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沐真
冠心病、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人們更多地把這些疾病稱之為老年疾病。這些疾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又可以說是生活方式疾病。這些老年性疾病并非是衰老的“必然過程”,如果在生活方式上加以注意,不但對已經出現癥狀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同時也能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因此,看似不經意的“吃、穿、住、行”等生活細節,對于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切不可疏忽大意。
冠心病:心態平和益養生
首先,注意總熱量平衡,保持理想體重。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要有規律,不要過饑或過飽。另外要注意食品品種豐富,不可過分單調和偏食。
其次,限制碳水化合物(糖類)的過量攝入,尤其是單雙糖的攝入量。碳水化合物在總熱量中構成比應為55%~70%,是主要的熱能物質。如果大量攝入糖類特別是單雙糖和葡萄糖、蔗糖、麥芽糖等,則易使甘油三酯升高,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
最后,限制飽和脂肪酸,增加不飽和脂肪酸。對于脂類的攝入,總的原則是低脂飲食,使脂肪比例僅占總熱量的15%~25%,其中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的比值為1~1.5,膽固醇控制在每日300g內。動物脂肪主要含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可使總膽固醇升高,應加以限制。
此外,冠心病的發作常常與季節變化、情緒激動、體力活動增加、飽食、大量吸煙和飲酒等有關。中老年人要預防冠心病,應該適當的運動,鍛煉心肺功能,改善心血管在內的循環系統。
高血壓:低鹽少油勝吃藥
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不但需要終生吃藥,還要終生控制飲食。
在所有的飲食要求中,控制食鹽的攝入量被認為是控制高血壓疾病的最關鍵因素。高血壓患者食鹽攝入量每天應控制在6g以下,如同時服用利尿降壓藥物,血壓就會下降10mmHg~20mmHg。如果高血壓患者每天攝入鹽20g,即使吃利尿降壓藥,血壓也不會降低。
如果出現動脈硬化、高血脂癥等并發癥后,除了采用低鹽飲食外,還應控制和減少脂肪、總熱量的攝入,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入。選擇魚類、禽類、瘦肉等動物性食品,多吃豆類制品,控制和減少脂肪的攝入。最好不要飲酒,如果要飲,每日飲用量折合白酒不能超過50g。抽煙對高血壓病患者來說也是一個不良的習慣,戒煙有利于穩定血壓,減輕病癥。
另外,高血壓患者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增加含鈣豐富的食物食用量。常見的高鈣食物有鮮奶、豆類及其制品,宜多吃新鮮深綠色蔬菜、海帶、木耳等。每天吃新鮮蔬菜不少于400g,水果100g~200g。
老慢支:過早晨練要不得
不少“老慢支”患者認為適當的鍛煉會對病情有所幫助,這也無可厚非,不過專家指出,鍛煉可以但要講究方法。過早的晨練很容易使身體著涼,從而導致舊病發作。因此,專家建議這些患者在鍛煉的時間上要有所講究,最好上午10點以后再出門鍛煉,一般應以有氧耐力運動,如步行、慢跑和游泳為主。需要提醒的是,大霧天氣不要出門鍛煉。
另外,不要吃生冷食物以免舊病發作。在食物選擇上要吃一些易于消化而又營養豐富的食物,如青菜、蘿卜、西紅柿、豆制品之類,忌食辛辣、煙、酒、油膩、醋腌及海腥發物,少食油炸煎烤及不易消化的炒果,如花生、瓜子之類。
糖尿病:控制飲食最重要
通過飲食控制,可促進尿糖消失,空腹血糖降至正常,糾正代謝紊亂,防止各種并發癥。應根據病人體重、勞動強度測出所需主糧的量,每天主糧不高于250g。如再感覺饑餓時,可增加些既含有高纖維,又能降血糖的蔬菜量,如洋蔥、芹菜、海帶、菠菜等。
蛋白質類副食品如豆制品、牛奶、瘦肉等都可食用,攝入量成人每日每公斤體重1g;孕婦、哺乳期、營養不良及合并感染時,每日每公斤體重1.2g~1.5g;兒童為每日每公斤體重2g~3g。脂肪攝入量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每日每公斤體重0.6g~1g,總量約為50g~60g。肥胖病人應少吃脂肪多的食物,每日不宜超過40g,消瘦病人可相應提高脂肪量,但原則上不能超過糖的一倍。選用各種植物油作烹調油。限制攝入腦髓、蛋黃、魚卵、動物內臟等含膽固醇高的食物,以降低血脂含量,改善血液粘稠度,防止并發高血壓病及冠心病。
在運動方面,運動可增強對糖的耐受性和降低對胰島素的依賴性,減少胰島素需要量,降低血糖,改善血脂的代謝異常。適當的運動可控制肥胖。選擇慢跑、散步、練功十八法、健身操、太極拳等項目,從短時間、小運動量開始,持之以恒。但重癥糖尿病人不宜空腹運動,以防發生低血糖休克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