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四
這幾日,我沉迷于萬瑋老師所著的《教師的五重境界》里。萬瑋老師可真是教育界里的哲人。他的“教師五重境界論”給了我很大的震撼,俯視著我這二十幾年的教師生涯,讓我歡喜讓我憂,讓我情不自禁地臣服于他的腳下。今天,我看到了書中的《數學日記》里講解到:“我經常會把講臺讓給學生,請學生講給全班同學聽。我想通過這種方式告訴每一個人,自己弄懂是不夠的,還要通過自己的講解讓別人也弄明白”。看完這句話我激動萬分。原來這種方法萬老師也用過啊!當年我用這種方法時,我可是戰戰兢兢的。今天,看了萬老師的書,我終于長舒一口氣。有了萬老師這個“靠山”,我也總結了一下把講臺讓給學生的諸多益處。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直以來,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坐在臺下聽老師傳授知識,老師站在講臺上講,這是固有的模式,是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傳統教學的方式都是以老師的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學習。雖然在教學中也強調師生的交流,生生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師控制下的“我問你答,一問一答”。像那些讓學生查找資料,集體討論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少而又少,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對文本的解讀來發表自己的看法與意見的機會。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學習負擔重,壓制了學生自主性學習。可是,人們已經習慣于這種模式……
而我一改這種模式,讓學生走上講臺,這是學生從未經歷過的,他們會覺得非常驚奇,會想去嘗試一下,去展現一下自己的能力。因此,他們對這種學習方式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會積極踴躍地參與進來。而我的“讓位”,是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自由發揮的平臺,再加上我的不斷鼓勵和嘉獎,使他們在享受成功的喜悅時,更會激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加強學生參與課堂的教與學的過程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教的重要途徑,而提高課堂學生參與度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與學的過程的實現,需要其自身發展具備一條件。其中一個主要條件是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的發展水平。因此,為學生實現主體地位創造條件,教師就應該給學生構建一個“參與”的平臺,讓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來展示自己的風采,這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為學生實現主體地位創造條件。所以,當我們大膽地把課堂讓給學生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為學生鋪設了一條走向參與課堂教與學的陽光大道。當學生走向講臺開始,就是像老師一樣開始了教與學的過程。要想教好,必須先要好好的學好,這樣,教與學就變成了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而這個整體必須要學生來組織,來協調,來實施,這無疑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和適應參與的能力,發揚了學生敢想、敢說、敢做的精神,培養學生愿學、樂學、會學、善學的能力。
三、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那些走上講臺的學生,他們要向全班同學講解自己所要學的課文,這極具挑戰性,符合中學生好奇求知愛表現的心理特征。他們為了展示自己,會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查找資料,去備課。要想把課備好,首先必須反復地閱讀課文,對課文內容要熟讀于胸,然后才能了然于胸。此外,還要大量查找相關資料,對課文內容做補充理解。這個流程下來,對于本課,甚而是本單元的知識要點、學習方法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何愁成績不提高?把講臺讓給學生,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而且促進了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經過一學年的嘗試,我所教的兩班同學語文成績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是為了不教,俗話說得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多年的教育教學生涯中,我深刻地體會到了:教給學生如何去學習的方法遠比教給學生書本知識要重要得多的多。作為一個老師,她的最大的成功之處不在于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在于她的學生能夠學會多少。所以教學中要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既是傳授知識,又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教師既要作示范,又要與學生一起學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不斷要求指導學生嘗試運用各種方法,使學生很快把方法轉化為自學的能力。基于對此的認識,我把講臺讓給了學生,這不僅讓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還懂得了學習方法,明確了學習的方向,培養了學生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和能力,有了這個習慣,有了這個能力,學生就不會太依賴教師,自己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完成教師安排的各項學習任務。
但在把講臺讓給學生的過程中,作為老師還應該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教師在把講臺讓給學生進行學習能力的培養時,除了必要的指導、督促、表揚外,有時還需要采取持久而又耐心地訓練。二是教師在把講臺讓給學生進行學習能力的培養時,我們還要創造機會,根據課文的難易深淺,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語文素養才能得以全面的提高。“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初中生好動好奇,可以根據這個特點,教師多花些心思,為學生的學習設計一些適合的活動,搭建一個讓學生展現自我的平臺,找到一條讓學生愛上學習的途徑。
總之,教是為了不教,教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學,教會學生學。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是語文教學改革對教育的需要,是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培養現代人素質的需要。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能轉變觀念,學會構建立體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那么語文課堂的教與學就能發出蓬勃生機,就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真正做到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打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
何不把講臺讓給學生?讓自己在繁忙的教學中重回學生時代,感受一下重當學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