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新課標開始逐漸融入小學教育中,對教師和學生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挑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重點時期,教學過程需做到以人為本,將學生置于教學的核心位置,注重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學的終極意義所在。”而這也同時表明,小學語文傳統的教學方法將不適用于當下新課標的各個教學要求,對學生的培養方法也有了更嚴格的要求,這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需面臨系統式改革。對此,如何在新課標下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是探討的話題。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創新
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十分單一,教師在實施教學時往往只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缺乏對學生學習需求的考慮,久而久之使得學生對該課程失去熱情,對語文知識的吸收能力開始減弱。為改變這一教學現象,教師需圍繞新課標要求創新教學方法,從多元化角度融入不同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手段,從學生角度出發,靈活運用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水平,改善教學質量,使小學語文教學有效開展。
一、開啟游戲化教學,充分調動學習興趣
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需明確自身的教學義務及責任范圍,轉變教學角色,從主導人變為引導人,對教學模式進行全面創新。從小學生的心理角度來說,大多數小學生在課堂教學上相較于嚴肅單一的教學模式,更傾向于輕松、快樂的教學模式,教師可根據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從學生的興趣方向著手,再結合當下的語文知識內容,開啟游戲化教學環節,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得到快速提升。小學語文游戲化教學意味著教師需創造良好的游戲環境,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相應的氛圍,讓學生處于真實的游戲場景,使學生能盡快進入游戲狀態。對此,教師可開展情境化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例如,教師在教學《一枚金幣》這篇課文時,可根據文中人物角色,融入游戲環節,教師可預先根據課文內容制作相應的游戲教學方案,再進一步根據方案分配任務角色,將各個角色臺詞一一演示。教師可讓學生自愿參加,讓某學生扮演文中的父親,再根據課文內容讓其他學生分別扮演媽媽、兒子,讓學生以模擬情境的形式進行角色扮演游戲,將《一枚金幣》這篇課文中的各個對話段落進行表達,使學生更貼切地體會課文中人物對話時的心情,增強語文實踐課程的吸引力。在實踐過程中,教師需結合課文情感引導學生的情感表達方式,運用人物語言技巧以及氣氛的渲染,將語文課文內容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及感情充分發揮出來。
二、開展語文知識辯論教學,增強課程吸引力
語文課程與其他重點課程相比最大的優勢在于綜合性強,牽涉內容范圍廣泛,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小學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與分辨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階段,也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此時的教育直接關系著學生的語文能力及基礎的功底,對此,為了給學生未來的學業生涯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教師可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開展相應的辯論游戲,以辯論游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思維創新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永生的眼睛》這篇課文時,可根據教學內容提出辯論題目:“作者爸爸為什么會答應把媽媽的眼角膜給予他人?”“最后作者為何會答應爸爸將媽媽的眼角膜捐贈給他人?”此時,教師可讓班級學生分為兩個辯論組,辯論方式是由兩組學生每人輪流進行,兩組學生需各持己見,提出不同的反對意見,辯論游戲獲勝的小組可以加分。通過辯論游戲過程,學生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在辯論過程中主動思考課文內容,不斷分析與探討,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通過語文游戲化教學不斷學習更多的新知識。
三、利用多媒體開展微課教學
在我國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與改革下,多媒體逐漸成為當前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在小學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學面臨的最大難點在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因小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限,在面對許多情感復雜和隱喻性較強的知識時,學生往往難以快速領悟,這就使得教學效果難以達到理想的預期目標。對此,教師可應用多媒體技術,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結合多媒體的聲音、圖片、視頻等功能,制作相應的教學PPT,將各個知識難點以更直觀的形式呈現于課堂中,讓學生能快速領悟其中的含義,掌握知識難點,使教學問題不再困擾教師與學生,并實現高效教學,學生的學習水平也能得到快速提升,這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有著極大幫助。
綜上所述,教育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發展過程,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過程需與社會發展及教育技術緊密聯系,從中不斷挖掘
新的教學資源,改變教學手段,從教學理念上創新各個教學方
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肖芳芳.淺談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N].衡陽日報,2016-12-1.
[2]王根才.淺談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34(11):195.
[3]李曉輝.淺談新課標下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才智,2013,14(34):19.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