以俯瞰整個北半球,從北極對美國本土實施打擊是對美軍事行動的最短路徑,而且隱藏在海冰之下的核潛艇更加不易被發現,這也是冷戰時期美蘇之所以在北極地區密集部署大量核彈頭和戰略武器的主要原因。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全面撒網咄咄逼人的情況下,俄羅斯將戰略突圍方向選擇在北方,在北極地區強化軍事部署和力量介入必將對美歐形成強大的戰略威懾,為同美西方博弈奪取更多的戰略籌碼。
新航道的產生為貿易重心北移開辟出“黃金水道”。隨著全球變暖、冰雪融化,北冰洋的冰層厚度開始逐漸變薄,現在西北航道每年大約有5個月的適航期,預計到21世紀中葉北冰洋將被海洋完全覆蓋。北冰洋航線將成為是連接亞州、歐洲與美洲大陸和大西洋、太平洋的最短路徑,比傳統的巴拿馬運河航線至少縮短6500千米,一旦北極航線開始啟用,將使全球航運業每年節省數十億美元運輸成本。航道的北移必然會引起貿易和物流中心的轉移,北極地區必將興起更多的經貿中心和金融中心。對于俄羅斯而言,借助北極航道開辟的東風,打造并主導“環北極經濟圈”的發展,必將為俄羅斯經濟騰飛添加新的活力 。

俄羅斯將國旗插入到北極海底以宣示主權
從軍事價值來講,新航道的開辟將會為俄羅斯海軍力量的整合和策應提供前所未有的契機,當年日俄戰爭中俄羅斯之所以在對馬海戰中慘敗,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俄羅斯北方艦隊無法穿過冰雪覆蓋的北冰洋對太平洋艦隊進行支援。北極航道運行后,俄羅斯西部的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與北部的北方艦隊和東部的太平洋艦隊將通過連續寬廣的北冰洋連接在一起,真正實現從“分散作戰”到“力量一體”的整合。
相比以美國為代表的環北極國家而言,俄羅斯在經略北極上有著更多不可比擬的優勢條件,如果克里姆林宮發揮優勢搶占先機、因勢利導,必將重塑北方戰略態勢,開創新的地緣政治藍圖。
歷史地理優勢 俄羅斯鐘情北極已有數百年歷史,早在彼得大帝時期,服役于俄羅斯海軍的航海家維塔斯·白令就于1728年奉彼得大帝之命成為穿越亞洲與北美洲海峽的第一人,該海峽也因此被命名為“白令海峽”。1920年3月,蘇聯成立“北方研究及貿易考察隊”,并于1926年4月15日宣布東經32度04分35秒到西經168度49分30秒之間所有北極陸地全都屬于蘇聯。2007年8月,俄羅斯科考隊員在國家杜馬副主席奇林加羅夫的帶領下潛至4000多米的海底并插上了俄羅斯國旗,以此宣誓俄羅斯主權。可見,俄羅斯對北極的經略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沿革和悠久傳統的,無論是在歷史認同還是在經驗積淀上,其他國家無法與之媲美。
縱觀俄羅斯在國際格局中的地理位置,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海岸線和最廣闊的陸地面積,尤其是在北極圈內,俄羅斯占據了北極圈內對應的最多陸地領土以及對應的海洋面積,俄羅斯宣稱其總面積60%的土地在北極地區。優越的地理條件使得俄羅斯無論是在資源、能源、航道還是戰略上都掌握著重大的主動權。
技術領先優勢 “北極三葉草”軍事基地歷時9年完成,從目前公開的該基地相關資料來看,俄羅斯已經擁有了很多世界最頂尖的技術,沒有征服嚴寒的高新科學技術,這樣的軍事基地無法完成,這意味著“北極三葉草”的意義遠不止一個軍事基地,它標志著人類已經邁出了征服北極的重大跨越。
事實上,俄羅斯相對西方進軍北極的技術優勢還不止于此。據俄羅斯國防部透露,俄軍方將逐步增強適應北極環境的艦船力量,2020年前將為海軍打造能在北極地區執勤的伊萬·帕帕寧號巡邏艦,它將配備反艦導彈和100毫米口徑AK-190型艦炮;俄羅斯軍艦在北極地區還有一個壓倒西方的關鍵優勢,那就是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在北極比美國的GPS精度高出幾倍,在冰面復雜、通航難度極大的北方航道上,定位精度將極大地制約艦船的導航與通行;此外,相比美國而言,俄羅斯擁有世界上真正意義上貨真價實的破冰船隊,這將為俄羅斯在航道搶占上贏得不少先機。
法理規則優勢 北極作為一個新興戰略區域,存在著大量主權爭議、法律模糊、界限不明等問題,世界各國對北極地區的領土聲索、利益訴求莫衷一是、不可開交。但俄羅斯卻在搶占國際法理上先行一步,提前布局,不僅形成了初步完善的法理體系,也在北極規則制定權中占據了一定的主動。
2010年4月,俄羅斯和挪威就巴倫支海劃界問題達成協議,解決了兩國長達40年的爭端,不僅使領土問題得到解決,也為俄羅斯與北極其他國家解決主權爭議、海洋劃界問題開創了先例、贏得了主動。關于洛蒙諾索夫海嶺大陸架界限的問題,俄羅斯早在2001年就向聯合國提出了申請,并于2004年編制出世界上第一幅北冰洋海底地形圖,2005年又對門捷列夫隆起進行了考察。現在,俄羅斯依然在為尋找科學證據不懈努力,科考團要用科學證明這塊土地屬于俄羅斯。一旦聯合國承認俄羅斯對這一海域的主權權利,那么包括北極點在內的120萬平方千米將成為俄羅斯的轄區。
戰略統籌優勢 近年來,俄羅斯政府高度重視對北極的戰略謀劃和整體統籌,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北極戰略,包括以能源探索、開發、利用為主的能源戰略,以“環北極經濟圈”和貿易重心北移為主的經濟戰略,以北極航道開拓、維護、使用和管理為主的海上通道戰略和以強化北極軍力部署和維護北極安全的軍事戰略。通過整體戰略體系的構建和塑造,使得克里姆林宮沿著清晰而明確的戰略目標穩步推進,將頂層設計優勢逐步轉化為戰略實踐優勢。
2008年俄政府頒布了《2020年前俄羅斯聯邦北極地區國家政策原則及遠景規劃》,首次確定了俄羅斯北極戰略的戰略目標和執行機制;2009年頒布《2020年前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戰略》,將北極戰略提升到新的更高戰略層次;2014年5月,克里姆林宮批準了《俄羅斯2020年前北極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國家綱要》,為具體實施北極戰略規劃提供了行動指南;2015年7月,俄羅斯總統普京批準《俄聯邦海洋學說》,北極方向被列為俄羅斯海上戰略的優先方向。通過一系列體系化、具體化、多樣化的法規文件,不僅有效地確定了俄羅斯北極戰略的方向性問題,而且明確地規定了實施北極戰略的實施步驟、組織領導、部分協調、任務分工等具體性問題,形成了全面而詳細的戰略統籌優勢。

俄羅斯“北極三葉草”軍事基地

俄一艘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停靠在北極圈內一處基地
隨著北極地區逐步成為地緣政治的熱點地帶,圍繞北極資源的爭奪和戰略博弈必將愈演愈烈,作為大國角逐的“新高地”,北極態勢的發展與演變將對俄羅斯大國復興戰略產生深刻影響。
環北極博弈加速“北極軍事化”進程。環北極國家為在北極地緣博弈中搶占先機,紛紛加大北極地區軍事力量部署,“北極軍事化”呈現出愈演愈烈的傾向。2014年,俄羅斯成立北極地區聯合戰略司令部,分批次組建3支極地旅,新建大量深水港、機場和防空雷達站,為防空部隊列裝克拉蘇哈新型電子對抗系統,為北方艦隊建立現代化空中、水面戰場監視系統。近日,俄羅斯在紀念衛國戰爭72周年閱兵式上,還首次展示了用于北極地區作戰行動的道爾-M2DT和鎧甲-SA防空系統等軍事裝備,充分宣誓俄軍捍衛北極利益的堅定決心。
目前,美國在阿拉斯加駐有約2.4萬名軍人,建有3個陸軍和3個空軍基地,還有相當規模的海岸巡邏力量和設施。加拿大軍隊自2001年就開始對北極地區進行巡視,并在北極地區建立了兩個軍事基地,丹麥于2009年宣布組建北極聯合指揮部,組建北極快速反應部隊。挪威也將軍事指揮部遷移至北極圈內,并加強北極地區的軍事部署。挪威、丹麥、英國、瑞典等北約國家每年都舉行代號為“忠實之箭”的演習。可以預見的是,為保衛在北極地區的安全和戰略利益,增加參與北極事務的博弈籌碼,環北極國家必加快推進北極軍事力量介入進程。
戰略力量的有限性規定著戰略目標的有限性。盡管環北極各國都對北極有著不同的戰略訴求,但力量的有限性決定了戰略目標的有限性。對于俄羅斯而言,俄羅斯聲索面積達120萬平方千米,控制著5600千米的北方航道,無論是在軍力部署、國際法理還是科學技術等方面都有著相當大的力量和優勢。因此,聲索北極地區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加快推進北極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控制和管理北極航道將成為俄羅斯經略北極的戰略目標。
但對美國而言,美國之所以能夠介入北極事務,主要在于擁有阿拉斯加的主權,由于沒有足夠的戰略砝碼,美國不可能像俄羅斯那樣制定宏大的北極戰略目標,只能有限地對阿拉斯加地區向北冰洋延伸600海里的大陸架提出主權要求,美國的北極戰略主要關注的是北極地區的“航行自由”與國家安全。同樣,對加拿大而言,盡管加拿大在北極地區面臨的主權糾紛問題嚴峻,但由于其國力、軍事實力以及北極的特殊地理狀況,加拿大唯有靈活務實地推進北極戰略才能真正維護本國利益。因此,不同國家在北極地區的利益訴求取決于其戰略力量的強弱,只有占據戰略上的優勢,才能在競爭與較量中掌握主動。
合作與競爭共存將成為北極角逐的新常態。隨著各國參與北極事務的力度和熱情逐步擴大,地緣重心北移將為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環北極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將會為各國帶來不可低估的經濟利益和戰略價值。因此,從長遠來看,大國利益決不能僅僅只限于本國,尤其是隨著北極區域化正在從經濟領域拓展到政治、軍事、安全、外交等各個領域,世界各國在北極問題上的交融性和共同利益與日俱增。某一國家企圖單獨應對挑戰或獨自侵吞利益幾乎變得不可能,北極國家只有共同協商對策,擴大合作,減少分歧,才能真正在北極開發和利用中實現雙贏。
對于俄羅斯而言,一方面克里姆林宮將繼續運用法律武器和軍事力量,繼續推進領土主權的論證和聲索;另一方面,正如普京總統反復在重大國際場合所闡釋,俄羅斯歡迎世界各國參與北極事務,加大在北極事務中的交流與合作,在合作與競爭共存的國際政治環境中實現本國利益的最大化。

俄羅斯北極地區軍演

俄羅斯北極破冰船的更新換代有效支撐了俄羅斯北極戰略
責任編輯:彭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