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波波 王順卿 李建臣
一、研究目的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梁啟超的思想博大精深,內容豐富,目前學界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思想、文化思想和學術思想等領域。但就體育思想而言,未有專著出版,只是散見于一些文章或附帶于一些書籍中。提起體育與尚武精神,大部分學者或許不會把它們跟愛國學者梁啟超聯系起來。殊不知,最早提出“尚武精神”這個詞的竟是非體育界人士——梁啟超。鑒于此,開展梁啟超體育思想的研究,實屬全面了解體育文化之必要。本文從歷史的時代背景出發,結合梁啟超本人撰寫的書和部分學者的描述中了解梁啟超有關體育的一些觀點,也期許能從梁啟超留日數十年的經歷中探尋梁啟超對于體育思想上的前瞻性的思考與建議。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本課題通過查閱資料、利用CNKI期刊、碩博論文、國家圖書館、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北京市圖書館、首都體育學院圖書館和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以及電子資源搜索工具等各種渠道,遵循計劃性、批判性和同步性等原則,收集和閱讀大量的與本課題相關的資料和文獻,閱讀并學習前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一些實際的研究現狀,為本課題提供理論背景和科學依據,認真學習各界的科學思想理念,在此基礎上檢驗自己的假說來形成科學的理論,并深入去挖掘本課題相關的最新情況,以便對本課題予以最大的支持和幫助。
2.專家訪談法
本文通過與專家學者進行訪談、交流學習,充分吸納該研究相關信息,為科學研究和決策提供依據,從而獲取更多相關資料用于科學研究。
3.邏輯分析法
本研究是在無數前輩們嚴謹的科學研究基礎之上,查閱各種相關資料,通過對概念的判斷,進行推理、總結、概括。
三、研究結果
1.梁啟超本人的觀點
(1)梁啟超在《新民說·論尚武》一文中說:“吾所謂武,精神也。無精神而徒有形式,是蒙羊質以虎皮,驅而與猛獸相搏擊,適足供其絀啖而已”[ ]顯而易見,梁啟超所提出的“尚武”特別強調人的精神方面。精神是成功的關鍵,而這種關鍵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健壯強悍的精神,更是心靈上勇敢堅韌的精神。
(2) 梁啟超在《論尚武》一文中指出:“強者非一日之強也,弱者非一日之弱也。履霜堅冰,由來漸矣。”冰凍之寒,非一日之功,弱者于強者之間似乎被時間所覆蓋,而梁啟超心中對于弱者的懦弱感到惋惜,又深知變強又非一日之內所能達到。
(3) 梁啟超在《中國之武士道》中總結說:“中國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而中國民族之不武,則第二天性也。”這其中,天時地利人和占據重要影響,天性使然,無奈之舉。
2.后人看梁啟超的觀點
(1)“為死而死”是日本武士道的本色特征。《葉隱聞書》卷一即開宗明義:所謂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與生死兩難之際,要當機立斷,首先選擇死。.......以目標來考量生死,就會以死了不值來解脫自己,從此變得怕死。可見,日本視“武士道”若生命,生命可以放棄,而不能失了本色。
(2)他的《新民說》中的《論尚武》是中國從古代到近代罕見的倡導尚武和注重體育的文章,文章中凸出了“尚武”的思想,為我國近代體育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由此可以看出,梁啟超于體育的發展在當時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至于后人對梁啟超的看法又多了份俠義之心。
(3)在《擬討專制政體檄》中,梁啟超曾指出:“我輩無尚武精神,罪也。然非我輩之罪也,專制政體使然也。……彼專制者之養兵也,所以防家賊也,日日為其一己之私謀,而驅我之父以斗其子,驅我之弟以斗其兄,茍稍有人心者,誰不望風而卻走也!我數千年來之祖宗,所以以從軍為第一怨苦者,皆職此之由也。然則專制政體與尚武精神不并容,我輩之無罪二也。”在梁啟超的生活中,尚武精神以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里,以至于即使是寥寥數字,也能洋洋灑灑地寫出如此直擊人心的話語。
(4)梁啟超筆下的日本人,就是帶有任俠氣概的志士。而親赴日本后,面對的情景是日本國民的“祈戰死”,這就給他很大的展撼,舊本國俗與中國國俗有大相異者一端”,“尚武與右文是也”通過分析不難看出,梁啟超對于中日兩國失敗成功的變法運動中,還是總結了他自己的觀點,中國人應該重視并且崇尚武,當然,此處筆者無法得知這種尚武是何種追求。
(5)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逃至日本,親身感受到了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經驗,這使他意識到單純的政治革命局限性和“國民性”改造的重要性。經歷了慘痛的失敗后,愛國主義學者梁啟超并沒有因此沉淪而是總結經驗,學會變通。所謂變則通,通則達,想必梁啟超一定抱著極大地信心來看待這場注定會失敗的變法。
四、結論與建議
梁啟超的心目中的武士道精神未必是江湖市井之氣,也不是某些魯莽、粗魯行為,而是一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一種積極變通的、有愛國主義情懷的、堅韌不拔的、果斷的生活態度。而且時代背景下對于梁啟超體育思想的研究還在繼續挖掘,不同的人對尚武思想的認識也有所不同。正如北京體育大學的張強強認為:尚武精神是指以從事武術活動(軍事、武術等)的人所普通推崇的愛國、勇敢、忠誠、誠信、堅韌等優良品質為主要內容,與過度崇文背景下的文弱、怯懦、頹廢、虛偽等拙劣表現多的一種剛健的、高尚的精神。這與梁啟超的觀點與體育學者的想法幾乎是不謀而合的,而且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此種尚武精神仍然受用。比如近年來,有不少研究人員發現,現在的國民體質在不斷地下降,一些“愛國人士”放棄本國國籍,有人常常武力欺負弱者,中國人不知從何時起變得陰柔有余陽剛不足。因此,梁啟超是十分具有前瞻性,不僅在其他方面,更在體育上。我們還需以梁啟超體育思想研究為基點,輻射到同時代其他人物如康有為、譚嗣同、黃遵憲等人體育主張的研究,完善現今體育界對近世我國名人體育思想的研究,更好的促進當代體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愛紅. 梁啟超體育思想的歷史價值研究[A].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3.
[2]李芳菲,李潔羽. 梁啟超的體育思想及其時代價值[J]. 巢湖學院學報,2015,17(06):113-115.
[3]張愛紅,黃亞玲,徐翔鴻. 梁啟超“新民”體育思想之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10):23-29.
[4]劉暉. 梁啟超與孫中山的體育思想研究[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27(05):411-413.
[5]余方亮. 梁啟超體育思想及其重大歷史作用[J]. 蘭臺世界,2015,(07):16-17.
[6]張曼麗. 梁啟超“尚武”思想的研究[D].南京體育學院,2013.
[7]武振娟. 梁啟超體育法學思想對我國體育的歷史性貢獻[J]. 蘭臺世界,2011,(29):68-69.
[8]譚秋燕. 梁啟超體育思想研究[D].湖南大學,2011.
[9]李杰,李龍洙. 簡論梁啟超的“尚武”體育思想[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7(01):2.
[10]胡超,律海濤. 梁啟超的體育思想[J]. 體育世界(學術版),2008,(02):4-5.
[11]律海濤. 梁啟超的新民思想與當代體育教育[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12):340-342.
[12]烏曉東,愛華,李英. 梁啟超之“尚武精神”[J]. 體育文化導刊,2004,(04):70-71.
[13]蘇競存. 梁啟超的尚武思想與民族體育的醒覺[J]. 體育文史,1989,(03):24-27+22.
[14]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之論尚武.[M].北京出版社.1999:836-837.
[15] 張強強,李印東,胡平清等.“尚武精神”概念的內涵探析[C].中華武術研究2016年第二屆全國武術運動大會暨武術學科大會論文集.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