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祝立
在女兒的高中畢業典禮上,她被授予“上海市三好學生”的榮譽稱號,并作為畢業生代表發言。一直以來,女兒成績優異,高考分數更是超過了復旦大學的錄取線,親友們紛紛向我表示祝賀。大家似乎都期待著我推薦幾個靠譜的培訓機構,最好能列出一張從幾歲開始培養什么興趣特長的列表供他們參考。但我和那些急于“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家長想的恰恰相反,一直以來,我很少干涉女兒的成長,任由她自然發展,我只在一旁靜靜守護。

尊重天性,讓童年盡享玩耍的快樂
玩,是孩子的天性。從女兒小時候起,我就把玩耍作為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任務”。她蹣跚學步時對什么都好奇,我頂住家里長輩的壓力,在確保她安全的前提下,任她自由探索。她三歲以前,我的業余時間幾乎都在陪伴著她,一有空就帶著她出門到處玩兒。
女兒三歲的時候,跟著我們第一次坐火車?;疖嚶龁拥哪且豢?,女兒趴在車窗邊,目不轉睛地盯著車窗外緩緩后退,還有疾馳而過的風景,臉上滿是好奇。那一刻,我滿心期待著這次旅行能讓孩子“看看世界,增長見識”。
事實卻讓我失望了。女兒還小,剛走幾步就嚷嚷著叫大人抱。吃過午飯才玩了一會兒,她就開始犯困,愛哭易怒。我和她爸爸帶著她在幾個景點之間走馬觀花,一路上被她弄得疲憊不堪,興致全無。經過第一次并不“成功”的旅行,我開始反思:這樣的旅行并不適合孩子,既然要玩,就要玩個暢快!
第二次出行時,我們調整了策略,以設施齊全的親子酒店為主要目的地,去一兩個距離酒店近、交通又方便的景點,減少游覽時間和項目,多出來的時間讓孩子在泳池中撲騰、在草地上翻滾、在沙灘邊踏浪……時間在水花、清風和細沙中悠悠流淌,我們度過了一個個慵懶的午后。這種以“純玩”為目的的旅行,看似“虛度時光”,卻也有意外的驚喜。
寒假,我們帶她去日本北海道旅行,她從沒見過那么多雪,在雪地里玩了很久。開學后,老師讓每個孩子畫一畫假期的見聞。女兒畫了一棟日本民居,低矮的圍墻外豎著一根電線桿,兩層的房屋上還有接收電視信號的天線。老師點評說她很好地抓住了日式建筑的特點。我們只知道她在玩雪,卻不知道她也在細心地觀察周圍的景物,并深深印在腦海中呢!
自主自律,讓好習慣成為學習動力
女兒上小學的第一天,我鄭重其事地告訴她:“以后你就是小學生了,學習是你的事情,遇到困難要學會自己解決,不要依賴媽媽跟爸爸的幫助?!?/p>
有一次,女兒做完數學作業,讓我幫她檢查。我發現有三道題目做錯了,告訴她:“你的作業里有錯題?!迸畠簡枺骸澳睦??就一題嗎?”我并沒有直接回答她,而是讓她找出來并更正。她順利地找出了兩題,還有一題怎么也找不出。我建議把錯題留著讓老師批改,女兒雖有些不情愿,但照做了。第二天,女兒根據老師的批改作了更正,由于印象深刻,那一類的題目她再沒有做錯過。
從那以后,女兒明白我在學習上給她的幫助會非?!傲邌荨薄>枚弥?,她向我尋求幫助越來越少。有一天,我看見她在擺弄錄音機,才知道原來老師布置的“默寫”作業。以前課文短,她就把課文全部背出來,再默寫一遍,所有的生詞都包含在課文里了。那天的課文有點兒長,她打算讀一遍錄到收音機里,然后一句句聽寫出來。
雖然我是英語老師,但從沒系統地教過她。我放心地把教授知識的任務交給了老師,并且堅信:如果孩子的智力發育正常,那她一定能跟上學校教育的進度。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幫她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上,上課專心、回家先做作業后玩耍、寫作業前做好計劃……女兒在讀小學的時候,成績只是班級中等。我不斷告誡自己:既然已經在“緊緊盯梢”和“放任自流”之中選擇了后者,就該安安心心做一個“閉著眼睛簽名”的家長。在女兒的學習上,我并不看重結果,只要她努力了,沒考好也沒關系,努力給她創造“無壓”的學習環境。
到了高年級以后,女兒的學習進步很快,這種進步很好地激勵了她,在探究知識中獲得的快樂,不僅培養了她的自信心,也成為比物質激勵更加持久的學習原動力。
放下成見,讓孩子成為主人
讀高中時,寄宿生活讓女兒的自理能力迅速提升。她加入了學生會,參加各種社團活動,課余生活十分豐富。在以前,遇到難以抉擇的問題時,女兒總是第一個征求我的意見,到了高中卻不愿意我插手她的事情。我突然意識到,女兒渴望“獨立”,與其把她保護在家庭的羽翼下,不如教會她如何適應社會生活的規則。

在她高二下學期的時候,有一陣子總是沒精打采的,吃飯時匆匆扒幾口就不吃了。我忍不住詢問幾句,被她以“沒什么事”搪塞回來。
和女兒班主任聯系后,我才得知其中原委:原來,學生會想要拍攝一部微型紀錄片,此次的短片從出創意、寫劇本,到表演攝制,以及后期的剪輯配音都要學生自己完成,女兒是“總策劃”,很多事情都自己“擔”了下來。恰巧那段時間又是文理分科的關鍵時期,女兒在課堂之外還要準備出國求學的英語面試。要做到兩頭兼顧,談何容易!
丈夫得知后,堅決要女兒以學習為重,我卻更愿意聽聽女兒的想法。女兒也知道輕重緩急,但因為她對寫劇本和表演很感興趣,覺得這是枯燥學習之外的一種調節。當初是她主動請纓,如果臨時“撂擔子”實在失信于人。她一直瞞著我們,就是怕我們阻止她拍片。
女兒堅守承諾讓我很是欣慰,于是,我建議她和老師商量,把拍攝短片的時間延遲到期中考試以后,剪輯、配音等后期制作的工作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交由專業人員完成,節省下來的時間專心學習。女兒很認真地聽著,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有一天,女兒發了一條信息鏈接到我手機。我點進去一看,竟是她拍的短片,女兒擔任編劇,并參演其中。我好奇地問:“最后是怎么拍的?”女兒神神秘秘地說:“采納了一點你的建議,但不是全部!”孩子有了自己的主意,我是時候該放手了。
如今,女兒作為交換生前往瑞士學習。雖然不在我們身邊,但我們和她的視頻聊天反而溝通得更多了。女兒已經能夠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獨立讓她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也對父母的養育充滿感恩,常想著如何力所能及地照顧我和她爸爸。其實,對我們來說,她有這份心便足夠了。
作家尹建莉的一段話引起過我的共鳴:“如果一個人堅信每個孩子都是完美獨立的個體,堅信在這個孩子的內部早已具備了‘成為她自己的所有要素,就像一顆麥粒具備了所有成為一頭麥穗的要素一樣,那么他就會安全安心于做最簡單的澆水鋤草工作?!泵總€孩子都是獨特的,家長要做的只是為孩子提供適宜的成長環境,然后耐心期待成長中收獲的驚喜。
(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