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蘭
摘要:積極語言HAPPY模式,是對人積極品質挖掘的具體應用,它關注的核心是普通人到底如何說話,說什么樣的話,能夠有利于引導自己或他人關注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發現和激勵他人的優勢和潛能。本文通過一個具體的教育情境,嘗試運用HAPPY語言模式,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尊重、寬容的心理品質。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HAPPY語言模式;教育情境;積極語言;感受;心理;品質;尊重;寬容;勇敢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 是20 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這股思潮的創始人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 。謝爾頓(Kennon M. Sheldon)和勞拉·金(Laura King)他們的定義道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本質特點“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它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 。
而積極語言HAPPY模式,是對人積極品質挖掘的具體應用,其關鍵假設是:積極語言能為自己,也能為他人帶來愉快體驗和愉快情緒。積極語言關注的核心是普通人到底如何說話,說什么樣的話,能夠有利于引導自己或他人關注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發現和激勵他人的優勢和潛能,促進積極的人際關系,讓生活更幸福,享受健康快樂人生。
HAPPY語言模式基本解釋是:根據預想的積極品質特征,教師用積極語言給予學生正向、具體、有目標效果的指導,使預想、期待的積極品質可操作化。HAPPY語言模式的具體含義:
情境:
一節大課間結束后,小瑞和我們班另一個男孩子推搡著進了我的辦公室,兩人衣衫凌亂、還喘著粗氣。不用問,準是打架了。我讓兩個孩子分別陳述打架理由,顯然,小瑞占理,是男孩先欺負他。那個孩子承認了錯誤,不該打架。而小瑞依舊不服氣,認為他受了委屈。我問他,想如何解決?他說,要打還回來才公平。如果你是這位教師,你該怎么辦?
情境分析:
由于我帶高中學段的學生,所以我嘗試以高中學生來分析。高中階段的學生他們特別關注自己在別人心目的形象尤其是關注在同齡人面前的形象,自尊心高度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類有許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種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頂峰,這就是個人的自尊心。
在這個情境中,由于小瑞受到欺負,這位同學可能有的心理感受是:難受、傷心、丟人、尷尬、沒面子。小瑞先被同學欺負,會感覺同學的不尊重他。感覺自己自尊心受傷。
在這個情境中,如果老師能讓這位同學感覺到理解和尊重,同時這位同學也能勇敢的面對自己提出的過分要求,有寬容的品質,諒解別人的不經意。
有人說,孩子一直在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他自然而然地就會自尊自愛,同時也給與他人尊重。教師在教育情境中要營造一種尊重的氛圍,這種尊重不是縱容,而是尊重學生的情感感受,老師尊重學生,學生之間相互尊重。
心理分析:
在對人際關系的重視方面,高中生自尊心逐漸成熟,開始看重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和形象。小瑞提出打回來的要求是想恢復自己被破壞的形象。
高中生人際關系問題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個性沖突是人際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由于從小生活在一個同齡兒童接觸較少的家庭環境中,因家庭的溺愛教育,形成了不肯謙讓、不受委屈的心理特征。大多數獨生子女都程度不同地有爭強好勝或不愿意幫助別人的個性心理特征,這類學生生活在同一集體中難免會發生個性沖突。
第二,各自不同的生活習慣而引發的情感沖突。來自不同環境的學生雖然生活在一個共同的集體之中,但由于小時候已經形成的不同生活習慣會使同學之間相互難以適應,而產生人關系的沖突。如有的學生喜歡干凈,有的學生喜歡物品擺放整齊。而有的則比較隨便,這就可能使生活習慣不同的學生而發生矛盾。
第三,同學之間的相互議論而導致誤會也能引發矛盾。有的學生在背后議論別人,一旦議論的內容被傳播,就有可能激發較激烈的矛盾。
第四,教師的不公平教育方法會導致對某個學生的孤立氛圍。有時教師偏愛或者無意偏愛了某個學生,這時就會引發一部分學生的不滿,而聯合起來孤立某個學生的情況。
第五,家庭對學生的心理生活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個人的修養體現的是家庭的教養。時下,單親家庭、新組家庭、多長輩家庭、外飄家庭增加,家庭教育出現新的難點。家庭教育中存在著忽視孩子年齡特點,把主觀意志強加給孩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講究方式方法等教育問題,嚴重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生活。孩子在家庭中產生的負面心理必然要帶到學校,產生各種問題。由此,說明教師語言層次的不同水平會對學生有不同影響。
下面是調查學生在上述情境中,最怕聽到老師說的話,和學生的心理感受:
我們可以看出教師不同的語言表達帶給學生的具體感受也是不同的。如果針對這位同學的要求,老師能用積極的語言,那么學生就會有別樣的感受。但積極的語言一定要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記得前幾天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報道:一所美國中學,老師讓兩個打架的男生,手牽手坐在操場上,引來不少學生圍觀。老師的初衷是想讓他們和好,可是卻忽略了這種做法將他們打架的事情展示在全校學生面前,而且兩個男生手牽手,必定會引起學生的嘲笑,他們的心理感受是丟人,傷害了他們的自尊,起到了反面的教育效果。結果是,其中一個學生第二天不愿意去上學了。所以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要考慮是為自己,還是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預期培養目標:
教師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尊重的品質,獲得自尊和尊重別人的品質。
培養學生勇敢的品質,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努力改正。
培養學生寬容他人不足,寬容他人不經意的失誤的品質。
關鍵點:
在這樣的情境中老師要站在什么立場上說話,老師可以有兩個點把握,一個是這個同學提出的公平的這個點,另一個是另一個道歉的同學。通過這件事教會同學尊重,而對于這位同學,既要尊重,又能鼓勵他勇敢的接納自己的問題,同時能有得到改善的信心和勇氣。馬斯洛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尊重的需要,學生希望得到贊揚和肯定,學生期望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能有信心做得更好。希望得到能糾正的鼓勵,獲得勇氣。埃里克森也認為高中的學生在別人對他的評價中形成自己是怎樣人的信念。
行動二:
發揮集體教育的力量
老師可以藉著這件事召開主題班會,描述大概的時間,隱去姓名,藉此機會增進同學之間的情感,了解友情、公平的實質。
老師先征求他們的意見,老師可以這么說:你提的這個要求真的把我難住了,能不能讓全班同學幫你們出出主意,看看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更好。
老師可以這樣說,今天老師遇到一件特別棘手的事情,需要大家的幫助,大家看看這件事怎么處理比較好呢?要求同學們暢所欲言。
大家可能會談到什么是公平、尊重、寬容、如何與同學相處,老師要適時引導。
老師也可以最后總結用龐龍的《論寬容》和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
參考書目
《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向美國父母學習不一樣的教育》美.蔡珍妮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積極心理學》任俊著.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