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宴
唐代文學家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我覺得向學生傳授知識、道理固然重要,可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為重要。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自學習慣,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我們可以結合閱讀教學,以達到此目的。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踐也證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它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尋求答案,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在學習形式上,教師要想辦法用各種方法勾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商鞅南門立木》一課中,在學生讀完課題后,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提出疑問:商鞅為什么要在南門立木?他最終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么?然后讓學生邊讀邊想,讓學生在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獲得自主學習的成就感,這就大大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
在學習內容上,要激發學生對學習更多知識的興趣。比如可以布置一些背誦、收集資料、實踐調查的作業,開闊他們的眼界,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達到對知識如饑似渴的程度。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對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取得的成果及時表揚。教師的夸獎、家長的贊許、同伴的贊賞都會激發和維持學生的自學興趣,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變成自學的動力。
二、教給學生正確的自學方法
正確的自學方法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沒有阻礙地前行。
第一步,做好課前預習。在學習新課前,老師要以作業的形式指導學生怎樣預習,比如,認識生字、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等,并且讓學生把預習中遇到的沒有弄懂的問題記下來。在預習作業的評價上以肯定和表揚為主,以維持和鞏固學生的自學熱情。
第二步,抓住重點語句品讀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時邊讀邊想,以批注的形式隨時記錄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不懂的地方要與同桌或小組內的同學交流討論。教師還要在這一過程中指導學生體會并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了解文章的構思、結構,并且能夠使學生在今后的寫作中學以致用。比如,在學習《敦煌壁畫》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句和關鍵詞來學習課文,讓學生體會作者“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并讓學生領悟這種先進行整體概貌的勾勒,再加以重點形象地記述的寫法的好處,然后,再引導學生想一想這種寫法可以用在哪一類的文章中,讓學生自覺地把自己學到的東西用起來。
第三步,拓展延伸。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再提出一些開闊性的問題。比如,在學習《少年閏土》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想象閏土長大后和“我”見面時的場景;在學習《美麗的規則》時,我們可以問學生:如果當時人們不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又會是什么樣的場面?這樣既讓學生對文章主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又讓學生在自由想象中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有了正確的自學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學能力,平時要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方法去主動自學,多找一些課外的短文讀一讀。教師也可以適當布置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讓學生寫一寫讀書過程中獲得的感悟和心得,鼓勵學生之間互相交流。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
習慣具有強大的力量,它主宰著人的行為,推動著人的進步。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會使人終身受益。那么,怎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呢?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的指引了。
首先,需要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小學是學生習慣的養成階段,但由于其年齡特點,自控力不強,讓他們自發地養成自學的習慣有點不切實際,這時就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家長的監督了。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老師可以要求學生每天在家閱讀課外讀物半小時,并請家長監督。一個學期后,大部分學生都會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即使老師不再做出硬性的要求,學生也會自覺地去讀書。另外,在日常教學中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我們要把它納入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中,對學生細心指導并且持之以恒,直到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為止。每節課前老師可以創設情境,講一個與課文有關的小故事,或者是提出一個問題等,勾起學生的閱讀欲望;在讀課文時,可以采取自讀、分角色讀、比賽讀等多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中體會文章的語句之美;在組織學生討論時,老師要明確討論要求,適時引導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給予學生正面的評價,好的想法要及時表揚,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加強對自主學習的熱愛。
總之,自學習慣的養成和自學能力的提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長時間地、不間斷地培養。作為老師,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強化,最終促使學生習慣成自然,在“習慣”這一力量的推動下不斷提高自學能力,讓他們因自學習慣的養成而終身受益。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