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歡
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美育是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有著重要的作用。”教育應予以充實,因為知識在寬度、深度方面是永遠不會滿足的。當今社會對音樂教育的關注和對從事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已上升到一個新高度,逐步使我國的教育實現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宏偉目標。
一、音樂文化的傳播者——音樂教師
音樂的產生是非常久遠的,并且隨著時間、空間、地域的變化也在發展著。作為人類藝術文化活動之一的音樂,隨著社會分工的歷史發展逐步表現出其職業的特征。從此,音樂職業開始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相繼出現了各類音樂從職人員。
在音樂歷史發展和音樂社會功能實現的縱橫兩方面,人類音樂文化之所以從萌芽發展到今天如此紛繁復雜的流派,關鍵在于有了音樂文化的傳播者——音樂教師,他們是這種發展的直接動力。千千萬萬的音樂教師把音樂這顆種子深深根植于人們的心中,世世代代精心培育和呵護。
二、音樂教師的素質結構
對于教師的要求,自產生教師這一職業開始便提出來了,眾說紛紜。無論古今中外的哪種要求,都體現了人們對教師這一職業的嚴格規范。鑒于音樂教育是一門特殊的文化教育,那么,作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除了“共性”外,還應具備什么樣的“個性”呢?
1.思想素質
音樂教育屬于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政治信仰、道德觀念,以及世界觀的形成。所以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首先要有社會責任感。當代音樂教師在種種音樂思潮、音樂作品沖擊下,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提高鑒別優劣的能力,把優秀的音樂作品傳授給學生,培養他們正確的審美情趣。其次,音樂教師應本著一顆熱愛學生、熱愛音樂教育事業的心,勇于奉獻,為人師表。只有在具備職業道德的條件下,才能科學地遵循藝術規律,以寬廣的胸懷、驚人的毅力以及對生活和社會深刻的觀察和敏銳的藝術思維來從事自己的職業活動并推動音樂教育事業向前發展。
2.專業素質
音樂泛指一個相當大的領域,包含了許多方面。音樂教師并非如一般專業人士那么精通某一方面,但他所了解、掌握的卻是比較全面的,樂理、和聲、聲樂、器樂、音樂史、指揮等都要有所涉及,成為“多面手”。因此,在培養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的過程中,不能過分強調某專業的水平,應注意各專業基本技能的協調發展。同時,音樂教師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無論在講臺上還是在舞臺上,都能很出色地表演,把美傳播給每一位學生。
3.文化素質
文化素質是指音樂教師在文學能力、藝術修養、教育理論知識、政治學、經濟學、史學等方面所具有的知識和能力。加強藝術修養、文學修養和歷史等方面的聯系、滲透,對于開闊藝術視野、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層次大有裨益。另外,學好教育理論知識是音樂教師登堂入室的“鑰匙”,教育學、心理學可以幫助教師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研究學生的道德品質,塑造其個性形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教學素質
教學能力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它與教師的
教學效果、與培養的學生質量有密切的關系。教學能力在音樂教育方面主要包括音樂課堂教學和音樂課外活動兩個方面的能力。音樂課堂教學能力體現在語言表達、教學組織、運用板書、彈唱、教具操作等方面,需要在實踐中加以總結,努力完善。而音樂課外活動則更加豐富,如組織音樂活動,參加競賽,創作,編配節目,發現、培養藝術人才,予以個別輔導等。
三、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它所追求的不是分數和升學,而是“育人”。《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到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上來。”這一重要戰略決策對于深化基礎教育領域的改革,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培養跨世紀的建設人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到底存在著什么聯系呢?下面將從幾個方面歸納總結。
1.思想素質教育
在思想素質教育過程中,學生往往是通過上一堂政治課、聽一場報告,或開會討論等形式被動地接受思想教育,沒有經過吸收和內化轉為自己的東西。音樂是直接表現人的情緒和內心感受的,音樂教育就是通過這一點,把很深的哲理以一種輕松、愉快、通俗易懂的形式表達出來,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情感中去感受、體會,在音樂的愉悅性、趣味性、審美價值和思想價值的統一體中自覺地進行自我教育。
2.文化素質教育
關于音樂教育與文化素質之間的聯系,許多科學實驗及教學經驗已證明了這一點。首先從具體方面講,音樂對各學科都有直接的影響:由于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音樂作品,因此音樂能夠與文科類課程的教學相互協調、合作。生理實驗證明,音樂能促進左右半腦的發育,并使兩者平衡發展,從而鍛煉創造性思維,培養聯想力、想象力,并啟迪靈感、減輕壓力、消除疲勞,提高學習效率。
3.心理素質教育和身體素質教育
心理素質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培養的是面向社會的人才,除了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外,還應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音樂具有潛移默化、輔助、促進的功能,這樣便于培養學生的協作心理、寬容心理、創造心理和同情心理等,使他們的個性心理協調發展。例如:通過合唱訓練,培養學生的協作性,進而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集體主義思想。
總之,音樂教育在教育大系統中是個較薄弱的環節,存在著許多難題,但我們也要看到近年來取得的可喜的成績。“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現今“科教興國”的戰略決策下,必須高瞻遠矚,重新審度音樂教育在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迎接新一輪的挑戰!
參考文獻:
郭聲健.音樂教育論[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