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正華
澳大利亞發布首份《海軍造艦計劃》
柳正華

2017年5月16日,澳大利亞政府發布首份《海軍造艦計劃》(下稱“計劃”),提出未來30余年將投資890億澳元(約664億美元)實施海軍艦隊更新,建造新型海軍艦艇和潛艇。該計劃是澳政府《2016年國防白皮書》中提出的打造現代化防衛能力的國防計劃之一,目標是將澳大利亞海軍打造成一支現代化的地區性威懾力量,主要內容包括建造12艘潛艇、9艘護衛艦和12艘近海巡邏艇等海軍裝備,并振興澳大利亞艦船工業。該計劃稱,此舉將為履行澳政府“自二戰以來最大海軍能力重建”的承諾奠定基礎,形成長期、可持續的海軍造艦及艦艇維護能力。
21世紀以來,澳大利亞面臨的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尤其是亞太地區力量格局在發生根本性轉變,在新的形勢下,塑造能應對新威脅和新挑戰的軍事力量,廣泛參與國際事務,成為澳大利亞國防領域重點考慮的問題。鑒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澳大利亞認為其當前遭遇大規模侵略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安全威脅來自周邊海域,因此其海軍擔負著保衛國家安全和海上利益的重任,并需要擁有協助盟軍開展全球聯合行動的能力。因此,建設一支現代化的海軍力量就顯得至關重要。
長期以來,澳大利亞艦船工業投入不足,造艦任務缺少計劃性和連續性,導致艦船工業陷入繁榮-衰退的周期律,人才流失嚴重,技術能力嚴重不足,難以承擔起海軍現代化的重任。而澳大利亞政府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不希望將自身安全寄托于盟國身上,一直追求建設獨立自主的國防工業,實現國防基礎設施與武器裝備的本土化。
在海軍大規模發展需求與艦船工業能力矛盾的背景下,澳大利亞國內振興艦船工業的呼聲日高。隨后,澳大利亞政府邀請蘭德公司對其艦船工業進行了系統研究,蘭德公司于2015年4月發布了對澳大利亞海軍造艦工業的綜合研究報告《澳大利亞海軍造艦力量:備戰21世紀》,系統性指出了澳大利亞艦船工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隨后2016年,澳政府接連發布了《2016年國防白皮書》《2016年綜合投資計劃》和《2016年國防工業政策聲明》,確立了澳大利亞的長期防務規劃和防務投資組合、工業發展計劃等。
“計劃”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臺,其核心旨在系統統籌海軍未來造艦計劃,為艦船工業提供穩定的投資和造艦業務,在打造強大的現代化海軍的同時,推動艦船工業平穩發展,塑造獨立自主的艦船工業。

澳大利亞總理視察造船廠

澳大利亞現役的柯林斯級潛艇蘭金號
“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兩部分,其一是規劃未來艦隊建設,打造強大的海軍艦隊;其二是規劃艦船工業人力資源和工業基礎的發展,提升艦船工業能力。
逐步完成12艘新型潛艇建造,維持水下作戰優勢。澳海軍目前擁有6艘建造于20世紀90年代、水下排水量約3400噸的柯林斯級常規潛艇。基于未來將面臨更嚴峻的海上挑戰的認識,澳政府計劃將海軍潛艇規模增至12艘,并逐步替換柯林斯級潛艇。
2016年,澳海軍在德國216型潛艇方案、法國短鰭梭魚方案、日本蒼龍級改進型方案中,選擇采用法國國有船舶制造公司的短鰭梭魚潛艇方案。
短鰭梭魚方案由法國正在建造的梭魚型核潛艇衍生而來,把核動力系統換成6部柴油機、3具鋰電池、2套AIP系統,水下排水量高達4500噸,續航力12000海里(持續在海上作業3個月);AIP是法國新開發的柴油重整燃料電池,使潛艇能持續以14節速率潛航1周。計劃首艇2022年—2023年開工建造,2030年代初服役,末艇2050年代初服役,澳大利亞將在南澳奧斯本船廠建造該新型潛艇,預計耗資500億澳元。為避免換代過程中出現能力缺口,澳海軍將繼續對柯林斯級升級維護。新艇建造的同時,澳大利亞將開展未來潛艇能力研究,通過不斷發展潛艇與反潛能力來維持水下作戰優勢。
由于法國國有船舶制造公司承諾所有潛艇均在澳大利亞本土建造,該項目將從21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為澳大利亞創造1100個直接就業崗位,通過供應鏈創造約1700個間接就業機會。澳大利亞艦船工業還能獲得法國國有船舶制造公司知識產權和技術數據轉讓,將大幅提升其潛艇工業技術水平。
推進新型驅護艦建造,2030年代后形成更強大的水面作戰力量。澳海軍目前的水面作戰力量主要由3艘建于20世紀80年代、滿載排水量4100噸級的阿德萊德級護衛艦,以及6艘建于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滿載排水量3900噸級的安扎克級護衛艦組成,澳政府正開展新型驅逐艦與護衛艦項目,完成以上艦艇的更新換代。
澳海軍目前正在實施3艘霍巴特級宙斯盾防空驅逐艦建造計劃,該艦由西班牙納凡蒂亞集團基于F100護衛艦方案設計,滿載排水量7700噸,防空射程150千米,可與預警機、反潛機等協同作戰,首艦2018年服役,預計澳大利亞船廠有望承擔該計劃55%以上的建造工作。澳大利亞還計劃投資350億澳元建造9艘護衛艦,2027年—2030年開始服役,以替換安扎克級護衛艦。澳大利亞認為,在2035年,澳海軍介入最多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將匯聚全球約半數的潛艇,因此未來護衛艦要擁有很強的反潛戰能力,同時需要具備不俗的防空和反艦能力,可獨立遂行作戰使命。通過更新換代,使澳海軍至少保持一支水面戰斗群(1艘驅逐艦和3艘護衛艦)隨時可戰,并在90天內使第二支戰斗群做好戰斗準備。
當前,英國BAE系統公司、意大利造船金融集團和西班牙納凡蒂亞公司均入圍了新型護衛艦競標。澳大利亞屆時也將要求承包商轉讓相關技術。新型護衛艦將在南澳奧斯本船廠建造,預計能創造2000多個直接就業機會。
為本國和周邊國家批量建造巡邏艇,提升維護海上安全的能力。澳海軍現有10多艘排水量270噸的阿米代爾級巡邏艇,用于執行近海巡邏、安全監視、打擊偷渡、走私販毒及其他非法入境的任務。澳政府提出2018年開始建造12艘新型近海巡邏艇,預計耗資30~40億澳元,2030年代初完成全部建造工作,替換阿米代爾級巡邏艇,提升近海安全監視及打擊非法活動的能力,維護海上安全。
根據太平洋海上安全計劃,澳大利亞還將耗資3億澳元為帕勞、斐濟等周邊國家建造19艘巡邏艇,2025年前完成建造工作,以加強周邊海域安全,將直接創造約200個就業崗位。
此外,澳大利亞還將建造其他小型艦艇,如獵掃雷艇、兩棲登陸艇等。
支持本國船廠的現代化改造,壯大本土艦船工業基礎。澳政府宣布將投資13億澳元,重點支持南澳奧斯本船廠和西澳亨德森造船廠開展現代化改造,前者未來主要建造水面主戰艦艇和潛艇,后者主要建造小型水面艦艇。
此外,在潛艇、驅逐艦建造中,澳方要求合作方提供設計方案和技術轉讓,由澳大利亞船廠完成建造,借此發展澳大利亞的艦船工業基礎。預計2026年海軍造艦從業人員將增至5200名,同時在供應鏈端創造近萬個就業崗位。
同時,“計劃”還呼吁各級各地政府、工業部門、大學、科研機構及專業協會共同參與,全面支撐造艦工業發展,培育一支實力雄厚的技能型人才隊伍和完善的工業基礎設施。

阿德萊德級護衛艦悉尼號

安扎克級護衛艦
針對《海軍造艦計劃》,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曾發表聲明說:“這個造艦計劃是澳大利亞和平時期在國防和海軍方面最大的投資,將使澳大利亞海軍使用最前沿的技術。”新的海軍計劃將為澳大利亞提供上千個就業崗位,推動澳大利亞造船業的繁榮發展,增強澳大利亞國防和海軍實力。
強大的國防工業能力,是實現國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礎。但國防工業的維持,有賴于穩定的投入和裝備發展的持續牽引。《海軍造艦計劃》的提出,無疑為澳大利亞艦船工業注入了強心劑,未來二三十年,在強有力的投資刺激下,澳大利亞將構建一支規模可觀、性能先進的現代化艦隊,同時推進艦船工業的全面提升,初步實現艦船工業的自主化。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