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成講
一、有效的教學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
(一)引入情境能培養兒童積極學習的情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情感的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面的功能。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積極和促進作用,消極不健康的情緒對認知活動的開始和進行起阻礙和抑制作用”。將情境引入教學活動中,可以利用兒童心理上的特點,以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為依托,提高兒童的數學學習興趣。
(二)引入情境能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實現自主學習的目的
“兒童天生對新事物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一切成功的開始”實踐證明,情境的引入與兒童的學習態度呈顯著的相關性。在好奇心的推動下,兒童會對學習對象進行自主探求,并成功地解決問題,學生由此就能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三)引入情境有助于兒童數學思維的發展
入學前的兒童是通過探索自己生活的世界來了解、獲得數學知識。小學階段兒童的思維是從形象思維逐步向邏輯思維過渡的,因此我們把兒童表象的與零散的數學經驗“數學化”,以此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
(四)引入情境可以使學生用數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學生的數學意識來源于現實生活。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活動應使學習在現實情境相似的情況中發生,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使學生學會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二、當前創設情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過分突出“興趣化”而忽視“數學化”
教師對學生在情境中的活動缺少必要的引導,這樣的教學情境在突出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卻忽略了數學學習的本質---“數學化”,結果學生在興致高昂地討論過之后,對情境中所蘊含的數學知識卻一無所知。
(二)教學情境的創設場景太大,學習主題不明確
這個問題我在《四則運算》中的教學就感受到了。教材出示“冰天雪地”的場景,意圖很明顯:通過學生觀察主題圖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生活背景,在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基礎上引出加、減法的列式,并從中感悟數學來源于生活的本質。但由于情境中出現太多與學習主題的基本內容無關的干擾信息,學生很難對情境中人物的主次輕重作出明確的區分,致使他們的觀察常游離于學習主題之外,而白白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
(三)教學情境走向絕對化導致教學效率低下
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創設教學情境是教師的一項常規教學工作,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則是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然而,很多教師卻錯誤的認為,有情境才是新課標理念下的數學課。無論上什么內容的課都必須創設情境,為了創設情境有的教師便生拉硬拽甚至想辦法捏造不符合常規的情境。這樣的教學情境除了有一個花哨的外殼,根本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結果這種走向絕對化的教學情境反而使得教學效率低下。有時候簡單明了的開場更能提高教學效率
(四)創設教學情境形式單一、內容單調、情境功能狹窄
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班級的實際情況有所變化,并賦于情境一定的時代氣息,不能機械地重復或照搬。在中低年級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情境創設應以與學生直接相關的、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可以直接接觸到的“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作情境內容,而高年級教學情境創設應以與學生的直觀經驗相沖突的對象和“有挑戰性”的任務為情境內容。教學情境的表現形式也應該多種多樣,可以是故事情境、圖片情境,也可以是操作情境、活動情境、信息情境和問題情境等。
三、創設有效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一)根據學情開發和拓展
例如,學習“元、角、分”時,書上提供了學生非常熟悉的“購買學習用品”的主題圖,以啟發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學習人民幣。根據教材內容,教師設計了“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利用手中的人民幣,在課堂上進行模擬購物的實踐操作,這樣就達到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新教材最大特點之一就是設計了大量活潑生動的情景圖,這些圖畫的風格和色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富有兒童情趣。
(二)根據學生生活經驗創設模擬化情境
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學習者的知識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然而有的問題情境不能直接真實地在課堂上展現出來,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用模擬的方法,如模擬表演,開展游戲活動等,將枯燥的知識通過生動活潑的生活場景來展現,使學習活動在與現實相類似的情境中進行。讓學生觀察思考、積極參與。
(三)利用已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教師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創設問題情境,就能達到以舊拓新的目的。
(四)強調動手操作,創設實際情境
用圖文創設的情境,主要作用于視、聽神經,而實物操作,可看可聽可摸可聞,學生人人動手,多種感官參與,能持續興奮地在操作中主動探索求知。在教學認識平面圖形時,準備好各種圖形的物體,讓學生親手摸一摸、量一量、拆一拆、畫一畫。在教學時,讓學生觀察長方體模型,發現面在體上,并讓學生動手拆分長方體紙盒,找到長方形,量一量,感知長方形邊與角的性質,并試著畫一畫長方形。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親身體驗,發展了空間觀察,培養了審美意識。
(五)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大課堂情境
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數學教學應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尋找和發現數學問題,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開展調查訪問、參觀記錄等活動。
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創設情境目的要明,形式要新,組織要活,時機要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