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中國拒絕洋垃圾,德國每年100多萬噸的垃圾該怎么辦?”德國《柏林晨報》近日報道稱,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進口國。經常有巨大的集裝箱船滿載廢品抵達中國。尤其是來自美國、歐洲的洋垃圾。中國宣布嚴禁進口洋垃圾的消息一出,德國等歐洲回收業者都為之色變。
根據德國環境部的統計數據,僅2014年,德國向中國出口的洋垃圾就高達112萬噸,其中1225噸是危險的廢物垃圾。另一個歐洲大國英國出口中國的垃圾每年達150萬噸到200萬噸。英國媒體曾表示,垃圾當中很大一部分并沒有被用作循環再生的原材料,而是在中國境內被非法傾倒。法國等西歐洲國家出口到中國的洋垃圾也不少。
《柏林晨報》稱,中國進口歐洲洋垃圾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中國是世界工廠。滿載著牛仔褲、冰箱和電視屏幕的巨大集裝箱船離開中國港口出口歐洲,而回程卻空蕩蕩的。“聰明”的商家就開始用空集裝箱裝洋垃圾運回中國。在他們看來,歐洲國家在浪費很多有用的原料。歐洲出口到中國的垃圾由此飛速增加。一條“洋垃圾出口鏈”早已形成:回收公司到當地垃圾公司以高于當地的價格收集各種垃圾,然后運到荷蘭阿姆斯特丹、德國漢堡、比利時安特衛普,再從這些港口運往中國等國家。柏林自由大學循環經濟學者施瓦爾茲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許多西歐國家20多年來出口到中國的洋垃圾增加幾十倍,甚至數百倍。其中,許多垃圾常常不被當成垃圾申報,而是作為可回收利用的產品向外出口。出口商可避開高額稅收,獲得更多利潤。
歐洲出口的洋垃圾主要有哪些?循環經濟學者施瓦爾茲指出,一是電子垃圾,包括電腦、電視、手機、家用電器等。德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歐洲每年生產的電子垃圾超過1000萬噸,歐洲3/4的電子垃圾被非法出口到非洲和亞洲。歐盟要求電子產品生產者在2017年前必須自行回收出售產品的45%,但由于非法的電子垃圾交易很賺錢,歐洲的電子垃圾正規回收處理渠道根本敵不過非法貿易。
二是廢舊金屬。歐洲許多舊船被運到亞洲國家,然后在海灘被拆卸,當成鋼鐵垃圾出售。比如,一家印度公司從歐洲購買一艘遠洋輪,轉手在印度按廢舊鋼鐵重新銷售,就可掙到400萬美元。
廢塑料制品也是一大出口商品。數據顯示,僅去年,中國就進口了730萬噸廢塑料制品,價值37億美元,相當于全球廢塑料進口的56%。德國柏林廢品咨詢師奧利弗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德國超市回收的塑料瓶一半以上被運送到中國等亞洲國家處理。這些廢舊塑料瓶被處理后,制成合成粗呢毛衣,銷售到歐洲。他估算,16個瓶子就可以做成一件毛衣,材料費用不到1歐元,而毛衣的價格則在50歐元以上。
歐洲出口的舊衣服也非常多。許多歐洲人每年都會把舊衣服、鞋帽等洗凈,放入社區的回收箱里。德國環保部門估計,德國人每年捐出的舊衣服約80萬噸。這些舊衣服本來是捐給各地窮人的,卻被一些公司銷售到非洲及亞洲國家。由于舊衣服回收利潤很大,近年來,歐洲甚至出現“舊衣服黑手黨”,街頭出現數千個非法回收箱。他們把舊衣服收集后,轉手賣給其他國家的貿易商,每噸可獲得500歐元左右收入。
中國政府發布洋垃圾禁令后,歐洲數量驚人的垃圾的去處成了個大問題。在歐洲有數千家公司的業務范圍就是向中國出口洋垃圾。總部位于布魯塞爾的全球性貿易團體——國際重復利用工業局表示,盡管該局支持中國推動廢料質量提高,但禁令對中國和全球的經濟以及環境都是“毀滅性的”。該組織向WTO寫信指出上訴觀點,并呼吁中國政府重新考慮禁令,探討以其他方式保證進口廢物的高質量標準。
施瓦爾茲認為,中國拒收洋垃圾。從長遠看,對全球具有深遠的正面影響,有利于垃圾循環政策,減少排放。為了解決根本問題,各國需進一步對整個供應鏈加以改進,減少垃圾。許多歐洲民眾也支持中國拒絕洋垃圾的做法。在柏林一家中學擔任教師的安內特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直到現在中國要禁止洋垃圾,德國媒體才曝光原來歐洲出口了這么多有毒垃圾到中國。她認為,一直作為“環保先鋒”的歐洲,這種做法顯然是錯誤的。歐洲應為中國的環境污染負起一定責任?,F在中國禁止洋垃圾,歐洲應該支持,而不是擔心垃圾出口少了,沒錢賺了。▲
環球時報2017-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