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紅
天氣熱了,很多人都懶得做飯,不是叫外賣,就是下館子、吃快餐。但是,吃完之后,總有點不放心。經常有朋友問這樣一個問題:在外就餐時,什么方法能快速知道所用食材是否新鮮?
不新鮮油脂的鑒別方法
看看菜的顏色
如果油脂經過長時間加熱,已經氧化聚合,不僅會變粘,還會發生折光性的變化。看起來菜的表面比正常情況更明亮,明晃晃的,就要警惕了。
嘗嘗菜的口感
新鮮合格的液體植物油是滑爽而流動的,即便放的油多,也絕無油膩之感。在水里涮一下,比較容易把油涮掉。反復加熱使用的劣質油,因為已經發生氧化聚合,分子量增大,粘度上升,口感粘而膩,吃起來沒有清爽感,甚至在熱水中都很難涮掉。
聞聞菜的味道
如果一道素菜中帶有葷菜的味道,那就說明油脂是多次加熱過的,不是新油了。如果菜里有不新鮮油脂的味道,比如“哈喇味”“老油味”,那就更說明油的質量不佳。
冷卻之后的變化
如果是用新鮮植物油烹調的菜肴,那么油在室溫下冷卻后,還是液體的。把菜肴打包回家,再在室溫下打開,如果油脂已經凝固或半凝固,說明油脂的飽和度比較高,或者反式脂肪酸含量高,很可能是反復使用的老油。
不新鮮、劣質食材的鑒別方法
常見的情況是蔬菜新鮮度降低、豆腐發酸變味、魚類存放太久肉質過爛或有腥味等。由于餐館的食材都是提前處理,非常容易繁殖過多細菌。特別是夏天,要高度警惕豆腐變酸,以及涼拌菜變味的情況。
此外,調味品也有可能是假冒偽劣產品。比如點心、涼菜或蘸料里加入了已經氧化酸敗的花生或芝麻醬,就能吃出來“哈喇味”。
為什么麻辣味或香辣味食品大行其道?一則迎合了人們追求刺激的本性,二則可以利用濃重的調味來掩蓋低質量原料的真相。所以,越是吃味道濃重的食品,越要認真品味其中的本味,避免被劣質原料所危害。
一些餐館善于把低檔原料做出高檔原料的感覺,要小心鑒別。我曾去餐館吃孜然羊肉這道菜,吃了一口,就發現根本不是羊肉。因為就算是放了很多孜然,羊肉的味道和口感,也是沒法用其他肉來模擬的。同樣,優質的牛肉,也沒法用老牛肉通過加入嫩肉粉之類來模擬出來。嫩化處理之后肉有點軟,但肉絲感也沒有了,吃牛肉比吃雞肉質地還要軟,豈不是很假。
通常調味比較清淡、烹調比較低溫的食物,很難用劣質產品來糊弄人。比如說,清蒸魚只能用剛殺的魚來做,而干燒魚、油炸魚就可以不用活魚來做,用冷凍多日的魚也沒問題。清炒蔬菜如果用不新鮮的油來做,很容易被顧客察覺;而加幾片五花肉和大量辣椒的干鍋蔬菜,用油炸多次的油來做,就不太容易吃出來。
不過,對于經驗不足、舌頭不靈的人來說,只要加的調料多,就容易遮蓋食物本身是否新鮮的信息。真想吃新鮮食物,又不想自己做,那就只能點那些味道比較清淡的菜肴,什么煎炸、干燒、干鍋、回鍋、燒烤、熏烤之類,都不要點。
給大家4個建議
看看食品安全等級
去餐館的時候,在懸掛營業執照的地方,會有一個“食品安全等級”的牌子。餐館食品安全水平有A、B、C三級,達不到C級,就不能營業。食品安全等級都是按硬標準評的,看看后廚就知道不同等級的餐館差別很大。大家曾經注意過這個等級標志嗎?
保留證據
去餐館吃飯要保留發票,至少是收據,以便出了任何問題之后有證據可查。每年夏天都有很多消費者因為在外就餐而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上吐下瀉,腹痛發燒,讓人痛苦不堪。不要小看“拉肚子”的事,這就是食品安全事件。
表明抗議
如果發現餐館的食物質量有問題,即便交錢之后,也要當面和店家表明你的意見。回去之后,要在網上做評價,廣而告之,讓不注重食品安全的餐館感受到壓力,吸取教訓。
及時舉報
如果在外就餐之后有身體不適,一起就餐的人也有同樣的不適反應,就說明很大可能是外餐引起的,建議直接打電話投訴。食品安全管理舉報熱線是12331。只有消費者的監督,才能讓餐館有自律的動力,我們在外的飲食也才能更加安全。
(摘自作者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