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斌+王雅欣
7月6日,印奇受邀參加在中南海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他是在場最年輕的企業代表,曠視科技無論從體量還是創立時間,也都比受邀的另外兩家企業小很多,“但是我們代表著新動能,也許是最有希望的行業!”
深灰色緊身T恤,紫色運動短褲,健碩的身材配上利落的板寸頭,加上臉頰上冒起的幾顆青春痘,面前的這個年輕人就像一個剛從籃球場下來的大學生,而不是一家知名科技企業的聯合創始人兼CEO。
“你好,我是印奇!”沒有多余的客套,他一開口就顯露出對局面和時間的掌控力,“我先介紹一下我個人和公司的歷史以及現狀,時間大概在15分鐘左右。”
說著,印奇徑直走向會議桌靠門的一邊——這是他習慣的位置——身后是一塊巨大的白色寫字板,幾乎占據了一面墻。只見他抓起一支筆,刷刷寫下了一組數字,確切地說,是一個個年份,代表著他人生的每一個重要階段。
第一個數字是88——他是1988年生人。一年前,年僅28歲的印奇在福布斯公布的亞洲“30歲以下30個領袖人物”榜單中,被放在企業科技人物排行榜的首位,印奇和曠視科技也因此迅速走進了公眾的視野。
在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的大門左側,佇立著一個兩米高的變形金剛“大黃蜂”,這不僅僅是為了炫酷,更是代表著印奇和曠視科技一直追求的方向。
2006年,帶著造機器人的夢想,印奇考入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后來,被選入計算機系的姚期智實驗班(簡稱“姚班”),學習算法和軟件,方向更偏重人工智能理論。
姚班是由世界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院士于2005年創辦,致力于培養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世界一流高校本科生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競爭力的領跑國際拔尖創新計算機科學人才。
在姚班的求學經歷,不僅讓印奇對于尊重原創和鼓勵創新有了深刻的認識,在基礎性的技術能力方面也得到很好的鍛煉,而且還結識了在他創業歷程中最重要的兩位小伙伴——唐文斌和楊沐。直到今天,清華大學的標簽依然深深植根在印奇的心里,在他的科研技術團隊中,90%來自于清華大學。而姚期智院士,也作為曠視的技術顧問,也不時給予指導。
大二時,印奇進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這段經歷讓他不斷接觸和參與到行業最前沿的技術領域,畢業前夕,印奇已經作為專項小組負責人開始為微軟研發人臉識別系統了。為了這個項目,他推遲了出國的時間,卻因此開始了創業的歷程。
2011年,清華大學舉辦“挑戰杯”創業大賽,印奇和唐文斌、楊沐合作開發互動體感游戲《烏鴉來了》參賽,這是一款基于人臉識別和人臉追蹤技術的游戲,玩家通過搖晃頭部控制游戲里的稻草人,攔截從天而降偷食的烏鴉。
這款游戲最終獲得了大賽的冠軍,而游戲中不得不搖頭晃腦的設置也促使玩家活動頸椎,深受久坐辦公室的白領們喜愛,迅速沖進中國區蘋果官方游戲下載排行榜前5名。
《烏鴉來了》讓印奇等初嘗到創業的喜悅。2011年10月,三人聯合創辦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然而,三個潛心專研技術的極客并不適應需要時刻揣摩玩家心理的游戲行業,深感和當初的目標相去甚遠,于是果斷放棄了正在開發的第二款射箭游戲,尋找新的創業領域。
為了彌補硬件方面的專業短板,2011年,印奇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兩年后,他中斷博士學業,回國繼續創業。
“他每一步都非常有目的性的!”曠視科技品牌市場負責人謝憶楠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做人臉識別的時候,當時缺少對整個3D相機硬件的基礎性理解,所以他就去哥倫比亞大學學技術,把最前沿的技術拿到中國來。那時他第一步選擇的是要把這個技術做成中國第一,后來去湖畔大學學習管理也是如此。”
在曠視科技網頁上有一句話,如今已成為公司上下共同的價值觀:“Power Human with AI.(為了人工智能終將創造的所有美好)”。
“我們內部有個文化叫‘技術信仰,價值務實,機器人是公司的大目標,但在實現的時候,將它拆解為一個個可實現的路徑,這樣,大目標才能實現。”印奇說。
“如果從業務上介紹的話,我們一般會從兩個維度來談曠視,一個是技術維度,另一個是創業的維度。”印奇用熟悉的套路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道。在他看來,曠視并非一個人類學公司,而是一個深度學習公司,深度學習是AI的核心技術,通過模擬人腦的算法,輸入大量的數據,從而完成各項指令和任務。
然而,要達到這樣的能力,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印奇和同伴們首先從中間環節入手,即機器視覺領域,“這個或許需要5~8年時間,于是我們又從中選擇了一個垂直的人類識別的子領域,可能需要3~5年的時間,才能夠真正實現商業化。”
“三步走”戰略成為印奇創業之初的“小目標”,經過6年的發展,用印奇的話說,如今的曠視已經處在第一步和第二步中間,“可能是1.6步吧。”他笑道。
談到技術領域,印奇又開始滔滔不絕,“我們現在的技術狀態叫‘4+2+X。”其中,4代表4種我們認為特別有價值的圖象的內容,包含臉、人、車和文字,都跟人相關。2其實是視覺和控制的結合,控制就是說人的眼睛在識別功能之外,其實最重要的作用是協同腿和手的功能,比如導航。X則是個性化的定制服務。

印奇。
在印奇看來,曠視的成功,從創業維度,在于與行業的深度結合。2012年8月,face++人臉識別云平臺上線,通過這個平臺,面向全世界提供開放式的人臉識別服務。“你把數據傳給我,我識別分析后,再反饋給你。”印奇介紹,目前,face++人臉識別云平臺已經服務了150多個國家,有超過30多萬的開發者,累計的有效數據量可能超過100億條。
但在印奇看來,由于平臺是通用的,真正面臨一些深度的應用時,就會顯得淺。于是,從2015年開始,曠視開始與行業合作,“我們要叫‘AI+行業,而不是‘行業+AI,這兩個其實是有區別的。”印奇進一步解釋說,所謂“A+行業”,就是以AI為核心競爭力主導,然后深入到行業,去改造這個行業的上下游和整個業務流程。而“行業+AI”就像把AI做成一個外在的技術,在里面局部做一些調整,前者是更深度的影響,后者則是淺層影響。
“我認為如果要把一個行業做扎實,就一定要深入到這個行業去做。”印奇表示,從2015年開始,曠視開始選擇兩個大的行業,金融和物聯,開始深耕“AI+行業”。比如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提供身份實名認證和刷臉支付,在物聯網領域提供政府安保、智能樓宇和無人超市等。
據印奇介紹,未來可能還將在偏向工業基礎的領域布局,比如未來的智能工廠、智能制造領域,為用戶提供智能化的視覺和控制技術,讓未來的機器人變得更智能。而要將這個目標真正做得徹底,印奇預計是到2020年左右,在此基礎之上,搭建產業平臺,在同每個行業合作的時候,有一些資本或產業的合作方式,這樣就可以讓AI能夠賦能到更多的行業,雙方之間形成效率的提升。
謝憶楠是2014年來到公司的,回想起和印奇的初次見面,他忍不住笑了,“一看怎么這么年輕,總覺得不靠譜。但說過幾句話后,感覺他其實也有很多困惑,有很多思考,真的是在當一個事業去做。”
曾在多家公司工作過的謝憶楠很喜歡曠視的工作氛圍,他的員工編號為30,也就是曠視第30名員工。不久后,公司獲得47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得到迅猛發展,如今已經發展為近500人的中型企業。更是以20億美元的估值被科技部列入中國“獨角獸”企業榜單,成為人工智能行業估值最高的企業。
隨著公司規模的日趨擴大,僅靠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難以吸引人才,而公司的決策也越發慎重,公司不再僅僅以技術為驅動,更需要一個管理者和決策者。
然而,在印奇心中,比起做管理,研究才是他的興趣所在。但從公司角度來說,真的能把技術做好的一家公司,一定是要將技術、產品和市場結合起來,光閉門造車做不出世界一流的技術。
因此,2015年,印奇參加了馬云創辦的湖畔大學,成為首期學員。用他的話說,從馬云身上,他學到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方法論,更多的是人生經歷的分享。
盡管是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CEO,但印奇并沒有獨立的辦公室,只有一個開放式的工位。據印奇介紹,目前曠視科技的組織結構趨于扁平化,在創新業務里面,在公司大的戰略方向和框架下,對具體的創新其實是比較放權的,“我們有很多小的創新團隊,內部叫突擊隊,這個小團隊里的人的能力很強,但是團隊并不大。所以我們其實本質上是讓這些團隊的成員有內部創業的感覺,讓他們自己去做嘗試,同時給他們一些更多的資源。”
在曠視科技3樓的辦公室,入口處懸掛著一臺顯示屏,顯示屏下方,兩部用三腳架支起的攝像頭將來來往往的人“盡收眼底”。
一群前來參觀的外國留學生正興高采烈地圍著攝像頭扮著各種鬼臉,在顯示屏上被自動識別為“訪客”。而對于曠視的員工而言,每天“刷臉”上下班卻已是考勤的常態。
在4樓展廳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每個員工都在攝像頭之下,隨著人的走動,基于人臉識別出的性別、年齡等信息也會即時顯示,比如一個男員工頭頂顯示出M/25的字樣。
據謝憶楠介紹,隨著擁有越來越多的大數據,未來甚至可以實現一張臉掃過,包括身份證號、手機號、活動軌跡等都會一并顯示,人證合一、人號合一將會更加精準。
可是屆時還有何隱私可言?個人信息的安全又如何保證?
對于這個問題,印奇認為,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一個新的技術可能會帶來一些生產力的革新。以互聯網行業為例,其實線上的很多數據已經暴露,從邏輯上來說已經沒有隱私了,但是這些隱私如果能被好的公司,以及合適的機制去保護起來,就依然是可控的。
“更重要的是去看它可能帶來正向的價值。”印奇說,在這個基礎上,對數據建立一個合理合規的機制。
7月6日,印奇受邀參加在中南海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他是在場最年輕的企業代表。“這個會比我想象的輕松!”印奇說。在這次受邀的三家企業中,曠視科技無論從體量還是創立時間,都要小很多,“但是我們代表著新動能,也許是最有希望的行業!”
印奇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介紹了曠視科技的情況以及未來AI的發展趨勢。“總理也問了很多問題,問得很細,顯然對AI行業非常了解,特別是談到中國有一些原創性的技術時,看得出來總理非常高興。同時,總理表示,整個人工智能行業,其實本質上是一個技術和大數據結合的行業,中國人口基數大,在大數據層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囑托我把技術和場景落地化做好。”印奇回憶說
7月20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六個方面的重點工作,對此,印奇認為,一些法制上的空白會逐漸填補,未來人工智能會得到更加快速的發展。
“從中長期看,國家給了一個非常明確的時間表,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我們必須有干勁,在人工智能這樣一個大的行業的競爭和國家競爭中,中國是有機會去作領導者的,所以我們可能更代表未來吧。”印奇說。
印奇并不擔心AI行業出現泡沫,認為AI未來還是一個相對高門檻的競爭行業,本身具有技術壁壘。而對于曠視來說,這些年一直保持人才體制最優秀,技術最領先。除去技術之外,AI行業跟數據的結合非常深,一個公司如果不掌握數據的話,將很難在這個行業里長久發展。因此一定還是要深入到行業里,有內部的數據循環,可以把這個技術變得越來越好,用戶體驗也越來越好,然后獲得更多數據應用,形成一個正向的滾雪球的效應。
“在一個百花齊放的階段,如果真正把AI與各個行業的應用做到深度的結合,我覺得會涌現出一些相對平臺化的公司,他們會與另外一些行業形成很好的輻射。”印奇說,“這樣的公司如果真的誕生,也標志著中國AI行業即將進入到一個真正相對高速發展或者成熟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