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聃妮
1941年,葉圣陶先生在《論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中對于“讀整本的書”,提到:“把整本書作為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因此,讓孩子讀整本書也是對目前小學語文教育缺失的彌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部分,做了這樣的表述:“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可見,讀整本書的意義重大。因此,我將指導性閱讀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導讀課設計
導讀課一般是在學生閱讀一本書之前進行,讓孩子從整體上把握住這本書的脈絡和走向,通過呈現書中精彩片段的方式,培養學生強烈的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讀書欲。
師生通讀整個故事后,在全班范圍內交流這本書的主旨,形成整體印象。(例如,在執教《羅伯特的三次報復行動》整本書導讀設計課中,我運用了“猜想閱讀”的策略,讓孩子們觀察封面、閱讀目錄,引導他們做出大膽的猜想。讓學生根據已知內容,推測未知內容進行猜讀,誘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最短的時間內激發兒童的閱讀期待。)
導讀課還要讓學生學會關注封面、封底、目錄、序言等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作品,若是外國文學,還要注意版本的選擇。最后可讓學生初步制定相應的讀書計劃,為閱讀做好準備。
第二階段:學生自讀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閱讀,我還根據本班讀書情況制定了比較契合學情的讀書計劃。
1.師生共讀,制定簡單的個人讀書計劃
每周安排一節活動課作為固定的閱讀課,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學生各自根據學習情況采取精讀、略讀或瀏覽的方法一天至少讀10~20頁,長此以往,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養成。
2.師生每月共讀一本書
(1)安排合理的在校讀書時間
確保每周在校一至兩個小時的班級共讀時間,每月共讀一本書,至少召開一到兩次讀書交流會,按照推薦的書目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進行師生共讀。師生共讀的學習方式是教與學的互動與補充,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可以分享彼此對書中內容的思考,交流讀書經驗以及彼此之間的情感。
(2)課外自主閱讀,讓閱讀更深入
自讀是閱讀的主體部分,主要指學生在課外自由閱讀,堅持默讀的習慣。教師可以限定大致的進度,等讀到某個階段的時候,全班進行一次討論交流。教師還可以通過討論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對故事內容有更深的感悟,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閱讀。(例如,《城南舊事》中重點塑造了幾種不同的女性形象。可以提問,這幾個女性形象有什么共同之處呢?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歸納。如果話題再深入一點,還可以讓學生就“作者為何塑造這幾個女性形象,她想表達什么”展開更深層次的討論。)
第三階段:讀書交流
1.潛移默化,熏陶感染
閱讀的樂趣不單單來自作品本身,也是在閱讀的討論與分享中獲得的。因此,開展閱讀和交流活動,要始終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因此,不管遇到什么類型的書籍,教師本身都應該有能力進行閱讀指導,這就需要教師首先投入到閱讀中來。
2.始終保留整體觀念,逐步深入閱讀
一本書留給學生什么印象,學生能從這本書中感受到什么是很重要。因此,在讀書交流的時候,教師要始終保持整體觀念,不能因為個別地方的處理而忽略了整體。因此,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個性體驗,又要對文本細節進行挖掘。在強調整體感知的同時,還應注意引導學生逐步深入閱讀,最終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目的。
3.適時組織開展班級讀書交流會,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討論是整本書閱讀指導中的重要環節,它不但能深化學生對書籍的理解,而且能培養學生持續閱讀的興趣以及對他們的情感進行熏陶。因此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整本書閱讀交流會,讓學生以聊書的方式,從情節入手,從整體出發,圍繞一定的主題對整本書進行討論,提升對文本的理解。
閱讀既要讀進去,體悟文字內涵,為寫作奠定基礎。還需要走出來,做一些理性的分析與思考。(以《親愛的漢修先生》為例,這本書的最大特點是用書信和日記穿插的形式來寫。在讓學生了解故事內容的同時滲透一些寫作方法,也是對語言表現形式的一種關注。在班級讀書交流的時候,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書的作者是誰?哪國人?”引導學生了解作者,讓他們知道了解作者也是了解故事背景的另一種方法,同時也有利于理解書中的一些內容。)
通過匯報交流的形式,使學生把散落在心中的信息重新進行排列組合,讓學生在腦海中構建整本書的框架。通過層層遞進的追問形式,讓學生從整本書的角度思考作者成長的心路歷程。
第四階段:拓展延伸
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師一定要和學生不止一遍地讀,這樣才能引領學生進行閱讀的深入。由整本書展開系列延伸活動,拓展作品的教育意義和價值。教學形式可表現為讀寫結合、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等。
兒童是成人之父,閱讀兒童文學也許能讓我們找回久違的感動和失落的童心。當我們把一本本有趣的耐人尋味的書帶到孩子們的面前時,朦朦朧朧間,我們也點亮了那盞讓人長大、讓人優秀的心燈。因此,我愿意做那位點燈的人。
參考文獻:
董菊初.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8-10.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