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晶
彈指間踏上三尺講臺已經十載,這十年里,有快樂有苦澀。都說高中數學“老師難教,學生難學”,其實也不盡然,我們必須盡快轉變教育觀念,與時俱進,讓學生快樂的學習數學,從現在開始。
以前上課時,我經常只是單純的講解,認為講的題目越多越好,卻很少顧及學生的思維與感受。慢慢地,發現學生上課聽得懂,自己做卻不會,后來我意識到只有讓學生自主探究,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現在倡導的許多新課程理念就是來自于這個理論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頓開。原來我的教學方式大大地壓縮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打擊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磨滅了自我體驗、自我創新的個性。因此,學生的思維被定向了,無法進行更好的建構,形成不了有效的認知結構,導致我們的教學效果不好。所以,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出發點,走出一條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一、針對以上的各種情況,我收獲了以下幾點教學感悟
1.以老師的無為造就學生的有為
在教學中,我盡量堅持這樣一種做法:上課時老師盡量少講,主要是給學生騰出大量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更主動、更積極、更親臨其境的去學。正是由于有了學生深層次的參與,才能取得過去我們以老師的教為主所不可能達到的高效。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為而治”,衣此類推,我們的教學是否也可以“不教而學”呢?如果是這樣,那上課講什么呢?先打一個比方:假定一個數學老師只會做一道數學題,那么他會覺得解這道題的每一個步驟都是十分重要的,因而他會非常詳細地講解每一步;假定一個數學老師會做兩道數學題,那么他會覺得解這兩道題時所用到的共同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因而他在講課時就會重點講授這些共同的方法,這位老師如果站在系統的高度去講解這兩道題,他所需要的講課時間也許并不比第一位老師多;……依此類推,一個教師會解決的問題越多,他就越能從系統的高度去把握本學科的知識,要講的東西就會越少。因此,我在備課的時候主要思考如何對教材進行重構,突出主干知識,不斷的增加變式。更為形象地說,傳統備課我是在做“加法”,現在的備課我是在做“減法”。我在備課時想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想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什么內容是非講不可的?什么內容可以不講?
2.要將“以老師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自學為主體,老師引導為主導”的學習模式
數學不是靠老師教會的。“在老師引導下,學生靠自己主動思維活動去獲取”的學習才能夠深入人心。學習數學就是要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并經常發現和提出問題,而不能依著老師的慣性運轉,被動地接受所學知識和方法。我反思自己的教學,有一種做法是比較特別,效果也不錯:當學生剛進入高中的時候,他們由于習慣了那種長期的“就范”式的教學,一下子要過渡到沒有“拐杖”的獨立思考,因而感到很不適應。于是他們產生了很多學習上的問題,特別是三五個學生一起來問問題時,我總是力爭不直接地回答,盡量充當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盡量不以自己的思維左右他們的思維,讓他們暢所欲言。偶爾的,當他們的解答有不正確或不嚴謹的地方時,我會裝著不懂的樣子提出疑問,以便把他們的思維引向深入。久而久之,學生在潛意識中形成了自己是能夠學好數學的觀念,逐漸擺脫了對老師的依賴。更為可喜的是,通過這樣的一種學習形式,在學生中間形成了一種互相探討的風氣,在班級里形成了學習型的小“社會”。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又使課堂內外充滿了活力!
3.要養成善于交流的習慣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一些典型問題,同學們應善于合作,互相討論,取人之長,補已之短,只有不斷交流,才能相互促進。也可主動與老師交流,說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在老師的點撥中,他的思想方法會對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4.要養成勤學善思的習慣,提高創新能力
一個人如果長期處于無問題狀態,就說明他思考不夠,學業也就提高不了。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遵循認識規律,善于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去發現問題,進行獨立思考,注重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做到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善于多側面,全方位思考,挖掘問題的實質。
5.要養成歸納總結的習慣,提高概括能力
每學完一節一章后,要按知識的邏輯關系進行歸納總結,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專題化,這也是再認識的過程,對進一步深化知識積累資料,靈活應用知識,提高概括能力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6.要養成反思的習慣,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解題后,要經常總結題目及解法的規律,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能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完題目之后,要經常自我反思:如何分析探索出解題途徑的?問題獲得解決的關鍵是什么?通過這樣的回顧與反思,就能發現解題的關鍵所在,提煉出數學思想和方法。
二、提高自身素質,上好每一節課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是人而不是“物化 ”的知識。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每一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為此,老師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并且可以經常轉變身份等等,比如,在講解雙曲線性質時,老師可以唱一首《悲傷雙曲線》拉進學生和老師的距離,同時讓學生體會其中的奧秘,了解雙曲線的性質。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怎會不主動參與呢?而在一個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中,學生的素質又怎能會得不到發展呢?能讓學生的素質得到發展的課又怎會不是好課呢?
課堂教學的真正貢獻不僅是讓學生獲得一種知識,還要讓學生擁有一種精神,一種立場,一種態度,一種不懈的追求。好課留給學生的精神是永恒的。
作為一名優秀的高中教師來說,要時刻把握高考信息,以教學大綱為基礎,結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教育改革發展精神和發展實踐,對學生進行深入而配套的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關鍵,與時俱進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我希望通過我的不斷實踐,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求知的樂趣,讓數學快樂進行時。