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貝 蔡鈺(實習生) 圖|EMO攝影 高蒙萌
馬志文 周曉蕾尤在征途 不忘初心
文|殷貝 蔡鈺(實習生) 圖|EMO攝影 高蒙萌

馬志文 (右) 珠海善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曉蕾 (左) 珠海樂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海歸,并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可以說是大多國家實現自身飛躍的必經之路。
在文化創意產業中,親歷多種文化碰撞的海歸原本獨具優勢。但根據國家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只有不到10%的海歸進入文化創意產業,大部分人還是熱衷于從事金融、IT等行業,因為這是贏回在國外學習成本的最直接途徑,而文化產業則無這種捷徑可走。
但敢于突破常規,才有可能超常規發展;敢于顛覆傳統,才能不斷創新。馬志文和周曉蕾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千軍萬馬之中不僅“大著膽子”轉型成為“文化人”,還將國際視野接上了本土地氣兒。
“樂士”是英文單詞“ Let's ”的直譯,馬志文將它解釋為:快樂的人一起做喜歡的事。而文化也不需要高高在上,那應該是更多人的體驗和感受。所以,樂士文化區要專注于文化創意孵化和運營,把文化創意作品集中起來建成體驗、展示、互動平臺為主的聚集地,將文化創意從意識形態轉換為“看得見、摸得著、可參與”的形態。他希望能打通文化創意產業的“最后一里路”,讓更多的創新創意助推經濟的轉型升級。
考研?出國?工作?創業?2005年夏天,西南財經大學本科畢業的馬志文和絕大多數畢業生一樣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學長的意見給馬志文的職業規劃找到了初步的方向,“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只有了解工業,未來的路才會越走越扎實、越走越寬廣。”于是,德豪潤達管理培訓生,一個非固定的工作崗位,他從研究院、車間到終端市場,先后在六個部門工作。“雖不深入,但基本掌握了企業研發、生產、銷售等各個流程,受益匪淺。”
一年后,馬志文選擇出國深造,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留學歸國后進入了中國工商銀行廣東分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2010年,創業的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和幾個志同道合的伙伴開始涉足股權直投。幾年來,他曾密集地接觸了近200個項目,其中有三分之一以投資人的身份進行了實地考察、對接。
“剛開始的時候還是太稚嫩了,對于項目的判斷內功不足,也走了很多彎路。值得欣喜的是,團隊的成長是飛速的。”在從事股權投資的那些年,互聯網相關項目占了很大比例,一個跨產業的電商項目藍圖,在馬志文的腦海里漸漸萌芽并越來越清晰:自營跨境電商業務、電商智能倉配一體化服務、電商產業園,三個項目的籌建,同時鋪開。2012年,他在珠海創立了珠海善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如今旗下已經有珠海善達網倉、珠海巨斧電商、珠海樂士等6家企業。2014年初,巨斧旗下自營跨境電商品牌“異國優選”上線。2015年的“雙十一”當日,善達網倉發貨量已經達17000個包裹。
短短數載,雖然在直投、電商運營、倉配物流等領域相繼發力,但馬志文看到了“互聯網+”時期另一股潛在的力量——“文化創意+”。他認為,傳統粗放式生產制造模式必須重塑,其中一條快捷的路徑就是結合文化創意,從而提高服務業高的附加值化。2015年,他幫助老家潮州市一家傳統陶瓷制品制造公司利用3D打印和電商網絡,對其產品原形植入了一些文化元素、動漫形象,同時對產品的外觀包裝進行了品牌重塑。其毛利從15%直升至40%,這一成功的案例更堅定了馬志文進軍文化產業的信心。
而這個想法正好與曾任珠海最早的文化創意產業園V12總經理的周曉蕾不謀而合。作為珠海市海歸青年交流促進會的發起人,他們在積極籌備珠海留學生節的各項工作中對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都是土生土長的珠海人,都有過在英國留學的經歷,最重要的是,他們對想做的事情都有著一種執著。在首屆留學生節的海歸青年圓夢座談會上,他們提出的創業新項目“樂士文化區”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認可和支持。
有想法容易,落地難。在珠海已經有了V12、金地動力港、金嘉等文化創意產業園后,“樂士”的位置應該在哪里,內容又應該是什么?周曉蕾對此是明確的。“希望在這個地方能讓‘文創落地’,為文創類企業搭建最優的展示舞臺,并以獨有的主題性多功能開放式公園以及大量形式各樣的文化活動讓大眾‘走進來’。”
與馬志文理性的投資分析不同,周曉蕾對文化產業有著更多感性的“偏愛”。
6歲跟隨父母入珠,從珠海二中遠赴英國留學7年的她,當初原本想追隨自己的興趣學習藝術設計,但在父母的勸說下還是選擇了工商管理、法律、金融等專業,并獲得工商管理、法律雙學士學位及國際金融碩士研究生學位。回國后的七年中,她協助父親打理工廠,并快速完成了人生大事,結婚、生子。原本是讓大多女性艷羨的完美“劇本”,但周曉蕾卻總覺得少了些什么。內心充滿著“要自己做些事情”的想法,她輾轉了制造、教育、服飾零售等行業,最終,少時的文化情結讓她回歸“初心”。
在全程參與了“V12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建設及運營后,她發現珠海文創園區里業態是不少的,但是規模都不大,而且比較散,許多項目在本地發展比較緩慢,卻是墻內開花墻外香。更讓她感動的是那些人,他們有創意、有內涵、有情懷,卻不善經營。他們或許過得并不好,卻對自己的小事業有著無限的熱愛,始終堅守。要怎么才能幫助他們,要怎么才能讓珠海的文創花香滿園?周曉蕾的構想是:以“游樂場”為載體吸引市民和游客,以沉浸式體驗作為服務內容,最終輸出銷售優質的文創產品和服務。這一模式充分借鑒了互聯網思維:分享、開放、表達,也跟馬志文的理念并行在了同一軌道上。
然而,用互聯網思維打通文化產業的“任督二脈”,關鍵在于產業上下游整合。為此,馬志文和周曉蕾成立了珠海樂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專注于文化創意孵化和運營。業務范圍包括文創產業項目的投資、文創產業園區項目開發、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組織、會展活動策劃和承辦等。
馬志文將這間公司的使命總結為“文創落地”,即通過對旗下子公司的整合,形成產業協同,將文化創意從意識形態轉換為“看得見、摸得著、可參與”的形態,讓其真正走近大眾的生活。而樂士投管同時扮演著媒介的角色,在項目運行中起著中間介質的作用,為一些發展方向良好,但在經營上或是資金上有困難的文創公司提供策略支持并為其引入投資與合作伙伴,使其實現企業新生。
簡單來說,目前樂士投管旗下擁有燈塔聯盟負責團隊搭建;樂士文化區作為物理空間,導入客流的載體;北裔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則進行文化植入;米立創意設計中心則配合完成產品設計研發;極光影像專注宣傳推廣;樂品對接商業運營;巨斧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聚焦于網絡通路的產品銷售;善達網倉最終完成倉配一體化以及配送。如此,八個企業由點到面帶動八個環節,一個從研發、創造、形象呈現、展覽展示、銷售渠道、再到倉儲物流的完整產業鏈搭建完成。
“在這個文化產業生態圈里,希望重點培育一批有產業前景、兼具藝術創新的文化企業和項目,讓它們在生產、生活和生態的相互交融中茁壯成長。甚至重新定位文化創意的重要性、獨特性與時代價值,不斷探索藝術與產業雙贏的前行之路。”這,不僅是馬志文和周曉蕾所暢想的,更是他們所為之不斷努力的。




除了孵化、投資文創企業,“樂士文化區”與其他文創園區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再是辦公空間、生活配套、產業孵化服務為主的寫字樓形式,而是以活動、旅游、展覽、銷售互動為主的空間。從某種程度來說,填補了珠海文化產業園區的空白。同時,還將民生和產業有機結合,文化區中社區公園就占地5萬平方米,對市民和游客均免費開放。
周曉蕾介紹說,樂士文化區將有8大板塊將陸續開放。“樂創”為聯合辦公空間、互動工作室和創意生活館,在樂創,市民和游客可以第一時間接觸到最新的設計產品,最有意思的創意概念,讓這些既有顏值又具功能的創意設計產品走進生活常態,提升生活品質;“樂潮”為小眾潮流文化聚集地,是專為小眾潮流文化愛好者打造的潮流文化聚集地;“樂觀”為空中藝術展廳,該藝術館將對所有文創團體和企業開放,未來珠海的市民及外地游客朋友們也可以在這里看到全年無休的、來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各種藝術類型的展覽;“樂坊”為音樂基地,用以舉行音樂類的小型展演;“樂秀”為專業劇場及黑匣子先鋒劇場;“樂酷”為體育運動區,并向市民和游客朋友們免費開放;“樂趣”為主題兒童游樂區、同人文化體驗館及Tweeny生活館;“樂窩”為社交型青年公寓,2017年4月推出,僅半個月就收到近3000份報名表,樂窩現已全部滿員,還有數十名在waitting list等候。樂士文化區還打造了每年一次的“Tweeny造夢節”,給所有人一個展示“夢想”的舞臺。
此外,周曉蕾和馬志文還希望樂士文化區成為城市的文化集散地。在這里,可以體驗cos文化及電競類游戲、創意市集、極速運動、原創樂隊演出、流行文化、動漫周邊、舞臺表演、各種展覽等等。可能現在看上去有點小眾,但在周曉蕾看來,以后都會發展成為大眾文化。據統計,同一時間在樂士文化區可以舉辦20多場大大小小的活動,而且每周都會出新,人們每次到來都是全新的體驗。



誠然,走進如此多元、時尚的文化體驗中,人們很難想象這個位于前山岱山路的“樂園”以前竟是破舊廠房、城中村和垃圾場。馬志文至今仍然談記憶猶新,就在一年前,這里是怎樣的滿目瘡痍,臭氣熏天;就在一年前,他每天早上六點趕到施工現場,比包工頭還早;就在一年前,他奔波在工地上,穿壞了至少五雙鞋;就在一年前,他和周曉蕾在夢想開始的地方,堅持走到了今天……曾經,為了買三萬還是十三萬的滑滑梯糾結過,也為了服務的空間多一點還是租售的空間多一點彷徨過。每每此時,他們會相互鼓勵,問問對方,“初心是什么”“以后回頭再看會不會后悔”?每每回答,他們依然選擇堅守。
在他們看來,“樂士”最大的成功不是建成了,掛牌了,而是始終沒有背離最初的軌道。就在不久前,他們還共同創立了“樂士創業基金”,用股權人的收益扶持本土企業和原創活動。僅僅半年,幫扶總款項已經超過400萬元。
而對于年輕人創業,馬志文和周曉蕾都認為,核心的基礎是創業者需要具備客觀的自我認識以及分析決策的能力,而不是盲目創業,為了創業而創業。找個優秀的企業積累工作經驗和創業資源,鍛煉出分析決策能力,是能夠使創業事半功倍的選擇和基礎。
至于未來,馬志文曾寫過一封信“致未來的自己”。信中提及兒時手邊那本經典童話《小王子》,也問及自己是否記得年少時的初心?年幼時的籠中之鳥而今已在藍天自由翱翔,昨天和今天的辛苦付出,終究變成蜜糖。但他仍然要對自己承諾:“現在的我還會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若在未來的未來,萌生了放棄的念頭,請回過身來看看年少的我;為了成為未來的你曾經奮力拼搏的那個我。那個我,必定會是你勇敢走下去的動力。但愿未來的你,仍是懷揣初心與夢想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