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純
讓得小時候學數學,覺得數學真的是枯燥乏味,碰到解決問題,即應用題,要背一大堆公式,然后按公式套用,雖然成了解題的高手,但卻有些討厭數學。后來自己做了老師,發現總有部分學生一碰到解決問題就一籌莫展,痛苦不堪,教師賣力地講解卻收效甚微,同行也頗有同感。如何提高“解決問題”教學的有效性呢?顯然如我般記憶公式是不行的,經過多年的實踐、反思,有些許成功的經驗,希望能拋磚引玉,與同行共享。
一、理清“運算意義”把握有效性
關于運算意義的重要性,我有深切體會,去年新接一個班,班上部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我頭痛不已,本該用除法做的題做成減法,如求等邊三角形每個角的度數,一生用180-3,我說把180度平均分成3份,到底應該用什么方法呢?該生猜謎語似地說出加法、乘法,最后猜到了除法。還有一生用乘法做的題做成了加法,如一輛車每小時行駛80千米,3小時行駛多少千米?該生用80+3。我說:每小時行駛80千米是速度,3小時是時間,應該用速度×時間=路程,她一臉茫然,我轉而一想:這不是死背公式嗎?便馬上改用另一種方式引導:“每小時行駛80千米,3小時行駛了多少個80千米呢?”生說3個,我說3個80千米用什么方法做呢?她還是遲疑不決。究其原因是學生對運算的意義很不清晰。
從現代數學論的原則看,要教學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才能實現最大遷移,當學生建立起運算意義的清晰模型,對解決問題才能理解透徹。譬如教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時,我總是先力求讓每位學生深刻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再教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就容易多了,分數乘法的意義能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譬如以下兩題:(1)張大爺養了200只鵝,鴨的只數比鵝少3/5,養了多少只鴨?(2)張大爺養了200只鴨,鴨的只數比鵝少3/5,養了多少只鵝?第一題用乘法做,第二題用除法,但利用乘法的意義建立的關系式只有一個:鵝的只數×(1-3/5)=鴨的只數。可見運算意義的教學是解決問題的基礎。
小學解決問題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低年段注重結合運算的意義開展教學,中高年段逐步滲透關系式,如單價×數量=總價,速度×時間=路程等,但意義教學始終是前提,是基石,關系式建立在意義上才穩固。對運算意義的理解,直接關系到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貼近“生活實際”增強有效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美國教育家布朗認為:“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新課標也強調: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貼近生活教學不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內驅力,且可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教學植樹問題時,我從孩子們的手指展開教學:五個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長短不齊。大家猜猜是什么?生:手指。師:手指中也有數學問題呢。板書課題:手指中的數學問題——植樹問題,整節課由手指延伸到植樹、上樓梯、鋸木頭等,孩子們興趣盎然,積極參與。教學按比分配應用題時,我從學生司空見慣的沖牛奶這一生活實際入手,引出“沖牛奶中的數學問題——按比分配”。根植于生活教學,給“解決問題”賦予了情感與活力,學生不再感到單調乏味。在“百分數的應用——納稅”一課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模擬納稅的活動,學生在小組內自編題目,再由小組成員推選出一名學生當稅務工作人員,核查組內成員交稅情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油然而生,課堂效率大幅度提高。
將解決問題生活化,有利于調節學生的心理狀態,激發其躍躍欲試、積極探索的強烈求知欲,每當這時,我總會發現數學課堂馬上被激活了,學生眼中放出光芒。
三、把握“縱橫關系”提高有效性
新課標提出: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之間的聯系,感受數學的整體性,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教學切忌只埋頭拉車,更多要抬頭看路,把握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抓住關鍵,提高效率。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呈螺旋式上升,許多知識前后聯系,相互影響,如求幾個幾是多少,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都是一根藤上的幾個瓜,它們環環相扣,相互依存,每個知識點都是后一個知識點的基礎。再比如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與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解題方法完全一致,溝通知識間的聯系問題就變得簡單多了。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秩序存在于自然界和人類的一切活動中,教學必須循序漸進,系統進行,務使先學的能為后學的開辟道路。教學解決問題要有整體觀、系統觀,任何孤立的教學效果都不大,溝通知識間的相互關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縱向溝通固然重要,橫向比較也必不可少。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或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較”是一種教法,也是一種學法,它通過事物間相同特征或相異特征的比較,揭示事物的本質與區別。在解決問題教學中,我常常把學生易混淆的問題進行對比,譬如簡單分數解決問題與稍復雜分數解決問題的比較,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的比較,等等,在比較中學生的思維更清晰了,模糊的東西更明朗了,認識較之前更深刻了。
解決問題雖是師生頗感頭痛的問題,但如果我們從“有效”入手,理清意義、貼近生活、建立溝通,幫助學生化難為易,便能真正“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孔企平.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